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洋鬼子”

2014-08-27 12:49郭文奎
考试周刊 2014年50期
关键词:革命党人阿Q正传形象

郭文奎

摘 要: 鲁迅《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是革命党人的典型形象,历来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是领导革命,不是投机革命;有人完全不认同,作者对此加以评析,提出观点。

关键词: 《阿Q正传》 假洋鬼子 革命党人 形象

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90多年来,对它的分析文章可以说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是分析阿Q的,对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假洋鬼子却分析不多。鲁迅先生对假洋鬼子的描写不多,但生动传神,可谓惜墨如金。由于描写带着漫画式的夸张和讽刺,他吹牛撒谎,鄙视劳动人民,毛病太多,无法让人喜欢,因此,对假洋鬼子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这实在有失公允,也不符合事实求是的原则,因此应给予重新认识。

一、关于假洋鬼子的两种不同评价

对假洋鬼子的评论,经历了一个由全盘否定到部分肯定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这里只评论官方观点——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观点。上个世纪是第一时期,基本是全盘否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中学语文课本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称假洋鬼子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是一个表面投机革命,实际却镇压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1]。这显然承袭了“文革”前和“文革”中的极左观点。这些观点太荒唐,不值一驳,所以暂放一边。

进入新世纪,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步步深入,极左思想渐渐淡出,思想文化界实事求是的中肯批评日益增多,对假洋鬼子的评价发生了很大改变。买办阶级的标签和反革命两面派的罪名消除了,但仍然说他是“投机革命”,把他和秀才相提并论,称其为“两个反动人物”。本世纪新出的《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版)是这样评论假洋鬼子的形象的: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他是钱太爷的儿子,未庄两个文童之一。他没有像秀才那样走科举仕途之路,而是“先前跑上城里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又回到家里,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竟然高视阔步,装出了绅士派头。剪掉辫子,穿着西装,拄着文明棍。他的剪辫是他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步文化影响的结果。然而他一回到以留辫子为正统的中国,因为没有辫子而要误“做大官”的前程时,他又装上了假辫子。难怪连阿Q也会看不起这种人。假洋鬼子的剪辫又留辫,虽然也许部分反映了他的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但更主要的还是表现了他的投机心理。他在混迹日本的半年时间里,无疑受到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封建思想中混入了一些另外的东西,成了一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的怪胎。当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和赵秀才革掉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还偷了宣德炉。如果说赵秀才的“革命”是十足的投机钻营的话,那么假洋鬼子的“革命”则是怪胎式的革命,其中有新式的成分,更多的是投机的成分。革命一来,为什么“历来也不相能”的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就是因为在革命面前,他们有某些一致利益,所以才出现了妥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历史事实。

革命到了县城,波及未庄,假洋鬼子成了未庄的第一个革命党人。“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的描写极具讽刺意味,他的辫子只是“拆开了”,没有剪掉,还留有余地。他虽不是一个革命党人,却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似乎证明自己的预见,身在城里和未庄,却想到湖北的洪哥,自吹自擂,捏造革命资本……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混合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形象。

二、“我”对于假洋鬼子的评价

我不同意假洋鬼子是“投机革命”。从上文看来,判定假洋鬼子是投机革命的原因有二,一是假洋鬼子留学日本时剪了辫子,回国之后装了假辫子。假洋鬼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现实是什么呢?那是辛亥革命之前,留辫子是必需的,自从满清的铁骑杀向中原、杀向江南之后,清王朝下令汉人男子留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意思是如果不按照满人的样子,剃光头顶,后脑留一条小辫子,就要杀头。此后的二百多年间,留辫子成了中国男人生存的必需条件。在日本剪了辫子的假洋鬼子回国后要想活命就得有辫子,所以先装一个假的,等待头发长长。“剪发再留发”只是保全性命的方法,不是“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更不是因为没有辫子要误“做大官”的前程。假洋鬼子的母亲是说过“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的,现在只有等留长了再说了”这样的话,但这么说只是为儿子没有辫子开脱,是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同时带有吹牛保全面子的成分。

