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志伟,王 珏,胡宏军,郭云川,史春光,李海江,张明娟
(1.永煤集团,河南 永城 476600;2.河南能源,河南 郑州 450046;2.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使得煤炭企业用电负荷急剧增加,安全供电的区域不断扩展;加之矿区供电线路通道内时常出现的违规施工、私搭乱建现象日趋复杂化,在诸多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煤炭企业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时常受到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安全供电压力空前加大。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充分挖掘煤炭企业供电系统多年生产运行、安全管理、事故异常等状态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法,综合多种衡量尺度对矿井供电系统相关指标群进行划分和识别,从而得到影响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具有较高风险等级的确定性主导因素(靶向风险),通过科学预控及进阶交互控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精准把控安全生产关键节点,始终使人员、设备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进而探索出一套切合煤矿供电行业生产实际的靶向风险在控管理体系。
充分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系统思想,利用安全生产主导要素控制方式对原有供电系统安全管理模式,按照分系统、分结构、分权属、分流向等四方面进行重构,导入安全权重等主控要素,实施供电系统靶向风险在控之安全工作发展思路的跨越式变革。以先进的系统控制要素(安全思想主导要素、安全责任主导要素、安全决策主导要素、安全理论主导要素)为载点,以先进的状态控制要素(安全行为主导要素、心智模式主导要素、安全监查主导要素、事故控制主导要素、安全预警主导要素)为交互进阶控制对象,以作业环境控制要素(安全环境主导要素、安全规程主导要素)为在控体系外延,以安全商品交易之控制要素(安全资源主导要素)为各种小概率风险控制过程的结果应用。从而使该控制方法在有效拓展安全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深入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从生产系统的人、机、物、作业环境之友好界面的创建,到员工安全思想及情商、智商的培育提高;从生产企业内外部和谐关系的创建,到安全商品交易方式、交换体系的全面导入;全面对生产作业各个环节进行聚类分析和层级化精准化科学控制,使之在与生产关键环节、作业现场环境、运行条件、人员操作行为、设备运行状况,在各个层级的控制要素方面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依据进阶管理三原则,通过持续的检测抽样,以权变原则找出限制因素序列和最大限制主导型要素,并对原有组织体系、人员分配、培训方式、安全业绩导向等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架构。通过积极推进组织机构优化,将原有五级安全模式变革为两级精简模式,简化中间管理层级,形成“小机关、大基层、扁平化、交互式”的安全管理新格局,使各项主导要素的控制措施及应用反馈能实现快速双向互通,从而实现精确化的靶向性防控。
首先,推算出目前影响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永煤集团)矿井供电系统安全运行的众多因素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靶向要素,建立“四维”系统控制要素模型(即靶向风险在控模式),使主导要素进阶交互控制工作实现规范化、流程化、系统化,并对控制结果实现可追溯化。其次,以人员及设备精确化定位为基础,建立动静结合的人员、设备特征状态数据库,针对安全行为主导要素实施精准控制(即靶向在控模式的基本支撑点)。再次,引入心智模式主导要素,对全体员工开展安全心理测评分析,实现对员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状况的评价和考核(即靶向风险等级划分)。第四,采取以交互式进阶控制为核心的闭环检查及电网精准调控等措施,实现全程运行状态的在线控制(即靶向风险在控)。最后,通过发展作业环境控制要素,为在控体系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本质安全(即靶向风险在控的内外平台同构与运行)。
简化中间管理层级,重构原有安全管理模式。即“领导班子-分管领导-业务科室-专业工区-变电站班组”(垂直层级指令传递)变为“安全生产调度管制中心-班组”(执行基本单元直接接受指令);将领导层的科学决策直接融合于调度管制中心,调度管制中心形成的工作指令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至一线执行单元,并将与一线工作状况相关的设备运行状况、矿井用电负荷、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状态等信息及时有效反馈至决策人员。决策层与一线执行单元保持最直接的沟通与联系,任何措施的计划、制定、执行均实现双向调控,管理者与执行者不断循环沟通互动,平等相关地成为决策制定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参与者”,在此过程中都主动积极地发挥各自最大的潜能,实现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进而快速使安全责任在一条条指令的形成与执行过程中实现“同步传递”和“同等相关”,达到在线管控和精准控制电网运行的指令同构、信息同构、要素同构、思想同构、责任同构和时间同构,并为基于安全生产主导要素进阶交互控制的靶向风险在控体系的创立和高效运作,创造良好的组织体系。
