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2014-08-26 19:30王晓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贝娄索尔张军

[摘 要] 张军的著作《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从成长小说的研究视角入手,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三部典型成长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勿失良辰》及《贝拉罗莎暗道》)为关照,结合一定的理论或观点,深入探讨了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引领策略及其影响,全面剖析了引路人的文学意义。该著作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关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将有力推动学界对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的研究。

[关键词] 索尔·贝娄;《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成长小说;引路人;美国犹太文学

“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犹太文学二战后有过两次发展高潮,重要作家不断涌现。”[1]“目前,美国犹太文学已经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的热潮。”[2]“成长小说是以叙述成长过程为主题、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3]在张军看来,索尔·贝娄有三部非常典型的成长小说,即《勿失良辰》、《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以及《贝拉罗莎暗道》。《勿失良辰》“以纽约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犹太人汤米·威尔姆一天的遭遇。”[4]这一天的遭遇让威尔姆完成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成长。《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刻画了大屠杀幸存者波兰人赛姆勒先生人生的三个阶段及其艰难的成长历程。”[5]《贝拉罗莎暗道》“不但通过主人公无名叙述者之口,详细描述了大屠杀幸存者哈里·方斯坦在欧美的经历,以及方斯坦和比利·罗斯之间的故事,而且深刻刻画了主人公叙述者的成长过程。”[6]因此,张军博士选取以上三部明显带有成长小说特征的作品,这一做法非常自然而合理,从而为整部著作的论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篇章结构布局合理

张军博士高度重视整部著作的篇章结构,为更好地阐释观点,该著作“针对不同的小说,适当结合一定的理论或其他学者的观点。”[7]“在探讨影响时,本书遵循如下分析模式:主人公的困惑—引路人的引领—主人公的改变。”[7]《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共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回顾了索尔·贝娄研究综述,梳理了成长小说的基本概念并自然过渡到贝娄小说中的成长主题。该章还爬梳了贝娄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交代了该著作研究的缘起以及论述框架。第二章聚焦贝娄的成长小说《勿失良辰》,分析了主人公威尔姆的诸多困境,论证了引路人塔莫金医生的引领作用,并详细阐释了威尔姆如何建立“亲社会”观。第三章既探讨了《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主人公犹太大屠杀幸存者赛姆勒先生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其犹太教信仰严重消退的状态,又详细论证了格鲁纳大夫如何引领赛姆勒先生犹太教信仰的回归。第四章全面探讨了《贝拉罗莎暗道》中主人公无名叙述者犹太历史意识严重缺失的现状,以及引路人方斯坦夫妇施行了哪些引领措施以帮助叙述者犹太历史意识达到完全觉醒。第五章深入分析了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共性及其引路人蕴含的文学意义。第六章为全书的总结。总体看来,张军博士的专著每一章基本分为三小节,每节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这使得每章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此同时,该书的章与章之间互有铺垫,这使得全书的论证与结论确凿可信。

二、主要观点准确到位

评价一部著作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其主要观点能否得到正确的传递。张军的《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作者能准确到位地向读者阐释其主要观点,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索尔·贝娄的作品。

张军首先指出贝娄的移民体验、坎坷丰富的人生及周边的一大批文人成为其成长小说的重要素材。接着,张军指出《勿失良辰》、《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以及《贝拉罗莎暗道》中的犹太主人公威尔姆、赛姆勒先生及无名叙述者分别在各自引路人的指引下在思想或行动上发生了巨变,威尔姆建立了“亲社会”观,赛姆勒先生实现了犹太教信仰的回归,而无名叙述者的“犹太历史意识最终完全觉醒,决心担负起传承犹太历史意识的重任。”[8]在表明上述观点之后,张军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塔莫金医生、格鲁纳大夫还是方斯坦夫妇,他们的结局都比较相似,要么失踪要么离世,而且都代表着美国社会中既有优秀品质,又有缺陷及困境的犹太人。

该书最核心的观点来自对三部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文学意义的分析。在探讨《勿失良辰》中引路人的文学意义时,张军结合了小说的时代背景,认为“当时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人们之间相互缺乏信任和关爱,生活空间被高度异化,犹太人更是被视作异化的代表,汤米·威尔姆的困境就说明了这一点。”[9]张军指出,《勿失良辰》中引路人的文学意义之一是:“既传递了贝娄呼吁美国犹太人肯定犹太身份的讯息,又表达了希望美国犹太人建立“亲社会观”的渴望之情。”[7]同时,张军还指出,这还表明贝娄极力反对当时美国文学界新感知运动及荒原观,透露出贝娄本人积极乐观的创作理念及其对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懈追求,也让贝娄顺利成为当时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的代言人。

在分析《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引路人的文学意义时,张军指出,它深刻披露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极其混乱不堪的现状(如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的妇女运动、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越战游行等),流露出贝娄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宗教观念普遍淡薄的担心,尤其是对美国犹太民族宗教信仰普遍迷失的高度关切(著作对当时犹太社区的世俗化,美国犹太人与异族通婚比例的不断增高等社会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并结合小说深入刻画了以赛姆勒先生及其女儿、女婿以及周边的一大批美国犹太人犹太信仰不断缺失的种种表征:不信奉上帝,不做上帝喜爱的事情,所行之事多体现出对十条戒的违背,热衷于堕落、色情、迷恋自我、犯罪、暴力等行为),为向当时的美国人指出“建立秩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贝娄又让引路人与被引领者之间加以互动,以表明他仍然对美国犹太民族宗教信仰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引路人的正确引领下,被引领者能不断修正方向,迷途知返,小说主人公的结局或思想境界都走向了良好态势,与引路人的正面、乐观形象遥相呼应。张军指出,诸如此类的描述无不体现了贝娄对当时美国文学界盛行的荒原观,对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文学思潮的极力反驳,再次表明贝娄正面向上的文学观。赛姆勒先生在被引路人格鲁纳大夫引领的过程中,还目睹或体验了激进主义及新左派运动带来的极大伤害,他在巴以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又直接表明了对以色列的强烈支持,在张军看来,这些论述“表明贝娄温和的政治立场(对内),以及亲以色列的政治倾向(对外)。”[7]endprint