二是假洋鬼子从完成砸龙牌的革命一直到向赵白眼等人吹嘘革命历史时,还“不是一个革命党人”,他的革命“其中有新式的成分,更多的是投机的成分”,这也是错的。假洋鬼子早就是革命党,在日本留学时剪了辫子就是他参加革命党的证明,阿Q就知道假洋鬼子是革命党。《阿Q正传·第八章不准革命》中写道:“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结识。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和假洋鬼子商量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假洋鬼子是革命党不光阿Q知道,赵秀才应该也知道,不然为什么他“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2]。因为他并不知道革命要干什么,而革命党人钱洋鬼子知道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满清王朝,建立共和国。这就是赵秀才想投机革命,不找别人,只找假洋鬼子的原因。既然假洋鬼子本来就是革命党人,那么他在革命高潮来临之际带头进行革命行动就不能说是“投机革命”,而是带领群众革命。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到静修庵砸碎了一块刻着“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什么行为?《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是“假革命现象”,我认为是真正的革命行动。因为他们干这件事的时候是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这时革命党正和清王朝的军队苦战,革命武装只存在于长江中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还都处在清王朝的控制下。革命的力量还很弱小,革命的前景还不明朗,这时砸龙牌是冒着极大风险的。龙牌象征着皇权,皇权在封建社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打碎龙牌就是向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挑战,用阿Q的话说就是造反,而“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如果有人告一状,就有可能被“抓进县里杀头——满门抄斩”[3]。虽然阿Q只是在心里诅咒了假洋鬼子一通,并没有真的告状,因而假洋鬼子也就没有被抓进县里杀头,满门抄斩。这反映了当时存在这样的现实,多少革命党人就是因为有人告密而被抓去杀掉的。既然假洋鬼子砸龙牌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革命行动,又怎能说是“投机革命”,是“假革命现象”呢?endprint

也许有人认为革命就是武装斗争,打碎一块龙牌不算革命。这是把革命理解得太狭隘了,在阿Q生活的未庄,这个江南小村子,没有清王朝的国家机器让革命党打碎,没有清王朝的军队让革命党消灭,唯一能代表封建王朝的就是那块龙牌,所以它就成了唯一的革命对象。再者,革命除了武装斗争以外,还有文化斗争,那就是宣传革命思想,砸龙牌就起到了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砸了龙牌,象征打碎了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这不是向未庄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吗?怎能说是“假革命现象”呢?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失败,不就是因为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吗?

《教师教学用书》把假洋鬼子和秀才等量齐观、相提并论,在分析课文时把他们合称为“两个反动人物”,这是不对的,因为他们并不是一路货色。秀才在辛亥革命前没有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革命中为保全利益而投机钻营,混入革命队伍;革命高潮过后“渐渐地发生了遗老的气味”[4],是封建地主的典型形象。假洋鬼子则不是这样,他在辛亥革命前就加入了革命党,在革命高潮来临时带头革命,革命高潮过去后,被排挤在本县当权集团之外。他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典型形象,从假洋鬼子身上可以看到同盟会的影子。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不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反动人物”。假洋鬼子身上有很多毛病,但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只有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才是“反动人物”。如果革命党人假洋鬼子是反动人物,那么领导革命的同盟会也应该是反动党派、反动势力,那么革命的对象——清王朝又是什么呢?我赞同假洋鬼子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混合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形象”这一观点。其实,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除了孙中山等极少数从小受西方教育外,凡在中国这个封建王朝出生长大的人,谁脑中没有封建思想?但绝不能说他是“反动人物”。人物是否反动,要看他在当时是否顺应历史潮流,至于人品上的缺点,则可忽略不计。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6.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4.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8.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endprint

猜你喜欢
革命党人阿Q正传形象
另类审问之“求你别死”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商人为何与革命对立
“开天窗”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