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明全
我校从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集中办学,到今年已近9个年头。把原来的三个村小集中起来,出发点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回首集中办学走过的历程,办学的过程和初衷之间距离不仅仅是“最后一公里”。一开始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衡量要不要集中、怎样进行集中,但任何问题都不要“想当然”。集中的结果是整齐的教室、规划统一的布置。但教育的灵魂是教师,仅有先进的设施并不能改变教育,优秀的教师、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的认可,才是集中办学的可靠保证。从我校集中办学的结果来看,小学不宜进行集中办学,否则弊大利小。它首先是苦了孩子,其次是累了教师、痛了社会,学校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教师不能代表父母,童年是孩子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对孩子都很重要,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对孩子的未来成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鲁迅说,童年的情形便是未来的命运。小学集中办学让我们走得太远,竟忘了为什么出发。
苦了孩子 在教育实践中,我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集中办学苦了孩子。从身体到心理对孩子来说都是无益的。现在的家庭对孩子多以“圈养”为主,娇惯、任性、自私在一部分学生中表现得很明显;孩子的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理能力在与学校教育衔接过程中,出现了硬对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养育了不同的孩子,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教育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教师不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多面手,理解了孩子,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孩子的发展不等人。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想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模式经营教育,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有时恰恰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这是欲速则不达。从孩子的身心来说,第一苦是“想家之苦”。想家的心情时时萦绕于心,俗语说:“孩想娘想断肠。”每当夕阳西下,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孩子眼中溢满泪水,心中没有快乐,哪有学习生活的兴趣?过早离巢的小鸟怎能展翅翱翔?第二苦是不能自理之苦,人先有自理能力,才能逐步自立。一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突然间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尿了裤子,拉在床上,是常有的事,孩子尴尬无奈。晚上,宿舍过道的灯光明亮,但孩子不敢去卫生间,他们心里害怕孩子们需要父母的照顾。自理、自立、自强是自然规律,也是人成长的规律。家庭和学校作用缺一不可。第三苦是学习之苦,中国的孩子在10岁以前最好边学边玩(俞敏洪语),集中办学后,学生过上三点一线的生活,学校成了孩子最讨厌的地方,集中办学硬件条件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学校没有体育器材、没有音乐器材、没有玩具、没有孩子们喜欢读的书……孩子只有望着四角的天空发呆。越是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越是厌学、厌学、很厌学。俗语说,淘气的小子最聪明。“散养”的孩子,体格健康,随机应变能力强,能体会到玩的乐趣,学习时才可能全身心投入。集中办学之后,孩子们玩的范围缩小了,玩的形式单一了,想玩而不敢玩的东西多了,越是限制,学生越是好奇越想尝试,其结果安全事故事时有发生。最终体育器材成了摆设,单调的生活真是苦了孩子。
累了教师 集中办学给教师的身心带来巨大压力。在校园安全问题上教师如履薄冰。家长的抱怨和不理解让教师不寒而栗。从学校的保育员队伍来说,都是年龄偏大,将要退休的教师,他们半生躬耕在教育园地,转岗给他们带来不适应,他们没有经过培训,从教学到服务角色的转变,累了身体无所谓,身心的疲惫折磨得他们对职业逐渐失去了神圣感。一个保育员有时要管理上百人,怎样才能做到无微不至?不出事故就是有功,让他们尽父母职责可能吗?集中办学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方便,有的教师家距离学校十几公里,迎着星星来,顶着月亮归。有的教师家离学校更远,要吃住在学校,一个月只能回家两次。自己孩子的教育谁来管?家里的老人谁来照顾?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想为自己“充电”,可眼睛已经打上了架。没有了闲暇,没有了自己的爱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希腊谚语中,星期天被译为圣日,就是这一天都必须休息。所有人都要放下手中的活儿,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这一天都要放松身心,尽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成长的智慧和灵感可能在这一刻萌生。没有休息好就不可能工作好。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书香弥漫的校园文化,没有业余爱好、不读“闲书”的教师怎能站稳讲台,如何释放身心的压力。教师心累,教书育人效果会大打折扣。
社会之痛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孩子的道德滑坡,品德教育敲响警钟。社会的呐喊,家长的参与,学校的培养,只有三方携手才能擎起明天美好的希望。立德树人更需要三方各尽其职。家风需要家教传承,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力弘扬,教风和学风需要师一代生一代薪火相传。集中办学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使教育资源浪费,校产流失或者贬值,农村小学门可罗雀,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小学建设得再好,也比不上城市的学校,教师资源分配不公,择校主要是为了择师。家长负担越来越重,在普通村小就近入学和在城市读书对比,每个家庭一年可节省上万元,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的这项支出影响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还有安全事故频发,现在学校里是生命安全至上,不出安全事故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孩子的爆发力、耐力、体力大不如前,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的浮躁,人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使以平常心办教育受到冲击。教育需要回到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一个又一个孩子,我们要坚守良知,就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面对小学阶段的集中办学,需要科学规划,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教育服务家长和学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要让“苦了孩子,累了教师,痛了社会”这样的盲目集中现象重现。本人认为距离不超过三公里的几个村子可联合办村小,孩子们可以步行上学。既能强健学生的身体,又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小学的高段可以进行集中办学,这样可以为学生上初中过渡,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要“散养”,最后要“圈养”,这是自然生态的规律,也是人成长的规律。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现开齐开全课程,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解决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落后的好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