目前煤矿供电行业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现有的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种类繁多,但缺乏实用性、统领性的安全管理理论体系及其技术支撑;二是干部职工对电网特有的系统性突发风险认识不一致,导致在应对各类较高风险等级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严重性危害的心理准备不足;三是各类供电设备的技术保障水平参差不齐,设备种类多且难以统一,配合复杂,管理维护困难,而且其兼容性还可能由于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导致联机“失误”;四是安全生产形势呈现周期性起伏波动特点,事故拐点难以把控,难以作出精准的预测、预报。
1. 阶段性消除靶向风险的基本方法
依据辨识出的安全生产状况,科学判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进行差异化安全监督检查,找出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确定矿区供电系统易出现较高等级风险的主导因素(靶向风险),精准把控电网运行的关键点和事故特征状态出现的拐点,建立特征函数模型,计算出供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指数,并通过指数平滑法精准发现易发生事故的系统区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从而有效地把矿区供电系统中有问题的元件(人员、设备)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基本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确保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完成不间断安全供电的任务。这种从总体上有效把控并消除电网运行环节各种靶向风险的方式,能够实现矿区供电系统人员、设备“U型曲线”平缓化目标,使整个安全生产、设备运行、人员管理较早地进入并长时间处于“U型曲线”(见图1)的“稳定运行”阶段,不间断地延迟其进入“事故多发”阶段,达到长周期安全稳定连续运行的理想状态。
图1 安全U型曲线
2. 阶段性主导要素交互式进阶控制流程图
图2 阶段性主导要素交互式进行控制流程图
影响矿区供电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有很多,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中挖掘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若干主导因素,对于煤矿供电行业有着重要的现实需求。通过综合多种衡量尺度及指标体系,并对相关安全指标群体进行划分和识别,从而得到影响矿区供电系统安全运行的主导因素,从而有效地加以控制,确保安全生产。
综合多年来的矿井区供电系统年度运行方式及各类安全生产、调度运行、故障异常等数据,利用特征函数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之具有可比性,并将指标归入多维空间内,利用它们变化规律相近、波动程度明显等特点建立分析模型,直观地将设备运行情况、预防性试验和设备缺陷、隐患的处理情况逐一进行归类,并综合矿区供电系统的外部工作环境和内部特征,对系统的当前健康程度进行实时、动态的评定。
通过DFSS基于项目的确认 (Identify)-设计(Design)-优化(Optimize)-验证(Validate)四个阶段来建立,并引入K-中心点聚类分析方法,实现对矿区电网安全运行数据的快速处理,其具体步骤如下:
(1)将所有待分析的安全、运行、异常相关指标作为独立的“维”,并假定共有“m”维;
(2)搜集多年不特定的n个时段的数据后,每个数据具有n个属性。一电力系统该种指标n个时段的数据形成的点为簇中心,进行k-中心聚类分析,对剩余的每个对象,计算其与簇中心的距离。
(3)该算法中对象在空间中的距离采用欧式距离描述,即:
图3 k-中心点聚类算法流程图
通过采样矿区供电系统(地面供电系统及矿井供电系统)多年生产运行数据(表格内各序号下其要素之安全权重设置方式和选取数值,是通过经验值回归计算及在实际应用当中进行修正后所确定的,属于专有技术范畴,而且各个时期安全权重及其数值也是变动的。列表中也只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典型数值,其数值选取的不同,则计算所得值也就不同,为了减少此数据的引用可能对其他企业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故此部分数据只作为参考),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为依据,结合组织行为学有关划分标准,以导致事故跳闸、人员差错、设备故障、检修差误、停电时间、隐患异常出现的因素为主导要素,进而重构安全管控系统和典型工序流程再造。
表1 矿井供电系统年度数据
