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雯 黄慧诚
“政绩有时在地上,比如城市地标性的建筑容易看得到、感受到;但更重要的是埋在地下看不到的政绩,比如城市的供水和排水这两个‘水文章,如果没有做好,政府就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7月9日,许瑞生副省长在中山现场调研雨污分流工作时说
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污水处理厂相比,那些“穿街过巷”、延伸到千家万户的大小污水管网,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最难啃的 “硬骨头”。
与一座座城市广场、标志性建筑相比,这些投资同样巨大却埋入地下的污水管网,却成为“看不见”的政绩工程。
然而,没有污水管网的收集,污水处理厂或成摆设;没有水质的改善,又哪有城市的宜居环境。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中山,秉着务实为民的情怀,自2012年起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近期,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调研中山时寄语,“中山要把雨污分流工程做成全省的样板工程。”
舍得付出,确保资金投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鱼翔浅底”的美景,让广大市民早日重圆“中流击水”的好梦,一定能够打造岐江游“升级版”,推动岐江河在“船上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水里游”的美好愿望。
美好的愿望令人憧憬,然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巨大的资金压力,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2012年中山市政府印发中山市雨污分流工程方案,按照方案2015年前市镇两级将投入超80亿元建设资金,其中镇区雨污分流工程总投资约62.25亿元,主要靠镇区财政解决。
据统计,2013年中山镇区雨污分流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完成主干管网铺设105.73公里,支管铺设197.65公里。每公里管网建设约需360万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即使对于地处珠三角、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山镇区来说也有些吃不消,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以位居中山经济中上游的三乡镇为例,2013年该镇财政收入约10亿元,其中雨污分流工程花费了1.8亿元,约占1/5。据介绍,三乡镇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总预算3.15亿元,是该镇有史以来自主投资最大、施工历时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一项基础性建设。
“刚做完污水处理厂又要建什么管网”、“其他市没动为何中山要先建”、“上亿元埋在地下还不如多修条路”……当不少镇区对雨污分流工程建设还在观望或犹豫不决时,2013年8月27日,中山召开全市镇区雨污分流工作会议,对雨污分流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鼓劲。市委书记薛晓峰在会上指出,推进雨污分流工作,不仅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德政工程,更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各相关部门和各镇区要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舍得付出,加大投入,不拖后腿,按时按质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在“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指引下,各镇区掀起了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新热潮。在众多改善民生工作亟需解决的情况下,各镇区想方设法破解资金难题,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并通过银行贷款,保障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精心施工,争取群众支持
“真没想到,农村还有这样完善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真是功夫做到家啦!”走进三乡镇西山村,原本凹凸不平,宽度不足3米的村道已经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前。在这些新铺的水泥路下,是新铺设的雨污分流管网,每家每户的化粪池边上都有污水管网对接,雨水则全部进行雨水收集管网。
据了解,中山的雨污分流工程除了修建主管网和支管网外,还要求做到支管到户。各镇区管网服务户数被列为一项考核指标,“没有户数,没有水进来,管道做多长都没有用。”市环保局生态科科长李强解释说。
据三乡镇住建局副局长郑健程介绍,2013年三乡镇全面完成平东、平南、西山、茅湾等第一批村雨污分流工程以及建设路、振华路、上下李路等四条道路分项工程,累计完成雨污管网长度33公里、支管到户12000多户。
事非经过孰知难,特别是那些支管网建设更是难上加难。谈及已完成的工程建设,郑健程表示,由于工程要求支管到户,当地的村委没有原始资料可提供,施工人员只能挨家挨户去做;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打桩过程要严格保证进出土的平衡,防止道路被掏空;一些旧的地下管线埋设不规范,勘探勘测工作必须严格把关;一些村道窄小,大机器无法进入施工,只能靠人工开挖,进度也相对缓慢。
中山地处冲积平原,地质复杂,地下较多流沙层和岩石。“一些管网顶管都顶不了,遇到大石头还得兜圈或者再往下深挖。”除了地质问题,地下埋着的庞大电网、光纤也让施工人员非常头疼。管网建成后,维护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保证雨污分流管网的正常使用,还需引进CCTV摄影检测新技术,通过机器人进入管道进行维护,查看是否有渗漏、错接。“虽然过程很累、遇到困难很多,但看到村民期盼的眼神和满足的笑容,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郑健程表示,由于管网和道路共同改造,村民看到路平了,好走了,不仅无怨言反而十分支持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真正实现“零投诉”。
雨污分流工程初见成效。随着管网日渐完善,污水处理收集率显著提高,镇污水处理厂年度进水COD浓度已稳定达到160mg/L,较去年同比增长13%。”
雨污分流工程的顺利推进,还有赖于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两年来,走进中山市区和各镇区,随处可见雨污分流建筑工地。“整天挖,劳民伤财”、“雨污分流啦,怎么还是水浸街” ……面对一些市民的误解,相关部门和镇区一方面依托各类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协调各单位,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的干扰和影响
“我今天也帮中山市委、市政府呼吁一下老百姓来谅解,希望老百姓能够理解雨污分流工程是为了城市长远的安全和健康。” 7月9日,副省长许瑞生现场为中山雨污分流工程当起了宣传员,他同时强调施工单位一定要科学统筹,缩短施工时间,而且要跟交警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交通疏导,尽可能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创新举措,加快建设进度
为保证中山雨污分流工作顺利推进,中山市十位市委常委负责对岐江河流域10个镇区的分片督导,坚持督办与帮办相结合,一督到底,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按照“先建设、后补贴、奖先进、促后进”的原则,建立镇区雨污分流工作奖励补贴机制。2013年中山市政府拿出奖金3800万元。其中,三乡、神湾、坦洲、沙溪、板芙等5个镇建设进度和进水浓度都达标,被评为优秀奖,每个镇奖励了400万元;9个镇建设进度达标,但进水浓度不够,每个奖励200万;还有5个镇没有拿到奖金,其中2个是不及格,3个是没有完成的。为保证奖励公开、公平、公正,中山引入第三方评估,聘请专家审定资料并认定,该得什么奖全部根据专家技术核查结果和污水厂进水浓度监测结果来综合评定。
根据工作安排,中山市住建局负责市区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市环保局负责督导镇区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市环保局专门成立了“镇区雨污分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了6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通过定期现场检查、编印工作简报、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建立专家库等渠道,积极推进镇区雨污分流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