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海菊 谢丁一 殷霞 刘静 张超然 李芳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3.南昌市二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3;4.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5;5.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从而产生了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引起腰痛并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目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所以多数患者会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其中,针灸凭借其确切的临床有效性,被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临床研究发现,热敏腧穴作为一类新发现的阿是穴类型,其出现位置和压痛点在一定程度上重合,这表明选取压痛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了进一步验证临床上可用压痛点对热敏腧穴进行初步筛查,我们进行了如下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病例主要来源于江西省中医院热敏灸分院2012年6月~2012年12月就诊的120例患者,依证型分为寒湿组和湿热组各60例。其中寒湿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0岁,平均(38.47+13.78)岁;病程(即从发病到纳入研究的时间间隔)最短7天,最长15年,平均(12.25+1.38)月。湿热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8岁,平均(39.23+14.1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4年,平均(11.98+1.65)月。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间基线具有可比性(P>0.05)。
1.2 筛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
1.2.2 中医证型分型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1)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肢体发凉,静卧时疼痛不减,受寒冷或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缓或沉紧;(2)湿热证:腰腿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常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疼痛剧增,活动后疼痛减轻,小便短赤,恶热口渴,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证型为寒湿证或湿热证;(2)患者腰部可探及压痛点;(3)年龄在18~60岁之间,性别、病程不限;(4)患者神志正常,行为配合,言语清晰,能正确表达腧穴热敏现象。
1.2.4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结核等疾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晕灸者或对艾灸排斥者;(4)腰部皮肤有明显皮损、瘢痕者。
1.3 试验方法
1.3.1 压痛点的探查 (1)探查部位:腰部T12棘突水平线以下至骶管裂孔水平线以上。(2)压痛点的判别方法:参考盖国才[2]的压痛点分级标准,将稍重压或轻压时,患者即诉痛或不适的按压点定义为压痛点;将稍重压及轻压时,患者无疼痛反应的按压点定义为非压痛点。(3)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由专人检查,以右手拇指指腹进行按压、推移、搓循,指力由轻渐重,一般以患者对指压痛能忍受为度,切忌用力过猛或不均,以免出现假阳性影响检查结果。当按压部位出现压痛、酸胀等感应时,将其作为判定压痛点的依据。为避免把生理性压痛、酸胀感误认为压痛点,采用与邻近部位或对侧部位对照的方法加以鉴别,探查出所有的压痛点并做上标记。同时取压痛点水平外侧3cm处及(或)躯体对称部位非压痛点作为对照点。
1.3.2 红外热成像扫描 (1)环境:检测室安静,密闭,不透光,温度控制在22℃~25℃。(2)红外热断层扫描成像检测仪器:采用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TSI-21型热断层扫描成像仪(TTM)。(3)TTM测量姿势设定:设计并固定一套扫描姿势,按照面部、后头部、背部、腰部、下肢后面、下肢正面、腹部、胸部、胸部左侧位、胸部右侧位的顺序进行全身扫描,使患者全身红外辐射信息能完全收集,并重点采集腰部压痛点与其水平外侧3cm处及(或)躯体对称部位非压痛点的红外辐射信息,汇总数据进行分析。(4)压痛点的红外辐射特征比较:以压痛点和对照点之间的温度差值△F作为观察指标,将△F分为3种情况,即高温区特征(△F>0.3℃),常温区特征(-0.3℃≤△F≤0.3℃)和低温区特征(△F<-0.3℃),比较不同证型压痛点的温度差异性。
1.3.3 灸性感传探查 (1)环境:检测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4℃~30℃;(2)体位:选择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部的压痛点;(3)探查工具:采用江西省中医院生产的特制精艾绒艾条,其规格为直径22mm×长度160mm。(4)探查方法:参照陈日新等[3]编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中说明的热敏腧穴探查方法。操作者手持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腰部压痛点上方距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施以温和灸,当压痛点在艾灸探查时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和非热感6种灸感现象中一种或一种以上,即可认定该点出现灸性感传。
1.4 统计分析 所有统计结果均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其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值小于0.05作为其检验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采用行×列卡方检验。
2.1 两组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压痛点的分布 见表1。
表1 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压痛点分布表
表1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组和湿热组患者的压痛点多分布在督脉、华佗夹脊穴上。
2.2 两组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压痛点红外辐射特征比较 见表2。
表2 不同证型患者压痛点的红外辐射特征比较(例,%)
表2结果显示:寒湿组压痛点低温区与高温区、常温区比较,低温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寒湿组压痛点的红外特征以低温区特征为主;湿热组压痛点高温区与低温区、常温区比较,高温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湿热组压痛点的红外特征以高温区特征为主。
2.3 不同证型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比较 见表3。
表3 不同证型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比较 例(%)
表3结果显示:寒湿组、湿热组间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寒湿证、湿热证证型不同不会影响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
2.4 不同证型患者不同红外特征情况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比较 见表4。
表4 不同证型患者不同红外特征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比较 例(%)
表4结果显示:不同证型患者高温区和常温区、低温区和常温区的压痛点灸性感传率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高温区和低温区的压痛点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压痛点的灸性感传率与其红外辐射特征情况相关,压痛点呈高温或低温改变时其灸性感传率均优于常温区。寒湿组、湿热组患者不同红外特征情况的压痛点灸性感传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寒湿证、湿热证证型的不同不会影响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
临床资料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表腧穴发生热敏化时,其局部的红外辐射有其特征性改变,而非腰椎间盘突出症体检者体表腧穴红外辐射显示以常温区为主[4]。陈日新等[5]通过灸感法与红外法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阳关热敏态的对比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阳关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如扩热、传热)除了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人体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能够不断向周围发射和吸收红外辐射。正常人体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特征性,机体各部位温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热场。当人体某处发生疾病或功能改变时,该处血流量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人体局部温度改变,表现为温度偏高或偏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病灶部位由于证型不同,局部的血流量变化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温度改变。
艾灸压痛点能有效地激发循经感传[6]。临床研究发现,热敏腧穴作为一类新发现的阿是穴类型,其出现位置常和压痛点重合,表明了选取压痛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内经》中的“以痛为腧”说明最早的针灸治疗点就是压痛点。《灵枢·背腧》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灵枢·五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唐·孙思邈发现“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提出了阿是穴之说,认为在阿是穴上施治,效果显著。追溯腧穴的起源,源于“反应点”,压痛点是反应点的一种表现形式。刺激“反应点”容易激发经气感传,使气至病所。由于腧穴的多样性,部分压痛点亦对艾灸敏感,这为临床辨敏选穴提供科学依据,用压痛点初筛热敏腧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当然,由于压痛点只能部分与热敏腧穴重合,所以在临床上应用热敏腧穴治疗时,仍必须用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以期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盖国才.现代中医穴位诊断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6.
[3]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10.
[4]李伟,安鑫.腰椎间盘突出症腧穴热敏化红外客观显示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4):24-26.
[5]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灸感法与红外法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阳关热敏态的对比研究[J].世界针灸杂志,2010,20(2):21-26.
[6]周楣声.灸法对经络感传作用的探讨[J].中国针灸,1982,2(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