通过收集安全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如上表格。由于上表中的数据是带有量纲的,倘若对这些数据直接计算类间距,其结果单独应用不具有事件之间完全关联性。所以需要对上表中每一列的数据进行标准化,而后分别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与安全事故之间的类间距,比较各个影响因素与安全事故之间的类间距。各个影响因素的类间距结果见表2(此处距离的定义选用的是欧式距离):
表2 风险因素及其类间距
通过比较,显而易见,事故跳闸跟安全事故之间的距离最近,说明其与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隐患异常与安全事故之间的距离最远,关系不够密切,因为我们现在衡量的是同期之间的相关关系,所以隐患异常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不能忽略该因素,因为其会变化为后期的各种异常,对后期的安全事故产生重大影响。
图4 风险因素维度状态
图5 靶向风险在控体系流程图
(一)安全思想主导要素。随着煤矿产能及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永城本部各单位用电需求不断攀升,造成永煤集团电网负荷快速增长,电网规模越来越大、网架结构越来越复杂,加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客观环境的相应改变,使得电网系统安全管理的难度随之也同步增加。同时,随着安全运行天数的跨度累积,干部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及设备可靠性运行周期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产生阶段性的起伏,加之各类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所导致的严重危害性也在积聚。在煤矿供电系统特殊性、重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之集合特征的复合作用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消除,那么一旦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其后续反应就会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
(二)安全责任主导要素。主要表现在,科学实验表明,由于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有限,如果时间、工作任务和情绪调节上的不合理,加之很多人又用错误的方法“放松”自己,使得自身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一再延长并周而复始。这样必然导致相当多的、参与及负责供电系统运行的人员,其生活及精神状态呈现的是一个整体下滑的曲线。而由于人们对这种类似于亚健康状态的习惯性滞后反应,导致大多数工作人员进入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控制能力不稳定且不易觉察的阶段),这种特定的靶向风险会在某个个体的行为缺失下而诱导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工作人员的失误也大部分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就是管理松懈、劳动纪律松弛、安全责任心不强、安全责任制不落实、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情况,使得整个安全系统的反馈力、控制力、反应速度成为较高等级的靶向风险。
(三)安全决策主导要素。电力作为广泛利用的二次能源,电能与其他能源不一样,一般不能大规模储存。电力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发、输、变、配电和用电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因此发电、供电、用电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随时保持平衡。而受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及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涉及系统网络发展、技改工程项目、运行方式改变及高等级风险因素研判决策处理等方面,往往会出现各种纰漏,这些纰漏也是靶向风险的集发地。
(四)安全理论主导要素。目前,各种安全管理理论及体系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在其中甄别出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理论,以促使企业安全管理和企业安全技术进步,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及客观现实,选择一到两种先进管理理论,将差错和违章率(大概率风险事件)降低到最小程度,及时发现事故苗头和征兆,将大概率隐患事件(靶向风险)消灭,是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不安全要素中,逐渐摸清和掌握了影响永煤集团矿区供电系统的各项主导要素。为在各类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调控,结合“U型曲线”理论,我们将发供用电全流程状态控制各个要素整合串联成一个环环相连的工作流程,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达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管理落实、奖惩落实,使安全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由始而终构成连续封闭的环路,从而实现“事事有人管、管理靠闭环、闭环保安全”的进阶交互控制安全管理模式,并且延伸到供电系统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
