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理想主义引领下的求实创新

2014-08-26 00:52徐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追求创新教育

[摘 要] 教师似农民,埋头苦干,咬着牙黑着脸只为刨分?确实,面对着严峻的升学竞争,教师越来越容易紧盯着分数,在反复、机械、高强度高密度地训练学生时,自己不自觉逼仄了眼光识见,粗糙了心性觉悟,磨钝了棱角锋芒,失落了理想锐气。所以,将教师比喻为埋头苦干的农民、操作课堂的技师,恰恰失落了教育的本心和最高追求。

[关键词] 教师;教育;追求;创新

教师似技师,课堂教学的一颦一笑、一言半语、提问板书、教学内容、基本流程、节奏疏密都要精当无误?确实,这是不少教师,尤其是刚刚入门的青年教师,在花大气力观摩学习、模仿追求的。

但是,教学的大气象在于眼盯着现实,心追寻着理想,执着而顽强地。这是综观钱梦龙、赵谦翔、程红兵、杨先武、邓彤等名师的教学艺术给予我的最大启发。

是的,上下求索、不懈创新的名师们,并不生活在真空的教育环境中,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有一种“流行病毒”正在侵害中小学生的肌体:“只重应试升学,不思修身做人;只重投机取巧,不思求真务实;只重感官刺激,不思呵护心灵;只重混过眼前,不思未来发展。察其病毒来源,不外三种:某些唯分是图的家长纵容的,某些唯考是图的老师误导的,某些唯利是图的媒体诱惑的。三者归一:舍本逐末、急功近利。”

但是,他们没有匍匐在分数的压力下,没有迷失于课堂的“出彩”上,他们始终关注的是学生成为“人”的健康与未来!所以,钱梦龙先生给“教学”下的定义是:“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他理解的教学艺术“应该是促使‘人不断向上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切,对‘人的心灵的关切,对‘人的未来命运的关切,应该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程红兵老师也说:新语文,就是把“人”字写得更大些。

无论是钱梦龙先生的导读艺术、赵谦翔先生的绿色语文,还是程红兵老师的人格教育、邓彤老师的素读教学,都是在当下并不乐观的教育形势下,执着于教育的品格,忠实于自己的本心,坚定地守护理想,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他们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更是脚踏实地、勤勉耕耘的实践者。

对于当下屡遭诟病但依然流行的粗鄙教学做法,即强化标准答案、扩张学习时间,名师们无一不是自觉放弃其带来的简单便宜,而忧心于其对学生的误导与摧残,以不懈的探索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钱梦龙先生提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怎样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正在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所积淀的真切体验。” 据此,钱老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基础,以“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为基本课式的“语文导读法”。而杨先武老师“从不搞套路训练,而把表达真情实感放在首位……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他坚持“三不”原则:不加班加点、不搞题海战术、不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作业(语文练习当堂完成)。范锦荣老师则一句话点破了新课程的要义:“在新理念中,最主要的就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台前的主讲变为幕后的主导,其次涉及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完成认知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想烛照下的求实创新,也成就了名师的自我发展,他们成功突破了因过度劳累和机械重复而导致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职业倦怠,创造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诗意生活。他们博览群书,涵养文气;他们开拓“语文自留地”(程红兵语),在自己的班级做有意义的实验;他们忠实于自己,做着自己乐意做和喜欢做的事情;他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肖川语)。

所以,将教师比喻为埋头苦干的农民、操作课堂的技师,恰恰失落了教育的本心和最高追求。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正是因为他们怀着对教育虔诚的爱、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教育品格的清醒认识、对自我理想的执着追求,艺术地教书、诗意的栖息。

(引文出自《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作者简介:徐燕,2006年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任教于江蘇省镇江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追求创新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锲而不舍“追求”陈都灵张艺兴哈欠连天状态不佳
莫言《红树林》蕴含的文学价值思考
浅谈中学生追求流行音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