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恋官”根子在成人

2014-08-26 17:44胡金木
中国德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跑官官本位成人

胡金木

我们的小学生怎么了?天真无邪的孩子竟然成了“官迷”,热衷“当官”。据媒体调查,有八成孩子明确表示希望当上班干部。一些家长对孩子当班干部—哪怕是当一名组长或科代表—也十分在意,甚至不惜降低身段为孩子“跑官”,有请客的,还有送礼的。有的学校为解决学生人人都想“当官”的问题,在班里增设“门官”“灯官”等“官职”。

想当班干部,本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体现;当上了班干部,本是学生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可如今却变了味儿,小学生把当班干部看成“当官”,当班干部变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变成了一种权力的展示,变成了一种有面子的事儿。成人世界中“官本位”“功利化”的思想,竟然渗透到了天真无邪的儿童的世界中,何其悲也!

学生为何热衷“当官”?小学生想当班干部,主要是为了取悦成人(教师或者家长),当上了班干部会获得更多表扬。成人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到快乐,会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显得更有面子。“谁当班干部,就证明谁厉害。”当班干部体现出一种认可,能够获得他人的称赞。在学校中,教师往往会委托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如收发作业、传达事情、考勤点名等。这些管理事务会让小学生感到自己就是权威。小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认为,班干部可以像教师一样拥有权力,能够传达指令、布置任务,对其他同学可以指指点点,“指挥别人,可威风了!”反过来,没有当上班干部,就意味着没能得到教师的认可,没有其他同学棒,就不能在同学面前扬眉吐气。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这一阶段,为了获得表扬而想当班干部,无可厚非。但是,若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成人文化对于儿童世界的侵蚀与污染来看,就需要我们反思与警惕了。儿童通过模仿他人(特别是成人)的言行举止,来学习社会规范与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学习。社会性学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成人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广泛体现。如,成人电视剧中“大人物”往往能够支配“小人物”的言行,主宰“小人物”的命运。“大人物”高高在上、八面威风,“小人物”往往卑躬屈膝、可怜兮兮。电视剧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与言行,小学生都想着成为“大人物”,成为“皇上”,成为“老大”,能够拥有权力,指挥别人。一些电视剧为虎作伥,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也在有意无意地展现出“官本位”言行。学生“恋官”,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文化熏染的结果。

家长因何为孩子“跑官”呢?孩子“恋官”,家长若是觉得不合理,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劝导。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非但不加以劝导,反而推波助澜。

家长为孩子“跑官”,不外乎三方面原因:一是想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与自信心,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孩子,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孩子自己一心想当班干部,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为其提供帮助;三是家长的虚荣心作祟,觉得自己孩子当上班干部自己才会有面子。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跑官”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满足私利。

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正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成人世界中的“官本位”“功利化”侵蚀与污染着孩子纯洁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在“官本位”“功利化”中习得“官本位”“功利化”言行,在家长的“跑官”中学会潜规则、曲意逢迎、唯官是从等。无论家长出于哪一种心情、秉持哪一种态度为孩子“跑官”,都无一例外会伤害孩子,让孩子纯洁的心灵蒙上灰尘。其实,只有在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孩子才能养成积极的、健康的人格。那些不得已而为之或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家长也许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帮倒忙。

学生“恋官”,家长“跑官”,我们的学校、教师也难辞其咎。

若是学校在管理中再民主些,班级管理中教师不再那么“专制”,学生们民主参与班级管理,那么,班干部耀武扬威、指指点点的行为是不是会少一点呢?当做班干部不再是一种“炫耀”,那么,“恋官”“跑官”现象会不会少一点呢?

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公平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成功机会,那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为了获得表扬、为了有成就感而“恋官”吗?若是教师能够丢掉“有色眼镜”,不再紧盯少数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家长还会为了给孩子创造发展的机会而去“跑官”吗?

若是教师不再以“官职”来诱导学生,班干部不再拥有一种特权,而是为班级服务的一员,那么,学生们还会“恋官”,家长们还会“跑官”,我们的教师还会为满足孩子的“官瘾”而绞尽脑汁设置各种“官职”吗?

“恋官”与“跑官”折射出了我们学校公共生活的危机。“官本位”思想渗透到学校生活之中,侵蚀着本该是纯洁的教育、本该是纯真的学生。这种危机的首要责任在于我们学校中的成人与家庭里的成人,只有教师与家长过上一种健康、道德的、理性而自由的生活,学生才能过上一种健康的、有道德的、理性而自由的公共生活。只有这样,“官本位”现象才会减少。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学生。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未来社会性品质养成的土壤,在良好的土壤中,理性而自由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不能指望威逼利诱式的学校公共生活能够造就健全的人格,只能是自由的班级生活造就自由的学生,理性的班级生活培养理性的学生。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跑官官本位成人
养大成人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汤显祖婉拒朋友为自己“跑官”
落马官员也有“官本位”思想
严禁苍蝇乱飞
多与少
不沿袭“官本位”的特立独行者
神奇的太阳
“官本位”怎麼治 職級改革打破晉升“天花板”
别说与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