1. 结合行业实际,全面梳理了现行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累计完成各类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共70余项,并将其与安全主导思想、责任及行为等安全主导要素相融合,形成了符合工作实际的《干部安全管理、员工安全操作行为规范》,确保所有安全管理及岗位操作行为均有章可循。
2.与《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规定的两种安全距离 (设备不停电的安全距离,人员与带电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相结合,编制《员工走势、坐姿、安全站位安全管理办法》,制定所有上岗人员在工作和非工作时间的43项安全站位措施,重点检查本人站位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及个人站位是否影响到本作业区域其他作业人员的正常作业或安全两个方面,确保每名职工都能够准确掌握作业时的安全站位,并严格落实于现场。通过各级领导检查职工对关键环节安全站位掌握情况,对掌握不清的及时进行纠正,将抽查结果纳入危险预知考核,持续提升员工安全素质,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有效预防零星事故的重要措施,促进基层自主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3.通过在矿区供电系统深化“手指口述”、“岗位描述”等安全确认制度的执行,使全员做到工作过程规范统一、交接班流程简洁清晰、工作安排重点突出,员工从一上岗就达到行为精确。同时,通过执行复诵制度、高压带电设备区标注巡视路线等多种手段,从细节抓起,使员工一言一行都能遵章依规,做到行为精确化。
4.结合煤矿供电企业生产特点,编写下发了电网安全生产典型不安全行为100条和习惯性差错违章223条,并组织全员对照典型违章表现,深入剖析不安全行为原因,加大整改力度,提高全员的反违章能力。自该体系实施以来,各类“三违”行为及各类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逐年均有大幅度下降。
5. 通过GIS定位仪对矿区三百多公里的输电线路每个基杆塔进行定位,详细采集档距、转角度数等多个数据,及时完善输电线路地理信息系统坐标采集、照片拍摄、筛选、文件命名等,并传输到信息采集数据库中,准确了解巡线员巡视每一根杆塔的时间和线路上的各种情况,从而发现线路运行缺陷和存在的重要事故隐患,并全程监控线路巡视,时时提醒人员纠正不安全行为,有效把控线路巡视过程中的各类不安全因素。
构建故障快速定位及抢修支持系统,通过故障巡视器及时向后台发出信号,后台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定位故障区间,并将故障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发布到检修人员手机上,检修人员根据信息提供的故障区段进行故障隔离,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实现了故障快速定位及抢修。
针对永煤集团矿区供电线路周边环境极其复杂,供电线路通道内各类违章建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集中专业力量根据《永煤矿区供电系统线路运行规程》,分区域、分层次、分重点进一步细化线路巡视措施,全面把控线路运行各类风险主导因素,制定矿区供电线路特巡点32处(分为天检查、周观察、月巡视),每周对特巡点进行重新统计并划分等级。并将正常巡视、I级线路巡视、Ⅱ级线路巡视、特巡点巡视贴号位置进行明确,建立相应台账,加大抽查力度,杜绝各类巡视不到位、隐蔽缺陷长期未发现等线路巡视质量不高等行为的发生,确保供电线路安全。
6.为有效控制人员在站期间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同时规范变电站巡视人员各类不安全行为,与相关厂家紧密合作,以RFID(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了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建立运行人员状态分布及设备运行状态图,实现人性化、信息化管理,避免了巡视不到位、不及时等现象。
实行色彩化、可视化工程及对巡视点进行视觉标记、对带电设备进行可视化改进、对架空线路杆号牌做警示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不仅使运行人员巡视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而且便于故障时快速定位故障点,缩短事故处理时间,进而全面推动企业设备的管理水平迈向精准化、可视化。
建立以人员及设备精确化定位为基础的安全行为主导要素控制模式,从而使永煤矿区供电系统巡视管理规范化、手段信息化、分析科学化,实现了无死角、全方位、全流程把控输配电环节的各类行为的不安全因素。
