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S模型的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分析

2014-08-30 08:59蒋毅一史圆圆
江苏商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机电产品竞争力效应

蒋毅一,史圆圆

(江苏大学 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东盟作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第四大市场,在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CAFTA的全面启动,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01-2012年,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2009年除外),由89.76亿美元上升到843.72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达22.88%。同时,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提高,2001年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8%,到2012年,该比重已经达到16.97%。总体来看,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大规模高增长的特点,然而在产品结构上,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却主要依赖于少数几种机电产品,大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仍旧较小,出口市场也呈现出分布不均、部分国家市场高度集中的特点。因此,研究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对优化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研究现状

现有关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1]叶华光(2010)从贸易创造效应、货币周边化效应、地缘经济效应、产业提升效应等角度说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相关制约因素提出政策建议。[2]在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现有的相关文献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勤等著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3](2003),史智宇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4](2003),王娟的《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5](2004)等。

在实证方面,涉及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较少,李立民,陈文慧(2007)测算了1993-2004年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各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揭示出中国与东盟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6]刘琦(2002)通过对机电类各产业部门外贸显性比较优势及产业内贸易水平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应通过产业政策逐步引导机电产品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7]赵成真,兰天(2010)基于G-L指数等工具对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类型及出口单位附加值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东盟市场的机电产品表现为低附加值的行业低端产品,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提出实现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单位附加值的参考路径。[8]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与东盟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显著,要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不仅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更要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基于此,本文选取2001-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法(CMS)分析了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效应、市场结构效应、产品竞争效应及市场竞争效应,并对如何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增强我国机电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CMS模型与数据说明

1、MS模型的应用思想

恒定市场模型(CMS)最初由Tyszynski于1951年提出,后经Jepma等人扩展并完善成为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出口竞争力的重要计量分析方法。根据扩展后的CMS模型,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额的变化可以分为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两大部分,即:

其中结构效应又可以分为商品结构效应、市场结构效应以及混合结构效应,即:

在分解后的模型中,gX表示出口增长率,a表示出口到特定国家的特定产品占总出口额的份额,上标p,*代表出口国和世界,下标k代表产品分类,j代表出口目的地。

在此模型中,商品结构效应>0,说明如果进口地区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处于增长状态,那么出口国对进口地区该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该国的产品出口满足了进口地区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小于0意义相反;市场结构效应>0,说明如果进口地区中的某个国家对该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处于增长状态,那么出口国对这个国家该类产品的出口占对进口地区总出口的份额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该出口国的此类产品满足了这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小于0则意义相反;商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反映了出口国对出口产品的产业政策。混合结构效应并无明确的经济含义,只是商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非独立性的一个修正项。竞争效应>0,说明出口国对某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出口增长率,体现了出口国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2、数据说明

本文将SITC分类标准下的第7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定义为机电产品,其中包括:71.动力机械及设备;72.特种工业专用机械;73.金工机械;74.通用工业机械设备;75.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系统;76.电信及声音的录制重放设备;77.电力机械器具;78.陆路车辆;79.其他运输设备。同时选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印、马、菲、新、泰、越为东盟的代表,各类产品及地区的相关数据全部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各年份的出口值均为以美元计价。

三、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CMS模型分析

为简化分析,我们把2001年-2012年分为三个阶段来考虑,其中,2001-2004年为第一阶段,这主要因为在2004年底之前中国与东盟多数产品尚未实现零关税,2005年之后自贸区建设才步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2008年为第二阶段,2009-2012年为第三阶段,分别代表欧债危机暴发前后两个阶段。根据CMS模型我们测算出如下结果:

纵向比较表1中三个阶段的总效应可以看出:各阶段均为正值,说明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大于世界同期水平,其中第一阶段 (2001-2004年)的总效应最大,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促进了双边贸易,大大增加了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额;第三阶段(2009-2012年)的总效应较第二阶段急剧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欧债危机的暴发对整个世界的贸易往来产生严重影响,虽然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竞争力要远远高于世界同期水平,但也不能避开此次危机的影响。

表1 2001-2012年间分阶段的CMS测算结果

从三个阶段的结构效应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结构效应均为正值,对总效应的贡献分别为13.72%和21.83%,所占比值较小,说明增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竞争效应,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包括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仍有调整空间。不同的是,在第一阶段中,商品结构效应要高于市场结构效应。而在第二阶段中,市场结构效应要高于商品结构效应,表现出商品结构效应下降,市场结构效应上升的趋势。第三阶段的结构效应下降为负值,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结构效应为负值,表现出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严重不合理。而这三个阶段的竞争效应均为正值且对总效应的贡献很大,分别占到86.28%、78.12%、123.02%。尤其在第三阶段,在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结构效应为负值的情况下,正是由于竞争效应的贡献才使得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之所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我国机电产品在各需求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虽然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贡献很小,没有较大的结构优势,但是还算合理。为进一步说明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变动情况,我们首先将产品结构效应细分至每类产品得到如下表2的结果:

表2 2001-2012年间分类产品的商品结构效应

总体来看,商品结构效应呈递减趋势,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商品结构效应为正值,说明我国出口到东盟的机电产品商品结构效应显优势,第三阶段的商品结构为负值,表示在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商品结构中,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在总出口额中的份额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来看,在第一阶段(2001—2004年)中,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电力机械器具以及陆路车辆的商品结构效应为负值,尤其是电力机械器具的绝对值较大,说明中国这些种类的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比重小于世界水平。第二阶段(2005-2008年)的商品结构效应要明显小于第一阶段,原因在于除第一阶段商品结构效应为负值的产品外,动力机械及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的商品结构效应也出现负值。第三阶段(2009-2012年)的商品结构效应为负值,主要原因在于陆路车辆的份额严重小于世界水平,使得该产品的结构效应负值增大。横向来看,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电力机械器具、陆路车辆在每个阶段的商品结构效应始终呈负值,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的产品情况较好一些。将市场结构效应细分至每个国家后得到表3的结果:

表3 2001-2012年间分国别的市场结构效应

市场结构效应在三个阶段均为正值,说明整体上中国市场结构效应较世界有优势。从表中可以看出,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阶梯的新加坡的市场结构效应呈递增趋势,由第一、二阶段的负效应转变为第三阶段的正效应,说明中国对该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份额正在逐步提高,不断满足该国的市场需求。第三阶梯国家越南的市场结构效应始终为正值,说明我国对该国家机电产品出口份额高于世界水平,有比较优势。然而,对于剩余的国家而言,在三个阶段均有负值出现,说明这些国家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中国应该加强对该梯队国家机电产品的出口。

同样的,我们将竞争效应分为商品竞争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得到表4和表5如下所示:

表4 2001-2012年间分类产品的商品竞争效应

可以看到,各阶段的商品竞争效应均为正值,表明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其中,第77类产品电力机械器具对竞争效应的贡献值最大,其次是第75类产品,虽然第76类产品在第三阶段竞争力效应呈负值,但在整个期间竞争力效应仍然排到第三位。根据 Noelia Jimnez,Esther Mart(2010)对 SITC 全部产品的分类,此三类产品应为高科技产品,[9]这说明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中,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效应的贡献最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中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增长率。

表5 2001-2011年间分国别的市场竞争效应

整体而言,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率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其中对竞争力效应贡献最大的国家是第一梯队的新加坡,但是中国对新加坡的竞争力指数很低,说明中国从新加坡也有比较大的进口值;其次是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竞争效应明显比新加坡的竞争效应小得多,而印度尼西亚的竞争效应为负值,表明我国对该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水平。比较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除越南以外,各个国家在第二阶段的竞争效应要低于第一个阶段,主要原因为在第一个阶段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成为双方提供了便捷的贸易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所以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水平,而越南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第三梯队,当时与中国机电产品贸易并不明显。对多数国家而言,第三个阶段的竞争效应要明显小于第一第二阶段,说明欧债危机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将结构效应分解为市场结构效应和商品结构效应之后我们发现:我国对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市场结构效应并无比较优势,说明我国对市场需求增长率较快的国家出口机电产品份额小于相应的世界份额,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这将不利于我国对东盟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风险;从商品结构效应来看,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层次低,而且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以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体,本土企业出口的机电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外资企业相当一部分也是加工贸易出口,整个加工链条短、技术含量低,导致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整体结构层次低,严重困扰着我国对东盟出口贸易的发展。

对竞争力效应的研究表明,从地域因素上讲,竞争力效应主要来源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国家,处于第三梯队国家的越南贡献则较小;相比之下,商品的竞争力效应很可观,除个别年份外,各个产品的竞争力效应都是正值。

2、政策建议

我国应该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平台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发展对东盟各成员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进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要在自贸区内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利益,就必须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更多的出口高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首先,国内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高技术型机电产品的研发力度,这是提高国内企业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首要保证;其次,调整外商投资政策,扩大引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积极同技术先进的国外机构进行交流、合作研究、开发与生产,从而加快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层次;再次,国内企业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借助机电产业集群升级换代,加大创新力度,使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向多品种、多规格方向发展,从产品差别化来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在东盟的市场份额。

(2)积极拓展东盟多元化市场。针对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较集中的问题,我国应该积极拓展东盟其他成员国的出口市场,分散出口风险。一方面,东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我们应该秉着互惠互利的双边贸易原则,积极发展同越南等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机电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比较相似,所以机电产品替代性较强,竞争比较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产品出口结构,以产品垂直差异化来拓展东盟出口市场,使得出口市场多元化。只有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才能适应东盟各成员国市场的需求,才能积极拓展我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各国的市场份额,分散出口风险,扩大国内出口企业的利益。

(3)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企业应当以东盟为目标市场,重视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东盟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如果目标市场生产成本较高,企业可以选择生产要素成本低的第三国进行生产,然后再出口到东盟其他国家。在东盟市场进行投资,不仅可以加强我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还可以充分利用东盟当地的资源,节约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机电企业“走出去”不能盲目进军东盟市场,首先要了解和利用CAFTA协议的有关优惠政策,掌握东盟市场动态,了解投资国的习俗文化和企业运作机制,熟悉东盟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好在东盟市场投资的充分准备,才能使我国机电产品企业更好地走向东盟市场。

[1]王璐、李晓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益分析[J].特区经济,2005,(6):300-301.

[2]叶华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经济效应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4):19-23.

[3]王勤.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4]史智宇.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J].世界经济文汇,2003,(4):37-43.

[5]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4,(6):33-37.

[6]李立民,陈文慧.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7,(10):1-5

[7]刘琦.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10):44-47.

[8]赵成真、兰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3):60-68.

[9]Noelia Jimnez,Esther Mart.A Constant Market Share Analysis of the Euro Area in the Period 1995-2007,ECONOMIC BULLETIN 2010 (1),3-16.

猜你喜欢
机电产品竞争力效应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目录(三)
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目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