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肖泉,相华文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简称“2010方案”),该方案于2010年秋季在部分高校先行试点,201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有关高校普遍实施,至2012年秋季,该方案已经全面实施到位。中国矿业大学自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面向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以及面向博士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均已进行了两至三轮的教学过程。在新方案实施之初,我们就认为: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导向性与前沿性和焦点性的统一、层次性与专题性和研究性的统一、实效性与理论性和情感性的统一,是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达成预期目标的关键。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调查了解教学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检验最初课程教学改革构想的科学性,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以涉及学生面最广、类别最复杂、较能体现中国矿业大学工科院校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中特色”)课程为主,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课程时间安排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设置了“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这一开放性问题,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情况。
“中特色”是一门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是面向全体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从中国矿业大学的情况看,开设这门课程的学生分为三类:全日制正常录取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推免研究生、以工程硕士为主的在职研究生。在将近一年(春秋两学期)的时间里,我们借助课程教学的时机在2013级全日制正常录取硕士研究生、2013级工程硕士及2014级全日制推免硕士研究生中共发放了300份(每类学生100份,基本上以某一个授课班级为主)调查问卷,回收269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基本可以反映出上述三类学生中的大多数对该课程的意见。同时,我们还在2013级博士生中就“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的教学情况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以期为我们此次以“中特色”课程为主的调查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系。两门课程共回收有效问卷357份,实际有效率97.3%。另外,在接受调查的367名学生中,有284名(占79.6%)是工科学生,因此,该调查也较能突出反映工科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诉求。我们采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下面分四个方面对调查结果做具体分析。
第一,教学效果总体评价。在对于两门“课程的总体评价”的调查中,335名同学(占93.8%)对课程持满意(160名)或比较满意(175名)的态度,只有3名同学选择不满意。说明这两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情况还是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的。在陈述对课程满意或不满意的理由时,认为满意的同学大多数同时选择了“获得了新信息”、“增长了新知识”、“引发了新思考”三个方面,而对课程不满意的理由则相对集中在了“教学方法单一”上。我校“中特色”课程组目前相对稳定的任课教师有8~9名,其中6名为教授,其他3名为副教授,且承担教学内容也都与各自所学专业或研究领域具有直接相关性,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该是得到学生一致认可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教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年龄也相对较长,在革新教学方法、更好与年轻学生之间实现互动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是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目前,参照教育部课程教学大纲并针对自己的特点,我校“中特色”课程共开设了8个专题(除了作为导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外,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印象最深刻专题”(限选三个)调查中,“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位居前三,这表明三个专题的任课教师以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对上述三个领域有相当的认识,其次也说明我校的研究生对这些领域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其中创新型国家建设专题是课程组根据我校工科研究生为主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大纲之外开设的专题,由专门从事科技哲学研究的教师任课,调查结果显示这一专题的开设是比较成功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分配给学生更感兴趣的专题或学生更认可的教师更多的教学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各个专题均衡分配学时。
第二,教学形式与方法。目前,我校“中特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都是采取一课多师专题式教学,每一位任课教师只承担课程中的一个专题,根据各类学生课堂教学时数(在职研究生课堂教学时数较少)选择5~9个专题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最初的这一教学形式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能够集中备课,并且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讲出最精彩的内容。此次调查我们也就“专题式教学”的相关问题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在357份有效问卷中,对专题式教学持赞同态度的有296人,占82.9%,持不赞同态度的仅为16人,另外45人选择“无所谓”。由此可见,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对于“赞同专题式教学的原因”(多选),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趋向一致,主要是“教师可以专心准备自己的专题”、“有助于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可以感受到不同风格的教师”、“不至于出现审美上的疲劳”。也有一些同学对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示认同,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对课堂缺乏归属感”、“难以整体把握课程”、“教师对课堂疏于管理”、“教师对学生要求缺乏一贯性”等(见表1、表2)。
