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整合信息上的应用

2014-08-30 22:41郭永彩
考试周刊 2014年54期
关键词:单元复习思维导图

郭永彩

摘 要: 文章介绍了什么是思维导图,并以《戊戌变法》单元复习为例,让学生动手制作思维导图,指出了学生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思维导图在知识整合、体系构建上的妙用。

关键词: 思维导图 整合信息 《戊戌变法》 单元复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体例呈现内容,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严谨的逻辑体系,忽视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时只是将历史知识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头脑中,既容易遗忘,又不会运用。而思维导图运用图像引发联想,可以强化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更好地整合知识体系。下面结合《戊戌变法》单元复习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认识、理解思维导图是使用、制作思维导图的起点。

1.“思维导图”的由来。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70年代提出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实验与深化,已经得到学术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认可,风靡欧美数十年,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成功改变超过2.5亿人的思维习惯。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经成功引入中小学教育,目前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思维导图的应用和推广。

2.“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又叫思维地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运用关键词、符号、箭头、线条、图像、线条、颜色等,遵循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层次图表现出来,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之间的记忆链接,逐步建立一个有序的发散树状图。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1]。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大脑的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方式相吻合。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记忆、思维和整合知识的有效方法。

二、思维导图的制作

比尔·盖茨曾说:“思维导图能够将众多知识与想法连接起来,并有效加以分析,从而最大限制地实现创新。”在单元复习中,让学生动手制作思维导图,对整合一个单元知识体系的作用显著。以《戊戌变法》单元复习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线性思维转换为发散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工具及一种利用图像思考辅助工具表达思维的工具,重在运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核心)图解方式,所以首要任务是根据课标、本单元内容、学生学习情况确定中央关键词,即确定本单元的中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戊戌变法”,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一定要将“戊戌变法”放在中央,并用图画、图示、文字表达,且要加大加粗或配上康有为、梁启超等代表人物的图像。

依据主题,根据思维导图原理,需要条理分支、添加内容,粗细用线条突出层次。将“戊戌变法”一个单元的四节内容按历史要素整合分成五个主干:“背景”、“内容”、“特点”、“影响”、“失败原因”等,每个分支配备顺序指示,围绕中心主题从1点钟位置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习惯,用曲线把中心主题和关键词连接起来,可以使用各种色彩、箭头、代码等。接下来再填上下级子主题,如“内容”再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紧扣上级主题,是上级主题的具体内容。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关键词要写在线条上,线条的长度与词本身的长度尽量一致,线条与线条之间要连上。

学生根据对“戊戌变法”这一单元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设计出适合自己独特的思维导图。下面是高二(3)班王雨桐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

王雨桐画的树状图中心突出,主次粗细分明,用四种色彩区别主要枝干,形状亦如不断延伸的树,强干弱枝,重点突出,联想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和联想性,但在主干上出现笔误,将“戊戌政变”错写成“戊戌政法”。

其他如高二(3)班钱晓玲制作的思维导图,布局合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只是中心不突出,色彩搭配上条块分割不明显。高二(3)班高艺伟制作的知识结构体系清晰,用不同色彩区别主次主干,子目层次分明。但没有将“戊戌变法”置于纸张的中心,是知识结构(大括号)的变型。

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各具特色,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我用“特别棒”、“棒极了”等词汇充分给予肯定。但在以下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1.明确中心,提炼关键词。一幅思维导图只有一个中心,任何子主题都应该围绕该主题展开。中心内容应该以加粗字体,放在纸张或黑板的中心显要位置,加彩色,甚至以较大图片体现,达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的目的。扩展后的内容要用关键词,关键词要简短,关键词之间可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重要的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如“背景”、“影响”等,既可以引发下级分支的联想,又有较强的概括性。

2.运用图表,增强立体感。大脑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文字。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图,在绘制过程中,要在子主题上加上个性鲜明的背景、色彩、图画、符号、连线、注释等,如?、!、+、{}、⊿、○、□、M等。字体、线条和图像的大小尽量多一些变化,原则只有一个:简洁明了,引起注意,便于记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的图片单独呈现时是零碎的,但当他们以一种系统结构出现时将是一幅活动的画面。

3.主次要分明,连接线长度与关键词尽量一致。所有图像和线条都要上色,每一主干及支干的线条要用同一种颜色,相邻的主干避免用同一种颜色;连接线条要弯曲、柔软,向四周发散应像树枝一样自然,线条长度刚好包住关键词。连接线的线条间要连上,起着联想作用。在制图过程中需要思考、联想,思考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导图发散思维的优势所在,使内容的联系、框架的构建、历史事件的发展清晰再现。

三、思维导图的妙用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促使新旧知识的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提高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1.更好地整合信息。思维导图是以中心主题为核心的结构体,运用思维导图将一个单元的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利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住所学历史事件,根据导图之间的各种关系连线发现历史信息的内在联系,以整合的形式采集复杂的信息,进而理清思路,并将图中信息整合后印在大脑中。

2.有利于构建知识框架。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制作过程中把零碎的历史事件像零件一样一件一件地装到机器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思想、联想和感情,既了解事件本身,搭建起单元的知识框架,又了解历史发展规律,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和因果关系。学生要自由穿梭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培养分析、组织、整合和联想能力。

3.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这会鼓励思想不间断、无止境地流动。帮助学生开发大脑,提高分类、分组、理清思路、深入思考的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清晰度。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运用思维导图既可以激发潜能和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整合旧知识,将各种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一个系统。并有效激发联想与创意,帮助他们形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及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推广和应用思维导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单元复习思维导图
高段语文单元复习课四策略唐镱虹
小学语文单元复习的重要性分析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
制作初中数学单元复习小报的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