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当今的社会来看,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性和人格似乎成了现在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更加地开放,“以人为本”这样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是不断上升的。这种观念的传播,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教育上,在这个高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依旧有待创新。
[关键词] 教育;创新;个性;发展
从当今的社会来看,人人平等、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尊重个性成了如今价值观的趋势。在教育方面,传统来说,一直都是老师教、学生记这样的灌输方式来进行的:教师永远都是“教育者”、“园丁”,学生永远都是“受教育人群”。这样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显然是走不长远的。高校的学生由于是大学生,他们大都接近成年或已成年,因此是不同于之前的学生的。他们开始不断地独立,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决定,所以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即便是传统的模式,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灌输式”。尽管如此,在这个高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依旧有待创新。
一、当前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1、注重知识培养,“灌输式”教育,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高校的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依然是学生,因而知识的传授必然是首要的。每一名高校的学生受完教育后,都应当具备有合格的专业知识。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课模式是不适合大学课堂的。高校的学生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灌输式”的教课模式只会出现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摇摇欲睡的课堂气氛。
2、日常的管理过多地专注于“把学生管住”,而忽视了引导的作用
高校是一个思想活跃、自由开放的教育圣地,学生的管理工作既要求给学生自由空间,又需要做到严明纪律,管理者要做到张弛有度,就必须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都是各高校管理者需要探究和改进的重点。在现今的大学校园中,进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我们一直努力地向“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前进,但是很多的高校学生的管理都走进了一个“把学生管住”的误区。
3、习惯于“整体划一”,所有学生统一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受教育的学生是集中在一起学习的,一节课堂上教授知识的老师也必然只有一名,然而学生是人,人与人是不同的,其思维更是不同。这种“一对多”不同个性集合的现状就造成了“一个标准衡量多个学生”的结果。个性各异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以同样的考核方式进行衡量优差,并由此来判断哪些是三好学生、哪些是优秀干部。显然,这种“一视同仁”的方式时需要改进的。
二、改变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策略和方法
1、注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要注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改变“灌输”、改变常规“老师教、学生记”的授课模式,增加课堂活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采取角色反串、辩论、视听、学生研讨等方法,教师适当“放权”,学生亦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2、改变以往以“管住学生”为目标的思想,尝试以引导的方式带动学生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要利用好学生干部资源,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是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的管理。所谓自我的管理,就是在学校管理者的监督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干部队伍,对学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对学生自己进行管理的管理系统。因此,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中,应该完善好学生工作的制度,并对其管理工作的体制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一个学生会带动各专业班长、团支书、各种委员的网络管理系统。这样,学生们自身有了责任感,对自己的纪律等各方面都会趋于表率,学校纪律也必将会大大改善。这种引导的方式,不僅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做好了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达到了管住学生的效果。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多样性,灵活考核
大学生是活力和创新力量的代表,因此拥有不同的个性是值得支持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在高校的各种考核中,也应当受到尊重。对个体多样性的尊重,突出地表现在成绩的考核上。因此,可采用学分制。学分制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地进行修课选择,自己不擅长的专业可以不修,规定大学期间达到一定学分,便可毕业。此外,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在校内、外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也应当在学分中有效,支持学生才加各种业余比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学校活力必然会大大地被激发,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适当的释放,考核也更加公平。
总结:
在现代社会这个新形势之下,高校里培养的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势必要重视。我们应当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既要注重知识的培养,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并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促使高校学生德、体、智全面发展,为我国未来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戚建永(1983—),男,河南省上蔡县人,工作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