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有所依》看我们该如何养老

2014-08-26 22:27史云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养老

[摘 要] 近日,一部关于老年人养老题材的电视剧《老有所依》热播于各大卫视,收视率一路飚红。故事围绕极具代表性的三个家庭六个老人的晚年生活而展开。贴近生活的剧情以及直面养老困局所引发的话题,使得这部电视剧在开播之初,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极具中国特色的“421”家庭,即两个年轻人要负担四位老人的养老,已经成为“80后”必须面对的困局。剧中展现了老人们的生活百态,遇到的各种养老问题,从“空巢”“啃老”到“空虚无助”等,由此揭示出中国家庭亲情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一个个真实又残忍的故事似乎更像是一连串“社会新闻”,让人不由自主地能在现实生活中对号入座。当这些残忍并沉重的现实最终摆在观众面前时,又好像一面镜子,让他们在其中窥见自己,也窥见对未来养老的无奈、惶恐乃至对养老的提前预警——其实养老问题并不遥远!

[关键词] 《老有所依》;中国家庭;养老

双独家庭的无奈:上有老下有小,我们终将面对

如今双独家庭在城市很普遍,之前还在父母怀抱中受着宠爱的人,如今也开始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困局。剧中第一个家庭,江木兰和吕希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夹心层”家庭:小夫妻正值事业上升阶段。但要接连面对木兰父亲江开国动白内障手术、贷款买老年公寓被骗、和木兰爷爷被迫当起了“老漂族”。这边吕希妈妈中风,只能卧床,吕父承担了照顾吕母的重担,可有一天洗澡时不慎跌倒,心肌梗死意外去世,这让吕母备受打击,一夜之间成了一位“失能”老人。加之照顾“失能”老人的养老院有限,床位稀缺。在事业和家庭的抉择下,江木兰和吕希只好雇佣保姆照顾吕母,结果又遭遇了保姆虐待老人的事件。这接二连三的变故让小夫妻俩儿分身乏术,焦头烂额,几近崩溃。

第一个家庭其实是现实社会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家庭,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问题:即既要养育教育孩子,处理自己的事业工作问题,还要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如何权衡、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赵宝刚导演既没有夸大也没有回避问题,引发社会思考,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第一个家庭中的老年人之一江开国,轻信他人建议,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及抵押房产贷款,为自己和父亲认购了两套老年公寓项目,结果开发商跑路了,他毕生的积蓄付之东流,房子被银行收去,走投无路的他和爷爷最后还是要投靠女儿,过上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江父也代表了一大类老年人,勤勤恳恳一辈子,本想不给子女增加负担,不服老还想发挥余热自食其力,自作主张,但往往会上当受骗。老年人思想意识很多与社会脱节,辨别能力较弱,“耳根子软”、虚荣好攀比,骗子往往利用这一点行骗老年人。所以老年人在做重大决定或投资理财时一定要跟子女商量,最好在子女陪同下在正规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不要随意相信各种传言,不要沾小便宜,不要把钱直接汇入陌生账户等。另外,江父还犯了个错误,就是保健意识不强,患“白内障”硬是没告诉女儿,直到快看不见了才去医院,这也是很多老年人的心理:本想省钱省事,最后病越拖越严重,反而要花更多的钱去医治,有的病甚至耽误了最佳治疗期,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俗话说“上工治未病”“求医不如求己”剧中爷爷患老年痴呆症、吕母中风、吕父心梗,若自己或家属有保健意识和防范意识,悲剧或许可以避免。我们常听“父母健康就是儿女的福气”,是啊,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年轻时爱护自己的身体,学习些养生常识和急救常识,经常体检。先管好自己,才有余力去帮助别人,才不会拖累亲人。

啃老一族的背后:养儿是否防老?

