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瑜
近日偶读,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一个学校专门搞了一个节日,叫“衣服弄脏节”。这一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草地上打滚,在泥土地上躺一躺、坐一坐,看着地上的小蚂蚁怎么运东西,或者几个小朋友围着树根寻找“宝藏”……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而又充满童趣的节日啊!学生们借由亲近泥土、亲近自然,闻到泥土的味道、青草的味道,发现蚂蚁的秘密、大树的秘密,找到童年的自己或者自己的童年,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学生心中,或许没有什么比快乐的体验更让他们珍视,也没有什么比融入自然更让他们喜爱和迷恋。
这是怎样一所学校,名字叫什么,又在哪里?原文语焉不详,我上网查了一遍,也没有查到。但我知道,这所学校一定就在学生们的心里,在学生们有关开心的词典里。而这样的学校,在国外似乎比较常见。
某品牌杂志的专栏作家潘采夫,在写到英国的一所公立小学时,用了“寒碜”二字。他具体描述说,足球场、篮球场、塑胶跑道都没有,上体育课就在学校外边的千亩大草坪上。大草坪绿草如茵,泥土松软,学生们都在草坪上撒欢儿:盘带足球、用勺子托土豆赛跑、用沙包砸圆圈、障碍跑、翻跟头、跳麻袋赛跑等,一不留神就会被绊倒。无独有偶,一本教育杂志刊文说,美国的一所小学“简陋”到几乎找不到校门,也很少有水泥地面;由于学校依山而建,操场就是山坡,学生上体育课,就在山坡的草地上疯玩……
上述两所小学,前者将校园延伸到自然中去,自然就是校园的一部分;后者将自然接纳到校园中来,校园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殊途同归,他们的学校以及学校教育,都跟自然无限接近,跟学生们的兴趣无限接近。
他们有钱为什么不用在建校上?为什么忍心让学校这么“寒碜”和“简陋”?究其原因,可能不止于国情不同,更多的在于价值判断和教育观的本质差异。教育观浮躁,容易滋生修建豪华建筑的冲动;反之,拥有朴素的教育观,才有自信对简陋的学校面貌不以为意。
当然,基于“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维,我们把学校适当建得好一些,也在情理之中。但凡事得有度,不能由此盲目追逐“豪华”,攀比“气派”,甚至非要把有些中小学的格局搞得形同大学。道理很简单,外在豪华、气派的学校,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而相对简陋一些的学校,也不一定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关键是学校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这种教育行为或方式又是否基于儿童立场,能不能符合并顺应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就像莫小米说的:“孩子是没有豪华概念的,他们更喜欢自然自由的环境。”
由此看来,谁真正懂得学生的内心需求,谁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好的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有没有水泥篮球场、塑胶跑道,或许并不重要;而有一块长满青草的泥土地,方便他们自由出入、日常玩耍,甚至“弄脏衣服”,可能更是他们的喜好所在、兴趣所在。
英国《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有奖征答活动,结果从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其中一个是: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孩子。这多像一个有关当下教育的隐喻:当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物质条件时,恰恰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当我们热衷于建造更多的豪华设施时,却不料学生更想得到的只是一堆沙子或者一块泥土地。
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自由和快乐。学校教育最大可能地提供机会,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体验到自由和快乐的意趣,不仅是对学生心灵诉求的体察与成全,更是催生、激发他们生命活力和创造性的必由路径。所以在我看来,前述“衣服弄脏节”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