在阐释《贝拉罗莎暗道》中引路人的文学意义时,张军详细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美苏冷战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大屠杀、不断世俗化的美国犹太人故意回避或主动忘却犹太历史、美国犹太人物质丰裕之后精神领域逐渐颓废等。同时,张军还从贝娄的身世入手,分析贝娄从20世纪初即遭受的种种歧视与不公,并结合小说中的种种细节及贝娄对历史的一贯态度,非常自然地得出了引路人的文学内涵:全面披露了美国犹太人历史意识高度缺失的现状,以及美国犹太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历史,从而传递了贝娄期望美国犹太民族强化历史意识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贝娄本人无比坚定的历史观。与此同时,张军指出,引路人引领被引领者的过程道出了美国犹太民族加强历史意识的种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贝娄本人起到了引领美国犹太作家建构历史意识的功能。”[7]

张军不但分析了三部小说中不同引路人的文学意蕴,而且还论证了引路人在宏观层面上的文学意义。在张军看来,不同年代的美国人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因而需要不同的引路人引领他们摆脱困境;美国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各种困境,因而美国文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引路人的引领;整个人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遭遇诸多困境,因此也需要引路人的介入。

张军还指出,贝娄的心中始终存在一些轴线,但它们(如《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宗教信仰”轴线,《勿失良辰》中的“亲社会观”轴线,《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历史”轴线)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引路人前来“修复”,“这些引路人或直接代表某种理念的主干(如格鲁纳大夫、方斯坦夫妇),或围绕这种理念,指出方向(如塔莫金医生)。这些引路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口头劝告或行为影响等手段帮助被引领者靠近轴线,指引着被引领者通向贝娄心中的目标。”[7]

张军在分析该小说文学意义时紧密联系文本,能从不同文献及不同视角中入手,结合有关理论或观点,在详细考察文内研究的同时,又能从文外加以引申与拓展,从而得出了非常准确、中肯、到位的观点。

三、主要创新点与学术价值

目前,国内学界还没有中文专著专门探讨“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该著作为大约21万字的专著,达到了研究成果的创新。另外,张军能打破以往学界惯用的研究视角(如聚焦犹太教信仰危机、身份危机、大屠杀的影响、大流散、写作技巧等),选取成长小说作为突破口,达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该著作不但讨论不同引路人的影响,而且全面讨论了索尔·贝娄的宗教观、历史观、政治观、亲社会观、创作观、人文主义理念等,达到了研究内容的创新。该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学界对美国犹太文学,尤其是索尔·贝娄作品的研究,也将为学者如何研究成长小说提供某种方法论或理论上的借鉴。

四、结语

张军的著作《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聚焦贝娄的三部成长小说,全面剖析了引路人的文学内涵。该书论证合理、语言精练、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关于索尔·贝娄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美国民族认同的书写是美国文坛的重要特征,并且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得以体现。”索尔·贝娄在刻画引路人引领作用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出“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犹太民族认同的建构”这一讯息。从贝娄在三部成长小说中设置引路策略来看,贝娄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美国历史、宗教、社会制度及实用主义思想的认同。张军曾指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华五阿女》等“隐射了美国华裔作家的心路历程。”同样,贝娄的作品也折射出他本人的心路历程。考察贝娄坎坷不平的一生,我们发现他曾结识到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处于美国社会底层的犹太人,考虑到“欧美主流社会的反犹意识在短期内难以消失”这些边缘人往何处去成为贝娄必须考虑的问题。于是,贝娄采取文学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因为“文学能用其独特的魅力震慑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观众。”张军的这部著作很好诠释了贝娄成长小说带给读者与观众的震撼力。张军曾在其一篇论文中指出,“对《哈姆雷特》进行后现代主义解读体现了对莎剧研究的与时俱进。”这样看来,张军这部从成长小说视角入手的专著则体现出对贝娄作品研究的与时俱进。我们也期待国内更多的学者能够不断产出像张军这样的著作,以大力推动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这对当下国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军,周幼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宗教母题及其社会功能[J].江西社会科学,2010(03):123.

[2]张军.美国犹太文学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10(02):239.

[3]张军.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交相辉映——索尔·贝娄成长小说《勿失良辰》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语教学,2013(06):78.

[4]张军.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以索尔·贝娄的《勿失良辰》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03):100.

[5]张军.贝娄《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引路人研究[J].外国文学,2013(03):76.

[6]张军.建构历史轴线——索尔·贝娄成长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引路人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02):52.

[7]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8]张军.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历史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J].学术论坛,2012(12):177.

[9]张军.略论贝娄两部作品中受虐狂现象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功能——以《勿失良辰》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J].外国文学,2010(03):122.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3—),本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研究方向:体育卫生与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贝娄索尔张军
The regulation of memor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discharge properties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riven by bipolar pulse at atmospheric-pressure nitrogen
世上没有卑微的工作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索尔·贝娄的婚姻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CO2 Capture by Vacuum Swing Adsorption Using F200 and Sorbead WS as Protective Pre-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