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4-08-26 10:57沈永慈
考试周刊 2014年51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策略职业技能

沈永慈

摘 要: 21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熟练的职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形势下的职校体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进行改革,使学生发展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院校 职业技能 体育课程 改革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开始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与普通教育培养的研究型人才不一样,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劳动者,它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更高,职业针对性更强。

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工作岗位都要求一线工作者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如此,职业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熟练的职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能够从事与胜任社会工作的身心素质。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形势背景下。职校体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进行改革,使学生发展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本文研究了体育锻炼对职业生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以职业技能为导向改革职校的体育课程,希望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体育锻炼对职业生的重要意义

体育锻炼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作用外,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有特殊的实际意义。

1.更加适应专业化工作需要。

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发展那些对某些劳动具有特殊作用的身体素质和身体部位,适应专业化工作需要。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种对员工机体要求是不同的。在制造、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需要健壮的大肌肉群的大幅度动作,力量素质占重要地位;在生产线上的装配工、车衣工等工作,需要小肌肉群的精细操作,对灵敏、协调、手眼配合等能力有额外要求。根据职业的特点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不仅可以提高从业者的工作效率,而且是避免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

2.提高生产效率。

调节劳动者的心理、生理,达到积极休息、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人体机能工作是遵循“逐步上升—达到最高水平阶段—因疲劳而逐渐下降”的规律进行的。在工作期间开展适当的体育练习,如保健操、小游戏等,既可以调节因用脑产生的神经性疲劳,又适用于舒解长时间肌肉工作产生的身体疲劳。

3.提高劳动技能。

养成运动习惯,强化运动能力,有利于帮助职业生掌握熟练的劳动技巧。现代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自动化生产的特点之一是技巧性强的手部活动多,需要手眼配合和小肌肉协调运动。体育运动,尤其是挥拍类运动、球类运动、舞蹈、体操等,都能有效提高人的感觉器官灵敏度和动作控制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对劳动者适应岗位要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有效防治职业病。

现代职业与传统职业相比,从身体活动的角度分析,是由力量型向技巧型,由大幅度活动向精细化活动,由全身性活动向局部性活动,由体力活动向脑力活动方面转化。这种情形下,局部肌肉、关节因负荷过重引发的劳损,脏器因缺乏活动而造成的机能下降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生理、形态上的现代职场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有效防治。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发现,体育锻炼对于职业生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要根据职业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改革,发展职业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促使他们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以职业技能为导向,改革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策略

1.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管从事哪一个职业,身体健康都是最重要的。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为了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外,不少人废寝忘食,连续熬夜,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不堪重负,各种“过劳死”的新闻屡见不鲜。其实,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身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同时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素质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大量实际案例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生命的本钱,是国家、社会对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体育锻炼不仅对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有良好影响,而且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体育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特效有机结合。

在职业院校中,体育课程的安排应该与学生的具体专业有机结合,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做出适当调整。体育活动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掌握体育和健康的知识外,还要学习一定的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职业生要从增强体质的角度学习运动技术,把运动技术看成是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把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学习过程看成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就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促使学生掌握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运动技能。比如针对文秘、会计、金融等伏案型职业而言,对手指协调性、动作精准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对于此类专业,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可以安排球类、拓展运动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对于市场营销、导游等徒步型职业而言,对下肢耐力要求更高,可以为这类专业的学生安排太极拳、田径等体育锻炼内容;对于建筑、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等体能型职业,由于对力量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可以为这类专业的学生安排网球、铅球、乒乓球等体育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法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体育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指挥者和领导者,而应该转变为帮助者和引导者,要耐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过死地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做出规定,而应该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锻炼意识,促使学生往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职业生基本都是“90后”,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怕受累,他们一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必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现象,这极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职业生安排一些挫折训练和逆境训练,比如攀岩、徒步跑、接力棒跑步等活动内容,这些体育活动项目,有的要求敏捷,有的要求持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动作变化多样,有的需要独立拼搏,有的需要集体配合,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坚毅等思想品质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采取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

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进行改革,就必须改变评价方法,实施“过程+结果”的评价法。以往的课程评价法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练习结果,而不注重体育练习的过程,如果实施“身体素质考核+技能考核+兴趣考核”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人性化。职业院校可以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学生的身体素质,成绩占40%的比例;技能考核占40%,再加15%的随堂考核和15%的技术考核。在随堂考核中,教师给学生发放体育健身卡,将个人与团队表现情况捆绑在一起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能力之一。至于兴趣考核,也要占据30%的比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出勤率、掌握体育技术程度、实际练习中的配合度等情况进行评分,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

四、结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标准。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全面、和谐地发展,谋求德、智、体诸方面达到高度平衡,成为身心健康、精力旺盛和具有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这是现代人才教育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体育课程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职业院校办学性质的特殊性,它要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技能型劳动者,因此体育课程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进行改革,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掌握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运动技能,缓解压力,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创造一定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吴慧倩.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

[3]葛春林.教育规律与体育规律及其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6]翁惠根.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改革策略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