1.以安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对于心理因素的规定,将员工安全心理测评体系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倒闸操作能力、危险点分析及控制能力、安全检查能力、隐患分析能力、事故处理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紧急救护能力、风险预知预判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遵章守纪能力、安全认知能力、安全执行能力、安全控制能力、安全学习能力等安全心理测试项目共15类70项,对全体员工开展安全心理测评分析,结果分别以测评指标、岗位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实现对员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状况的评价和考核,同时制定出有效对策,从而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对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2.针对对安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消极参与、执行力差等不良心智模式,组织开展“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心智模式重塑工程,通过事故案例分析教育、电网故障3D动态仿真、事故情景剧、事故当事者叙述和伤残模拟等方式,使员工真实感知事故发生的起因,感受事故带来的后果,触动其心理防线,对违章管理和违章行为的严重后果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进而推动其心智模式的重塑。同时以心理辅导、行为纠偏、思维重塑、循环沟通等方式使其摒弃思想包袱,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教育、重塑心智。此项目自开展以来,永煤矿区供电系统实现误操作“零”发生 ,人员违章连续多年呈明显下降趋势。
针对电网事故突发性、复杂性和瞬动性等行业特点,实施“四步四联法”实现电网动态精准调控。
1.从电网基础架构、负荷预测、短路电流计算、潮流计算、电气一次安全评价、电气二次评价、高压输电线路安全评价、系统整体安全评价等8个方面300余项关键指标,完成了对永煤集团本部矿区电力系统安全分析及稳定性评价,形成永煤矿区供电系统稳态比差风险控制模型与算法,整体为精准控制事故主导要素提供科学的分析解决模型。
图6 “四步四联”法电网调控图
2.对电网全范围内127项任务进行风险辨识,共辨识出危险源632个、编辑了76个管理工序流程,修订了83项管理制度和标准,对43项重大风险任务制定了控制措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矿井供电企业风险预控实施手册,从根源上消除事故隐患及不安全因素。
3.对各个变电站(所)的遥测和遥信数据进行合理化安全评估和实时计算,及时提示数据异常情况,对采集的运行参数定期与数据库中的历史参数相比较分析,没有异常时根据需要定期输出相应的判断结果。发生异常时实时发出报警信息,供技术人员分析与掌握,采取主动性停电检修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同时,实施区域电网交互式故障侦测与自适应自愈工程,在遇到突发事故(短路、断线、停电等事故)及极端气象条件下时能实现电网精准调控,瞬时隔离故障,一键操作恢复电网正常运行状态,达到故障自愈恢复的目的。
4.以防止各工序流程中受控和非受控边际状态下各种因素对人身伤害为主线,系统评估供电处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供电处安全风险程度,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制作工序流程受控及边际状态作业信息卡[3],实现傻瓜式作业,杜绝经验型作业,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并逐步形成完善的风险干预体系,有效辨识和防范作业现场的安全风险,针对不同的预警状态,实施不同的风险干预对策,采取专项整改、停工整顿、通报、考核及责任追究等手段进行政策干预,建立风险干预组织体系,分层分级、定人定期限落实整改,直至解除预警。
通过对U型曲线事故概率综合预警,安全预警实行分级、分区管理,并设定预警线,安全监督部门根据安全检查、安全性评价等发现的阶段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所属单位提出安全告警,并发布矿区供电安全风险综合指数(涉及人员、设备、电网的加权平均数);生产技术部门、调度运行部门根据技术监督、设备评估、电网运行等发现的阶段性、苗头性、倾向性安全问题对所属单位提出安全告警。指数发布可分稳态、波动两种状态,当系统处于稳态时,则预警指数按周、月进行规律发布,当系统出现异常波动或有预见性的异常时,则指数发布则根据波动的剧烈程度,进行周期上的缩短,一般可实现每天发布,从整体上提高全处预警级别水平。
1. 开展周安全评估,月安全评价,将矿区供电系统分为一次、二次、输配电、调度共四个专业。通过“三评两定”,从基础管理、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等三个方面十个项目对安全程度进行等级评价评定,找出一次、二次、调度、输配电等四个系统的各类隐患以及防治措施,提前作出预测预报,并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管控确保安全生产。
2. 以安全风险综合指数为基础,利用指数平滑法[4]进行安全风险预测,即对不规则的时间序列数据加以平滑,从而获得其变化规律和趋势,以此对将来的安全风险状况进行推断和预测。
根据近期安全风险综合指数的实测数和预测数,以加权因子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1)一次指数平滑预测
St+1=axt+1+(1-a)St
式中xt+1——时期t的实测值;
St——时期t的预测值;
