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乎人文立德化成天下树人

2014-08-26 17:39宋立文李志
中国德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德阳市德阳育人

宋立文 李志

如果说梦想是远方的海,那么自信就是一张承风的帆。尹艳局长从最初的乡村教师梦,到德阳崛起的教育梦,虽然屡遭波回路折,但她始终直挂云帆去追逐梦想的大海。伴随着国运升腾的时代大潮,她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梦想的逐步实现,更有对于德阳教育历经“5·12”特大地震重创后重新崛起的骄傲和自信。在尹艳局长的职业生涯中折射出了德阳人大开大合的气度、开拓创新的胆识和“厚德务实、敢为人先”德阳城市精神。

:尹局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教育需要梦想。经历了“5·12”特大地震重创,德阳穿越灾难,奋力崛起,从“凤凰涅槃”到“腾飞德阳”,走过了悲壮豪迈、可歌可泣的六年。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德阳大地处处日新月异,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作为德阳市教育局局长,请勾勒一下您心目中的教育梦。

尹艳:我心目中的教育梦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育更加优先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教育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二是学校更加平安和谐。师生在这里没有烦恼,没有负担,没有恐惧,没有邪恶,没有世俗的偏见困扰,没有浮躁的气息笼罩,孩子们天真、无邪、快乐,和谐相处,教师每天收获的,更多的是孩子们成长的乐趣。三是教师更加乐教善教。教师不再为生活、住房、子女就业等烦恼,解除了一切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不再为权力、金钱、利益等困扰,教师不再为分数而教,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是他们最大的成果,是他们终身的追求。四是学生更加快乐成长。学生将在平等、自由、自主、个性的学习环境下,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学生的生活应丰富多彩,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学生不再为分数而学,脱离了分数的困扰。五是社会更加尊师重教。政府和社会将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投入,社会将大力支持发展教育,教育界的人士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全心全意地研究和解决有关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问题。总之,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的基因工程。您在德阳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校园文化建设列为今年需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之一,请问,德阳将通过何种方式和载体实现“文化育人”?

尹艳:德阳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立德树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实现“文化育人”。从2009年起,我们就在全市中小学启动学校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中小学按照大气、典雅、精致和“一校一品”的要求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市教育局连续几年分别在绵竹、什邡、旌阳等地召开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活动。2013年10月,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在德阳召开,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与会代表听取了德阳的介绍,现场参观了德阳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市教育局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典范学校”、“特色学校”评选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目前,市教育局正在策划编辑反映我市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专集,将充分展示德阳市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今年,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第一个方面是,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校文化育人载体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物质形态,包括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园主体建筑,展示校园文化的园林景观,反映办学理念的箴言警句以及校训、校旗、校徽、校歌等;另一类是现代的媒介形态,主要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相关理念展示,集中反映为网络收视终端的数字化声光电图像和语言文字信息。第二个方面是,进一步发挥德育基地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各种德育基地文化育人载体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旧址、革命圣地等,对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德育基地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将结合德阳实际,充分挖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德阳市自2012年2月开始着力深化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区”建设,这与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不谋而合,请您介绍下这项工程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尹艳:市教育局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推进这项工程:一是加强课程建设,使教育内容精细化。首先,上好德育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课堂教学。其次,加强学科渗透。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科教学目标,通过“以理育人”、“以情育人”“以美育人”,有效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第三,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教育等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课程。二是深化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书信写作比赛、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发动学生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用文字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开展“学雷锋”活动,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践活动,通过“我心中的雷锋”教育活动、“雷锋精神伴我行”实践活动、“学习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维护时代新风。利用每年的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德阳特有的“继光精神”、“东汽精神”等宝贵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身边的优秀文化中接受时代精神的熏陶。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实践具体化。完善学校文化设施,赋予教学楼、图书馆、人文景观等丰富的教育意义。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如,德阳五中以“博”文化为核心,德阳三中以“脊梁”文化为主线,孝泉民族小学以“孝”文化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四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使教育力量合成化。构建管理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协调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德育干部、团队干部待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了对学校和校长的考核,纳入校长岗位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和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有效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水平。

:2013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是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请问,德阳市教育系统在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综合评价改革方面有没有新的“动作”?