第二个家庭中,独生子余淼与泼辣蛮横爱钱如命但好吃懒做的老婆田咪属于当今社会中典型的“啃老族”家庭。因为先天患癫痫,体质虚弱,余淼只能靠母亲亚芝养老金来生活,经营一家小报亭。然而被惯坏溺爱的他和妻子田咪一样好吃懒做,眼高手低。懦弱的小男人性格在自私妻子的唆使下,不断地向母亲亚芝要钱。而亚芝也一再退让,倾其所有,最后被小两口逼得“净身出户”。亚芝原来想着“养儿防老”,没想到最后被儿“啃死”。

“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啃老家庭”越来越多。本来老人靠微薄的养老金可以勉强度日,但现在还要第二次“反哺”。这些“啃老”的年轻人从小被娇惯,吃不得一点儿苦,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不说给老人养老了,还要被老人养着,真是畸形的社会现象,这是谁的错?说远一点,是教育的失败,“宠儿如杀儿”,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有担当,有分享。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要让他们适当经历风雨,懂得拼搏和感恩。那么作为老人“亚芝”,现在要清醒:老有所依,是否还能依到子女?“儿女自有儿女福”,可以伸把手帮助孩子解决燃眉之急,但不能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要尽早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如除了社会养老保险,自己的退休金外,老年人还可购买些商业养老、大病保险做补充。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弱,理财力求稳健,不要去追求高风险的产品如股票等。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买些低风险的国债、货币基金、银行保本的理财产品,这些都是“善后”的行为。总之,谁有都不及自己有钱,养老要靠自己,养老金要靠自己年轻时的打拼和积累还靠老年时的理财能力。有了充足的养老金就能过上有尊严、富足的老年生活。这里也要给年轻人提个醒,养老规划应从30岁左右做起,越早规划,积累越多,受益越多。

空虚老人: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安慰。

相较于前两个家庭而言,第三个家庭虽然少了一些苦难与窘境,但却折射出“空虚”老人这一群体的现状。剧中,方琼是个“作妈”,年轻时是抗日英雄,又干了一辈子妇联工作,从高干岗位退休,一下子没了存在感,倍感失落。女儿雷颂华是企业经理,继承了母亲的强势,忙于工作却很少陪伴母亲。于是精神空虚的方琼便被卖假药的团伙盯上,被奉为“财神奶奶”,她心甘情愿花大把钞票买保健品,因为营销人员很“关心”她,能陪她“聊天”。后来平淡无趣的退休生活让方琼越发地“作”,怀疑小保姆偷东西,怀疑保姆与女婿有染,强势地指责一切,闹得两个女儿家鸡犬不宁。还总怀疑自己身体有病,非常怕死……

这样的老人其实会越来越多。退休了虽然有能力,但社会又不承认,看似老了,精力其实还旺盛。父母希望孩子多陪伴,但孩子们都忙,忽略了老人。当今社会,离休老人的心态问题更多的不是物质问题,而是精神上的空虚,所以我们呼吁要更重视“精神养老”。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人。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这份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百善孝为先,尽孝不能等。其实抚养跟赡养是相互的,剧中江木兰深情地对父亲说:“你养我一小,我养你一老。”父母要给儿女做好榜样,让“孝”传承下去。不要像剧中木兰婶婶和田咪,两个典型的不孝子孙,最后都遭到了报应。而作为“方琼们”,也应该体谅子女的难处,摆正心态,自己找乐: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发展一两项兴趣爱好,多与老伙计们叙旧聊天,适当地发挥发挥余热。不合群、倔强、虚荣的老人可不受欢迎呦。多多锻炼身体,少生气,少攀比,少跟风。积极乐观地生活,正确面对生死问题。

导演赵宝刚坦言以上三个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在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着,但解决不了又怎么办呢。这便是他拍摄的初衷——要有心态上的准备,在年轻时开始为自己老年考虑的准备。所以在他看来《老有所依》要传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养老观念:不能光靠国家,儿女,“依”实际上更多地是靠自己。

在去年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上,“生二胎”的问题终于见到了一丝曙光,尽管还有些条条框框,但已经能让人感到些许温暖与温情,而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日益加速,国家也在想方设法面对、正视养老问题,加大投入和补贴,也出台了“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法规,让人看到了不少希望。但养老问题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从“老无所依”到“老有所依”,字面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现实中要让“无”顺利过渡到“有”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

“老有所依”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盼,也是一种基本需求。世上最弥足珍贵的财富是生命与爱的传承,希望老年朋友们都能优雅一生,富足而退。

作者简介:史云燕(1976—),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养老
养老生活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瑞士人“搭伙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房产与养老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多方融合推进健康养老
全面深化养老体制改革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