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浅评《雷雨》之悲剧

2014-08-26 19:37刘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必然性雷雨悲剧

[摘 要] 马克思的悲剧观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决定人的行动动机和人的行动目的的根本原因是实体性伦理力量。黑格尔把人类的一切行动都看成是伦理所支配的。马克思便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曹禺的话剧《雷雨》,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解读《雷雨》,分析《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

[关键词] 悲剧;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雷雨》;必然性

马克思的悲剧观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决定人的行动动机和人的行动目的的根本原因是实体性伦理力量。黑格尔把人类的一切行动都看成是伦理所支配的。马克思便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

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评判当时的德国政治现实时就已经这样说过:“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是悲剧性的。”①这里已经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悲剧的理论雏形。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马克思已经清楚地表述存在着两种悲剧,“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②

本文将以曹禺代表作《雷雨》为分析对象,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并期望从中探讨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一、对于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理解

1、对于“历史的必然要求”的理解

(1)对于“历史”的理解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就是对悲剧性的理解放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之上,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马克思的悲剧观点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的,是结合时代的特征而得出悲剧冲突的。

马克思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不可抗拒性,同时从悲剧性的角度对真正的革命进行了廓清。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

(2)对于“必然要求”的理解

“必然要求”的大环境就是历史的观点,是指在某一个历史的大环境下的“必然要求”。对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以前的美学家那里也有过阐释,比如在席勒的《论悲剧艺术》那里他就曾经提到“环境所迫,不得不然”,这里的“环境所迫,不得不然”就可以理解为悲剧冲突的某种必然性。

2、对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理解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论述了悲剧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是说这个事件的发生存在着必然性。也就是说悲剧的发生在某种程度是具有进步性的,起码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我们想旧制度之所以能够依然成为现存制度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这种旧制度还具有着历史的合理性。

二、《雷雨》命运悲剧的深层意蕴解读

《雷雨》一方面从主观上将现实人生的悲剧引申至命运,从而强化了悲剧的力量。另一方面则从客观上以批判的姿态审视现实,这样,“命运”的力量不单是代表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代表着特定现实中左右人们的现实力量,由此加深了对现存生活方式的否定。这就是《雷雨》命运的悲剧性和社会的悲剧性的双重悲剧色彩。

尽管 《雷雨》中的许多人物都打上了命运的烙印,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又无一不在情理之中,这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潜伏着社会的根源。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雷雨》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对一个没落的专制社会的批判。

剧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极度紧张的冲突与极度的痛苦之中。而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④——作为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周朴园。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这就更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力量。

《雷雨》的社会悲剧是评论界和多数读者所熟悉的,在这里不再详细论述。总之,曹禺的话剧往往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开拓题材,在小小的场景中,多方面展开戏剧冲突,因此,他的话剧现实感,社会性很强,他在人物的塑造、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中完成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在思想上也达到一定的深度。

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在关怀人的中心上指出悲剧是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然性的辩证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

悲剧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然而,却不必沮丧悲伤。因为“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⑤胜利并非属于成功者,而是属于挫折的失败者。⑥是的,悲剧是必然的,然而,有这样的必然也着我们人类社会仍在不断探索进步着。在人类社会抵达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悲剧仍然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不断的在历史舞台上上演。“当人在追求不可及的东西时,他时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在奋斗中,在追求中,当人向造就提出崇高的使命,当个人为了未来和未来的崇高价值而同造就内心的和外在的一切敌对势力搏斗时,人才是生活所要达到的精神上的重大意义的范例。”⑦

悲剧的存在是由于冲突,而黑格尔的冲突虽不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是“由心灵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⑧,是普遍力量或伦理实体之间的冲突。但他的伦理实体包括了宗教、国家荣誉、家庭等,涉及了一定的社会内容,这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有着启示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页。

②同上,第6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3页。

④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⑤《悲剧心理学》第273页,朱光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⑥《悲剧的超越》第39页,雅斯贝尔斯,工人出版社,1988年.

⑦《美国作家论文学》中奥尼尔《论悲剧》,三联书店,1984年.

⑧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全国马列文论.<马列文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

[3]王菊.<美在自由生命体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贵州,2006年.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5]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6]奥尼尔.<论悲剧>.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 年.

[7]曹禺全集(卷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8]马春玲.从《雷雨》看悲剧冲突及其社会意义[J].昌吉学院学报,2002,12.

[9]郭剑敏.从“家”的视角看 《雷雨》的悲剧内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

[10]黑格尔.逻辑学:下册[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21.

作者简介:刘菁,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然性雷雨悲剧
伟大的悲剧
雷雨天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雷雨
雷雨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试论纳比画派分裂的必然性
雷雨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