尹艳:教育评价对学校怎么办、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感到教育评价是最难以突破的环节,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挑战激发创新,市教育局在灾后重建任务完成后,坚持不断创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新课程改革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为杠杆,践行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开展:一是改革学生评价办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成长档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并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二是改革学校评价办法。市教育局出台了《德阳市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细则》,从办学思想、制度建设、办学行为、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办学效益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其中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艺术素质社会评价纳入办学效益考核内容。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制度。我们认为质量监测一定要建立全面的学业质量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业质量高低不是简单的笔试考试成绩,更不只是高考考试学科。市教育局从2010年起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质量监测,采取多元化的监测办法,将学校课程全科纳入监测。今后,我们将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着手研究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建立专门的质量监测机构,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原有的办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从孩子稚嫩的笑脸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据了解,德阳市德育工作案例《积极探索灾后师生心理重建新模式》被国家教育部评为2011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请您分享下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尹艳:“5·12”大地震后,市教育局明确提出“救人与救心同时,校园重建与心灵重建同步”,要求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积极开展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工作。2008年11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德阳模式”研究》课题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重点项目立项。该课题有许多闪光点和创新内容,如:采用了“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系统心理救助模式。这实际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心理救助模式,通过广大师生将有关心理救助、心理复原的知识、方法、技巧等传播、辐射到家庭、社区和乡村。它符合灾后心理救援的及时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灾后,特别是应急期间及时缓解广大受灾群众出现的恐慌、悲伤、抑郁和焦虑等应激反应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又如:在协调、组织管理和用好外来心理救援团队中形成的“专业对口”、“区域相近”、“一校一站”等原则,以及“了解特点,妥善安排”、“掌握信息,及时指导”、“提供帮助,热心服务”、“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表达谢意,激发动力”等工作策略和方法,使外来心理援助团队与本地心理教师团队得到了整合,形成了合力,达到了外来心理援助团队“进的来,留得住,工作有序,效果显著”的效果。再如:在灾后重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方面,形成的“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引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开渠引水,借力借脑的资源整合模式”、“定人定岗,梯级建设的三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等成果,这也是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德阳模式”的具体内容。这些模式的形成和实施使德阳市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工作切实走向专门、专业、持续和长效。该项成果,2011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和“自然灾害危机应对案例”,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并在全国政研会上作了专题交流发言。2013年,该成果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被四川省教科所在全省推广使用。

:名师兴校,一位好教师就是一所好学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有效的德育资源,蕴含着独特的育人价值。请问,德阳市采取了哪些举措来促进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成长?成效如何?

尹艳:德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德育专业化”强调了德育的专业性。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他们有目的的引导和不经意的感染,促成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近年来,市教育局围绕德育理论与实践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促进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成长。一是加强监督考核,突出师德地位。先后出台了《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教师从教八条禁令》、《德阳市教育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德阳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等,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系统开展培训,提高德育素质。每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素质培训中有10个学时的师德教育课程,系统开展教师德育素质提高培训,并纳入当年教师考评考试内容。培训的主要内容2011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2年是《教育理念变革中的师德建设》、2013年是《中国师德手册》。同时,充分利用优秀资源,请专家现身说法,校长、教师及家长共同参加培训研讨。2013年先后举办的“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授报告会”,“学校文化建设与家庭文化育人—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教授专题报告会”,每次均有600余名教师及家长参加。三是开展评优活动,分享德育经验。近年来,相继开展了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师德标兵巡回演讲、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以及扶贫帮困、支教送教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责任编辑/王富丽

猜你喜欢
德阳市德阳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德阳散文》以散文的力量记录和歌时代
清明馍馍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