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形象之我见

2014-08-26 19:37赵永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薛宝钗同情悲剧

[摘 要] 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复杂的文学典,作者赋予了她丰满,立体的性格特征,她表面上 “装愚守拙”一举一动显得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其实,宝钗和黛玉一样可怜,一样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只不过在她身上的社会人生悲剧,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与黛玉相比宝钗的悲剧意味更浓,悲剧层次也更加深刻。

[关键词] 薛宝钗;悲剧;假面具;可爱;同情

薛宝钗是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塑造的一个颇为复杂的文学典,作者赋予了她丰满,立体的性格特征。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在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的确很美,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薛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没看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其实,宝钗和黛玉一样可怜,一样是封建社会里的悲剧人物,一样是牺牲品,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只不过在她身上的社会人生悲剧,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与黛玉相比宝钗的悲剧意味更浓,悲剧层次也更加深刻。

当她最终获得宝二奶奶的地位,活得愉快,做得虚伪。可是,我们可曾想一想,宝钗的处境与黛玉比起来是多么的不同阿!黛玉父母早逝茕然一人,寄人篱下,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这位玉洁冰清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以她全副身心,独特的方式所进行的唯一的也是起码的追求,就是寻求一个爱情上的知音,生活中的伴侣。因此,黛玉的最大愿望就是得到宝玉的爱情,而宝钗家资富饶,父亲早亡,哥哥薛幡又是糊涂无能的废物,不能理家,母亲薛姨妈,不通文墨,年纪又大,维持薛家门庭的重任全部落到她的身上了。为了完成任务,她不得不克制住自己的本性,尊奉妇教,谨守妇规.黛玉则相对不受这种约束,然而,这种对自己个性的约束,不能不使宝钗感到痛苦,她毕竟是一个美貌端庄,博才多学的妙龄少女,也需要爱,也有自己的个性。一般人只看到她善于做假,温文尔雅宽宏大量,对别人的非议“浑然不知”却不知道她不得不这样做,她那里是真的“浑然不觉”啊,她只不过把自己的个性藏在心里罢了。当然她的个性也并不总是深藏是露的,她那少女的天性时常也表现出来。第三十五回中宝玉无意间用“体丰”的杨玉环来比宝钗,刺中了宝钗想入宫为女官而未能如愿的痛处,惹得涵养甚深的宝钗勃然大怒,对来找扇子的小丫环大发雷霆,黛玉见宝玉奚落了宝钗而表现得意,这使宝钗受不了,于是她又借此机会挖苦宝玉和黛玉“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原来宝钗也会使性子。又据宝钗自己讲,她“原也是淘气的,背着大人瞧‘西厢元人百种,大人知道,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由此可见宝钗并非是真正封建淑女。她是个戴面具的人。

宝钗约束自己本来高傲的性格,尤其在贾府里约束自己,完全是为了她可怜的目的。封建中商地位并不高,薛姨妈深知要维护薛家的产业和荣华,必须在政治上有所依靠。而要达到此目的,与贾家联姻是上策。这番打算,宝钗当然心领神会。长期寄住贾家,为夺取宝二奶奶的地位,苦苦奋斗着。她与黛玉有着不同的苦衷什么事都要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实际上她甚至还不如黛玉自由,无论是给贾母,凤姐的高级拍马,还是对姨娘,小姐的巧妙笼络,都需要极强的克制力都需要煞费苦心。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黛玉,宝钗同样寄予了满腔同情。从第五回里,我们可以读到揉黛玉,宝钗为一体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代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喻了宝钗的结局和黛玉一样凄凉,作者“怀金悼玉”深叹感慨,在《红楼梦》字里行间隐约可见。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著.

[2]《名家解读〈红楼梦〉》,张宝坤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北京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赵永涛(1962—),男,籍贯是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现任教于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专业技术职称为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薛宝钗同情悲剧
伟大的悲剧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不该有的同情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