表1 赞同专题式教学的原因
表2 不赞同专题教学的原因
在几轮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也有所体会,以后应当更加经常地召集课程集体备课会,共同讨论课程内容的相对连贯性以及避免重复性、课堂管理和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等问题,制定出基本的标准和原则,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遵照执行。同时,还可以强化现有的“任务教师”(每个班安排任课教师中的一位作为任务教师,主要负责试卷批改和成绩登录等事务)责任制,责成他们加强对自己任务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在“课堂讲授外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多选)中,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选择中居前两位的都是“专家讲座”和“网络教学”,可以看出学生期待能接收到更多来自校外的专家学者带来的新气息,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邀请校外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关于“网络教学的形式”,学生们主要选择了“观看在线教学视频”、“在线研讨”、“在线自主学习”三项。这敦促我们加快正在筹备中的“研究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并参考学生的意愿准备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料。引入专家讲座和网络教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在“课程总体评价”中意见比较集中的“教学方法单一”问题。
第三,课程考核方式。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是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各个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我们目前采取的主要是“课堂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有160位同学(占44.8%)赞同这种考核方式,但另外有107和33位同学分别选择了“课外论文作业”和“课堂论文作业”两种考核方式,还有45名同学选择“多种方式结合”,可见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意见并不一致(见图1)。
图1 该课程最适合的考核方法
我们在“中特色”的第一轮教学过程中曾经使用过“课外论文作业”方式进行考核,但一方面学生交作业的时间不一致容易产生管理的混乱,另一方面作业的区分度太小(大多数同学都是在网络上抄的)。因此,在后两轮的教学中都换成了“课堂开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基本解决了管理混乱的问题,但“区分度”问题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贯轻视态度,大多数学生在答题时只是从教学大纲、教师的课件或者手机网络上抄写答案,很少有人能自己组织语言,更不要说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其他学校也尝试通过课堂发言或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但这种方式在我校的可行性不高,尤其是当近20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时开课时,很难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考核。目前看来,课堂开卷考试的形式还应当延续,只是需要考虑如何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出试卷时考虑如何能让学生的答案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学生缺课超过三分之一将取消考试资格,因此,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过考勤,尽管没有严格执行关于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定,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到课率。此次调查显示,有179名同学(占50.1%)认为没必要考勤,高于认为有必要考勤(129人,占36.1%)的比例。我们认为,到课率首先不是通过考勤而是通过教学效果来保障的,但有些学生出于对政治课的逆反心理根本不来听课,又如何向他证明我们的课“可听”呢?(事实上也有不少同学在听完课以后反映“没想到政治课还可以这么吸引人!”)况且,“听课”即是学校对学生纪律的必要要求,也是选课学生对课程应尽的义务。为此,考勤制度还是应当保持,只是其一,要提升教学效果吸引更多学生自愿来听课;其二,要就考勤的必要性做广泛宣传争取学生的理解;其三,规范请假制度允许学生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请假;其四,在课程组统一考勤要求让每位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第四,推免硕士研究生提前修课。自2013级硕士研究生起,我校研究生院试行推免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前提前修习研究生课程,提前修习的课程以公共必修课为主。2013级推免研究生“中特色”课程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2014级则改为大四上半学期。此次调查也就推免研究生提前修课的问题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在接受调查的95位推免研究生中赞同提前修课的有77人,占81.1%,明确表示反对的只有9人,占9.5%。赞同的理由主要是“利用空闲时间提前上课,以后可以有更多时间自由安排”、“可以减轻研究生学习的压力”;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与本科某些课程、某些实习时间冲突,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关于提前修课的时间安排,77.9%(74人)的同学赞同在大四上半学期开课,13.7%(13人)的同学赞同在大四下半学期开课,主要原因是“大四上半学期课少,时间宽裕”,“下学期本科生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由此可见,推免生提前修课还是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的,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我们在两轮上课的过程中也发现,第一轮大四下半学期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率不高,听课的积极性也不高,而第二轮大四上半学期上课时情况就有较大改善,以后推免生的上课时间可以相对固定在大四上半学期,具体时间在第10到20周(后半学期)的周六周日,尽量避免与本科阶段其他课程的冲突,以确保学生可以安心上课。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对各类接受调查的学生做对比分析时发现,全日制正常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在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对各问题的意见上无明显差异,只有全日制推免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正常录取硕士研究生在“课程满意度”和“专题式教学赞同度”上呈现明显差异(见表3)。
表3 正常录取与推免生差异分析
