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明确阐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中,要注重情感体验。重视朗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在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进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及自身研究心得,总结一下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导读,让学生读有所依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课堂上难以集中足够精力听讲。单一朗读训练时,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转移注意力,得不到足够时间的训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紧紧围绕共同的任务展开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负担。在这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应用阅读材料,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索并且相互协作学习。一个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会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朗读的实效和兴趣,延长了客观朗读训练时间,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学生带着任务进入阅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句子。紧接着,笔者随机点名学生,要求其与同学分享自己所画出的句子内容。几遍朗读后,学生们迅速地找出“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等关键词语。完成了笔者给出的任务。
二、情境滋润,让学生读有所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有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其意阐明了文与道、境与情之间的精妙关系。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基调相呼应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情境,走入作品,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紧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感受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朗读时注意重点词语气变化,并融入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结合情感。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可以把相对枯燥死板的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将内心强烈的情感冲击呈现于外在的肢体及口头语言表达之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情感。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梦圆飞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在朗读时传递出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的感情,笔者做了如下引导: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想,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回顾神舟五号飞天的伟大时刻。
笔者接着播放神五发射视频。同学们开始投入地观看视频,不时有同学情不自禁地为视频中的精彩画面喝彩。视频观看后,学生们已经融进激动、自豪的感情。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点出文章精彩的描写处,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将学生的情绪推向更高潮,与课文产生共鸣。
三、实践训练,让学生读有所得
朗读时,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与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朗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获得情感上的强烈熏陶,也能助其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内在含义,使听者产生和谐共鸣。教师让学生朗读时方法可多样,既可灵活采取师生共读、自由朗读、个别朗读等传统的方法,也可以借用一些设备采取录音听读,部分课文甚至可以找配相关影视资料朗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朗读使学生在多样的训练中不断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感悟,让学生在多样的训练中领略声调、停顿、速度和节奏等技巧在朗读中运用的妙处,收获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的。首先让学生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几遍过后,笔者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点名学生读诗,并相机正音,纠正学生“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的发音。紧接着,笔者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下划分出停顿,并提议全班同学根据停顿提示齐读。这样,学生对于本诗的字词发音及停顿已基本掌握。紧接着,笔者逐行朗读,逐行分析,为学生详细讲解诗意及内涵,并仔细讲解每句诗的朗读技巧。然后提议学生“开火车”朗读诗句,每一个同学读一句,下一位同学紧跟上句读下句,并要求学生要读出感情,最后由全班同学点评,评选出“最佳朗读手”。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朗读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体味朗读之美,培养学生优良的朗读能力,正在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朗读教学,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探索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做到“爱朗读、多朗读、会朗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