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增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4-08-28 10:54,,,,,,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 , ,,,,

(1.内蒙古医科大学:a.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b.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c.数字医学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3.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愈趋于低龄化。颈椎钩锥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关节,已证实其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和脊神经型颈椎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就青少年及以下群体钩椎关节的应用解剖及发育规律的报道国内外文献很少[2-6],本文通过对6~20岁青少年群体的颈椎钩突和横突孔间的距离利用影像学与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正常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相关数据,分析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不同年龄段的形态学分布规律及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提供的多排螺旋CT,收集无颈椎外伤、无明显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资料,其中男50例,女16例,年龄6~20岁,平均年龄(14.35±4.99)岁。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 Light QX/I16排螺旋CT,受试者取中立仰卧位,身体长轴与机床平行,双臂自然下垂,颈椎尽量取水平位,采取头进位,扫描范围从眼外眦至胸廓上口(包括C3~C7),扫描线与身体中轴线垂直,扫描参数:扫描层厚1.25 mm,扫描间距1.25 mm,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间距0.625 mm,Fov 30 cm×30 cm,矩阵512×512 dpi,球管电压150 kV,电流260 mA,将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PC计算机,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比利时Materialise 15.01软件)行后处理并测量。测量横突孔内缘到同侧钩突游离缘(钩突尖)的垂直距离即为钩突-横突孔间距。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由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合并统计。钩突-横突孔间距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6~10岁组与16~20岁组,11~15岁组与16~20岁组(除在C3和C7外)间均有差异(P<0.05);随椎序的增加也呈递增趋势(除11~15岁组C4>C5>C3外),且均在C6~C7间增幅明显,且3组间均是C3~C6与C7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钩突-横突孔间距测量结果

*:与6~10岁组(同一椎序)比较,P<0.05;△:与11~15岁组(同一椎序)比较,P<0.05;#:与C7(同一年龄段)比较,P<0.05

3 讨论

钩椎关节是颈椎所特有的关节,并在颈椎解剖中处于特殊的位置,因其周围有着特殊的毗邻,内侧紧邻椎间盘,外侧则为横突孔和走形于其内的椎动、静脉,而钩突的主要作用是限制颈椎后伸以及侧弯,并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同时研究表明钩突的生物力学特性也与其后部结构关系密切[7]。因此钩椎关节中钩突的增生、骨折及骨赘都会对周围的结构产生不同的刺激和挤压,而椎动脉穿行于横突孔,横突孔与钩突的相邻距离则非常近,仅为2~3 mm左右,与本文测量结果相近,而且钩突基底部与横突孔的平均距离不到1 mm[8],刘光久和Guvencer等[9-10]通过颈椎钩突邻近结构薄层断面与MRI的对照研究,也证实钩突外侧缘与颈神经根内侧缘和椎动脉内侧缘的距离非常之近。钩突除急性损伤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外,其骨质增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容易至使椎动脉受到机械性挤压使管径变细或弯曲变形,从而引起椎动脉型或神经神颈椎病[11-12]。通过了解钩突-横突孔的间距可以为临床颈椎前路手术切除钩突治疗颈椎病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剖参数,提示在临床椎动脉型和脊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彼此的相关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诊疗目的,也可以早期指导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63-966.

[2] 鞠晓华,鞠学红,王金平,等.颈椎钩椎关节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1,23(3):164-165.

[3] 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颈椎钩突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1):49-51.

[4] 朱建兵,龚建平,钱铭辉.螺旋CT研究颈椎钩突的大小及其相关因素[J].颈腰痛杂志, 2006,27(2):88-92.

[5] 于江河,程云啟.颈椎钩突60例正常人X线形态学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3,31(4):120-121.

[6] Ebraheim NA,Lu J,Brown JA,et al.Vulnerability of vertebral artery in anterolateral decompress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6,(322):146-151.

[7] Kotani Y, McNulty PS,Abumi K,et al.The role of anterolateral foraminotomy and the uncovertebral joints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A biomechanical study[J].Spine,1998,23(14):1559-1565.

[8] 何 宁,颉克蓉,陈瑞萍.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影像学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28(3):46-48.

[9] 刘光久,张绍祥,刘正津,等.颈椎钩突邻近结构薄层断面与MAR对照研究[J].局部手术学杂志,2007,16(6):373-375.

[10] Guvencer M,Men S,Naderi S,et al.The V2 segment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in anterior and anterolateal cervical spinal surgery:a cadaver angiographic study[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6,108(5):440-445.

[11] 刘希良,张建华,秦黎红.不同年龄阶段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O):53-54

[12] 王 星,史 君,张少杰,等.三维图像测量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0):5587-5590.

[13] 菅凤增,陈 赞,苏春海,等.颈椎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初步临床报告[J].2009,9(2):130-134.

[14] Bruneau M,Cornelius JF,George B.Microsurgical cervical nerveroot decompression by anterolateral approach[J].Neurosurgery,2006,58(1):108-113.

[15] Bulsara KR,Velez DA,Villavicencio A.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insufficiency resulting from cervical spondylosi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urg Neurol,2006,65(6):625-627.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