推免硕士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和对专题式教学的赞同度都明显高于正常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结合我们在上课时的体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约有如下方面:其一,生源差异。推免硕士研究生都是本科阶段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对修习课程有较高的关注度,因而出勤率高,听课认真,也容易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因而对课程的总体评价较高。而且,本科阶段采取专题式教学的课程不多,学生有新鲜感,一门课上能同时听到多个经验学识丰富的教师讲授,感觉收获较多。其二,学习心态差异。尚未正式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而已经在校的硕士研究生就多了一些惰性,有些学生就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因而也无从对课程作出真实的评价。其三,知识要求差异。推免研究生毕竟还处于本科阶段,需求的知识更多是“基础性”,而研究生阶段需求的知识更多是“专业性”,因而总体上看提前修课的研究生比在读的研究生更容易“满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两类学生的差异性,一方面要保护推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针对在读硕士的“高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希望学生提出对“中特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有学生提出,“希望教学内容能够结合具体生活或国际事件进行清晰教学,另外可以附加视频教学,增加互动性,或者压缩课时改为研讨形式”;也有学生要求“增设军事国防、会计金融等专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学生建议“针对教学形式,发挥现有的‘一课多师’的方式,运用互联网媒体,在线学习,只要有该学生的学习记录即可,无需考勤”;有学生建议“课程最终考核可以采用提交论文的方式进行”;有学生建议“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些讨论与交流”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建议,其中有些我们也考虑到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逐步改进,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
此次调查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例如,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是否全面、给出的选项是否科学;每一类学生抽一个班发放问卷是否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能否体现不同学科学生的差别(授课班级是根据学生选课的情况定的,其中有些班级的学生可能集中在某些学科而缺失另一些学科的学生);有一些被调查的学生没有听到全部专题,甚至一次都没来听过课,他们的意见的真实性无法保证。但从总体来看,此次调查还是基本反映了目前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问题,这为我们坚持既有的经验、调整一些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对于教育部新课程方案中提出的“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即“步步高、步步深”的层次性要求,是我们以后教学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尽管我们目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了一些努力,例如,按照教师的专业和研究专长分担不同的教学专题,力求使教学内容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并且在对相关问题有深入系统把握的前提下区别不同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梯级递进的教学层次性要求还有一定的困难。原因主要在于如下方面:其一,目前使用的本科、硕士、博士教学大纲本身还存在着内容的重复和无明显层次性的问题,这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备课的任课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其二,同一个任课教师不太可能连续承担从本科到博士生阶段的全部课程,要想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层次性也有很大的困难。其三,尽管学生分别处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上参差不齐,在博士阶段的教学中过多强调专业性和理论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也很难接受。目前我们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采取一些措施尽量规避这些问题,例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量参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阶段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力求在熟悉各阶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按照学生的学科背景分班教学,至少将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采取小班教学以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或者分设基础班和研讨班,在研讨班上主要采取学生和教师互动讨论的方式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我们也会进一步听取不同阶段学生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力争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加体现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同时对其他同类高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锡春.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理念的思考和评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2-15.
[2] 武晓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到“四个突出”[J].高校理论战线,2010(5):33-34.
[3] 翟文艳,赵海琳,陈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4-109.
[4] 邵彦敏.关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2):32-36.
[5] 田建军,卢黎歌.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沿革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56-59.
[6] 于春梅,等.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128-131.
[7] 解晓燕.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评估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