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4-08-30 22:41:01甘启颖
考试周刊 2014年54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甘启颖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一股新兴的研究力量,它用一种更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改变传统的培育模式;挖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品质;全力优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系统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一股新兴的研究力量,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用一种更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全新的视角。

一、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培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又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Fredrick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他认为人具有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具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比如常感恩的人会具有比较好的人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个人的天赋能力对促进自身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大学时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取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自上而下的“灌输”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倡“赏识”教育,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相信他们是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积极情绪通常与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在一起,并且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能有效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教育人、鼓舞人,更要体现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业”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机构,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助、勤、补、免等多种形式,顺利完成学业。这符合大学生内在的需要积极情绪体验,能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年轻人的关爱,更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挖掘和培育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具有积极观念的人会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从容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对非常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应付自如”[1]。人格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两股不断抗争的力量:一股是消极的,诸如压抑、恐惧、自卑、自私等;另一股是积极的,譬如福乐、希望、负责任等。哪一股力量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取决于个体自身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致力于人的良好人格特质及其形成的积极因素的研究,着重培育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消除或抑制人性的消极方面[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激发培养大学生内心的积极能量,抑制消极力量,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外界环境的挑战。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人格特征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结合实际,寓情于理,教学效果则是消极的,不利于学生成长。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感,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这一媒介,充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探索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再现小品表演法、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多媒体教学视频法等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教育学生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的发展,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优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系统

Williams等人的研究显示: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当老师和同学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这些孩子心理会呈现健康状态,并且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比较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不同层面的研究都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可以使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3]。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具有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体系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和组织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积极品质的形成。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范围,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必然产生影响[4]。因此,营造高校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有助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1.挖掘主流宣传媒介,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大学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校内报刊、宣传橱窗等传统舆论阵地建设,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的主张,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建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校园网络,把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很好地交流、融合为一体,展现引导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兴起的网络宣传舆论阵地,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外,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渗透到学生活动中。

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加强对社团活动的引导,使大学生以自我提高为目的,结合社会实际,组织内容充实丰富、有感召力、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在社团活动中不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

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才干,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机制,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条件,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把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塞格里曼.持续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集团,2012.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0-32.

[3]李广文.新时期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J].理论与改革,2005(5):143-144.

[4]汪满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6):106-109.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7:07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40:38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5:24:08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