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飞,柳爱莲,郑英英,冯振献, 刘志杰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它可导致心、肾功能衰竭,是脑卒中、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1-2]。研究[3-5]表明,运动疗法是最有希望、最具潜质的高血压非药物疗法,而且,运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空竹运动是一种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灵活性和表演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研究[6]表明,空竹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焦虑、抑郁症状,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我们的研究通过空竹运动干预,探讨空竹运动对老年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FG及F.C.的影响,以期对患者的健身运动起指导作用。
以老年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人为研究对象,年龄61~65岁,140/90 mmHg≤血压≤159/99 mmHg,未服用降血压和降血脂药物,无严重的心、脑、肾等疾病,会习练空竹运动,但无固定锻炼习惯,且自愿参加12周健身锻炼。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运动组25人,对照组15人。实验期间,所有受试者均保持正常饮食习惯。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1 指标检查 实验前和实验周期结束后,对每位实验对象进行心电图、血压、血糖(FG)、血脂检查, 血脂检查指标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1.2.2 制定并实施运动处方 ①确定F.C.:首先对运动组进行两次运动负荷试验,记录心率,计算出两次负荷强度的能量代谢当量梅脱值(METs),以“220-年龄”为预期最大心率,计算出每位受试者的心脏功能能力(F.C.)。②确定运动强度:以每位受试者F.C.的40%~60% 作为运动能力(E.C.)[7-8],并以E.C.相对应的心率范围作为靶心率范围来控制运动强度。③运动方案:运动组进行为期12周的空竹运动,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集体进行。具体方案为第1~2周为适应期,保证受试者能熟练掌握抖空竹的技巧技法;从第3周开始进入运动干预阶段,见表2。每次运动前进行5~10 min的准备活动,结束时进行5~10 min的整理活动。对照组保持原来生活方式不变,无规律运动。
表2 运动处方
经过12周的空竹运动,受试者的血压有明显的下降。运动组中25名受试者有24名血压明显下降,有效率高达96%;与实验前相比,收缩压 (SBP) 平均下降了21.1 mmHg,舒张压 (DBP) 平均下降了11 mmHg,经统计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12周后受试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运动组受试者安静心率 (RHR) 平均减慢2.7 bpm,与实验前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同时,经过12周的空竹运动,不同危险分层的受试者中,中危和高危人群的血压下降较明显,且中危人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由表5可知,运动组的TC、TG、LDL-C在运动后出现了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HDL-C在运动后显著性上升(P<0.05),FG较运动前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TC、TG和FG均未发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明12周的空竹运动对受试者的血脂、血糖代谢产生了良好的干预作用。
经过12周的空竹锻炼,运动组的心脏功能能力有显著提高(P<0.05),运动后心脏功能能力由(7.37±1.20)METs上升到(7.96±0.93)METs。对应的靶心率 (THR) 范围有明显的下降(P<0.05),达到40% F.C.强度要求的靶心率下降最明显,由(108.3±8.5)bpm降到(100.6±4.9)bpm,而60% F.C.强度要求的靶心率却有所提高,见表6。
表3 实验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
注:与实验前相比,*P<0.01。
表4 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患者实验前后血压的变化
注:与实验前相比,*P<0.05,**P<0.01。
表5 运动前后受试者血脂、血糖的变化
注:与实验前相比,*P<0.05,**P<0.01。
表6 运动组实验前后F.C.及THR范围的变化
注:与实验前相比,*P<0.05。
大量研究[9-10]表明,合适的体育运动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规律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可使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
我们的研究显示,经过12周的空竹锻炼后,全部受试者中除1人无明显血压下降外,其余24人的收缩压、舒张压均降至正常血压水平,表明空竹运动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抖空竹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体育活动,可疏经活血,改善气血运行,降低外周阻力,长期坚持,会使因血管弹性变化引起的高血压症状得到缓解。
长期神经过度紧张或情绪激动、愤怒、焦虑、恐惧等不良因素,将导致支配心血管系统的中枢神经发生紊乱而诱发高血压病,并且在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时甚至可成为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空竹运动可使高血压患者情绪安定、心情舒畅,缓解其紧张、焦虑和激动的情绪,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大量研究[11]证实,运动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提高脂蛋白酯酶(LPL)的活性,促进脂肪的分解,增加脂肪作为能量的利用,降低血中TG和LDL-C水平,提高HDL-C平,减少脂肪在血管壁内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变。长期耐力训练使LPL活性提高,骨骼肌以游离脂肪酸氧化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增加了TG分解代谢及HDL-C生成增加。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2周的抖空竹运动后,运动组的TG、TC、LDL-C出现非常明显的下降(P<0.01),HDL-C有显著性升高(P<0.05)。由此说明,空竹运动可明显降低血脂,提高HDL-C水平。 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机体内血糖代谢受胰岛素的调节,胰岛素是维持体内血糖正常水平的最主要激素,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研究[12]表明,运动可增加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长期有规律的耐力运动可增加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吸收及糖原的合成[13]。
我们的研究显示,经过12周的抖空竹运动,运动组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血糖水平却有所升高,说明抖空竹运动可以促进机体对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
F.C.是评价心脏功能和人体有氧功能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确定运动强度的关键指标,对一般健康人来说,F.C.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相应的METs值。
我们的研究显示, 运动组受试者的F.C.显著提高(P<0.05),F.C.由(7.37±1.20)METs上升到(7.96±0.93)METs。与实验前相比较,运动组的心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空竹运动可减少对心血管健康不利的因素(较高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提高心肌酶的活性和氧气的利用,促进心脏的血液供应,增加心搏出量和心力储备,利于增强F.C.。可见,空竹运动可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氧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2]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2):85-88.
[3] 高京红,卢乐萍,胡晓玲.步行锻炼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J].现代康复,2000,4(2):268.
[4] 刘俊玲.有氧与抗阻运动对轻度高血压老年人血压影响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2.
[5] Hagberg J M, Park J J, Brown M D. The role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 update[J]. Sports Medicine, 2000,30(3):193-206.
[6] 李军.“空竹”运动对老年人情绪、睡眠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37.
[7] 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Petrella R J. How effective is exercise trai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J].Clin J Sport Med ,1998, 8(3):224-23l.
[9] Hagberg J M, Park J J, Brown M D. The role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 update[J]. Sports Medicine, 2000,30(3):193-206.
[10] Kazuko Ishikawa-Takata, Toshiki Ohta,Hirofumi Tanaka. How much exercise is required to reduce blood pressur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ves: a dose-response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3, 16(8): 629-633.
[11] 乔玉成.运动干预代谢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5,25(11):68-70.
[12] 陈吉棣.体力活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1):46.
[13] 李明子,季立农,郑修霞.中等强度急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