a——平滑系数,又称加权因子,取值范围为0≤a≤1。
将St,St-1,…,S2的表达式逐次代入St+1中,展开整理后,得:
St+1=axt+a(1-a)xt-1+a(1-a)2xt-2+ …+a(1-a)t-1x1+(1-a)2S1
注:根据安全风险综合指数发布时间的不同,选取a值,当发布周期稳定时则a应取小一些,为0.1 ~ 0.3 ;若发布周期具有迅速且明显的变动倾向, 则a应取大一些,为0.6~0.9。
(2)二次指数平滑预测[5]
二次指数平滑是对一次指数平滑的再平滑,它适用于具线性趋势的时间数列。其预测公式为:
a——加权系数(也称为平滑系数)。
(3)三次指数平滑预测
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是二次平滑基础上的再平滑。其预测公式是:
a——加权系数(也称为平滑系数)。
进而,我们采用ADF检验,验证我们的猜测。ADF检验的结果如下:
以某年月度安全风险综合指数为例,计算数据表为:
表2 某年度安全风险综合指数计算表
图6 某年度安全风险综合指数状态图
其中1为人员差错、设备异常、隐患缺陷、电网故障、突发事故等主要状态参数零发生。
0.9-1之间为A类系统可靠平稳阶段;
0.8-0.89之间为B类系统稳定受控阶段;
0.7-0.79之间为C类系统风险受控阶段
0.6-0.69之间为D类系统不稳定阶段
0.59及以下,易发生事故阶段。
通过以上计算及图表分析即可判断出矿井供电系统安全稳定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依据所作出的科学预测,精准发现易发生事故的系统时间、区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有效把矿区供电系统中有问题的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可以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几乎不中断对矿井的生产供电服务,确保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
提出了对作业环境基本要求的“必备措施”46项、对某类危险检修作业环境提出的常规要求“通
用措施”34项、典型危险检修作业提出的具体要求“特殊措施”27条的要求,覆盖所有输配电运行、检修作业。作业前,按照“不安全不工作”的要求,辨识并消除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作业中,因外部因素变化或检修作业本身导致作业环境的安全条件受到破坏时,应对检修作业现场环境重新进行危险辨识,采取必要措施满足本作业相关规程要求后,方可继续工作。
建立了安全信息市场,将在岗职工岗位绩效工资纳入内部市场化进行链式结算管理。安监人员对作业现场存在的隐患或问题、岗位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等现象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照标准进行处罚,由相关责任人在处罚单上签字认可,作为安监人员当班安全劳务收入。同时,实行、班组兼职安全员纠偏纠错有偿服务、隐患有偿收购,促进各级安监人员提高监督检查能力和现场安全管理效能。
基于所有历史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基本比对纠正模式,通过持续的检测抽样,并引入开放性基准比对数据分析模型,使得所有计算公式和参数变量都会根据当前环境的每一个细小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并不断更新历史统计结果,以确保最终结果能真实有效反映当前情况。
基于主导要素进阶交互控制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用基准比对数据分析模型,科学判断矿区供电系统是否应向另一高阶发展以及最佳迁移时机,进而按滚动原则制定高阶发展目标,并且采取一整套措施确保矿区供电系统平稳地过渡、迁移到下一阶段。并在高阶中同样对矿区供电系统进行主导要素诊断活动,并开展决策层、执行层间循环交互式主导要素执行、反馈、改进、应用,并以权变原则找出限制因素序列和最大限制主导要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体系,从而求得持续性发展。
主导要素进阶交互控制风险预控模式通过要素挖掘、系统工序流程进阶控制、心智模式重塑、安全风险综合指数预警等手段,提升了矿区供电系统靶向风险预在控能力,有效消除了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达到了系统靶向风险的辨识、确认,实现了靶向风险的“可控、能控、在控”的目标,符合矿区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特点和生产实际,对此行业其他供电系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雪枫,戚志伟. 打造安全工作高端发展态势的战略探索[J].中国煤炭,2007(04):9-11.
[2] 彭远芳,董红生. 电力系统中基于聚类分析的主导因素挖掘方法[J].中国电力,2006(12):16-19.
[3] 张延明,杜云宽,戚志伟. 煤矿工序流程边际状态控制理论[R].煤矿安全,2007(01):51-54.
[4] 张德南,张心艳.指数平滑预测法中平滑系数的确定[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2004, 25(1): 79-80.
[5] 王慈光.二次指数平滑法中确定初始值的简便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9(3): 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