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乐
(西华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负动机研究起源于“教师课堂不当行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这一现象,研究发现诸多因素都会引起外语学习动机的衰退。负动机指由外部因素直接引发或由外部因素诱导引起内部因素变化而导致。[1]89-90影响动机缺失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除研究其影响因素外,探究其产生根源对外语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负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以Dornyei为代表的研究者概括了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9大类主要因子,这为之后的负动机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142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却有所差异,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以教师因素为主的外部因素是影响动机减弱的首要因素[3,4],另一种认为自信心下降及过多失败经历等内部因素是导致负动机的主要因素。[2,5]国内负动机研究刚刚起步,前期研究主要包括负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各因素影响程度差异[6,7],研究结果与国外基本一致,均认为与教师相关的外部因素是引起负动机的首要因素。而近期研究却逐步发现内部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减弱也具有重要影响[8,9],并开始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各因素在不同学习者之间产生的差异[10],这也是负动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心理控制源理论最早由罗特(Rotter.J)提出,控制点指将个体行为或事件结果归因于控制力量的位置所在,且根据控制点来源可把个体分为外控者和内控者。一般内控者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活动及结果由内部因素控制,即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而外控者则把这种行为结果归结于外部原因。在语言学习领域,由于内控者倾向于把学习成败认知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程度等可控因素,故这些学生的成就动机比较强,有利于其学习获得成功;而外控者则常从外部环境寻找原因,如运气、教师、学习任务等,长此以往形成的不利归因会消弱其学习动机。[11]基于国内外负动机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学习者个体差异在负动机影响因素方面的表现,并以心理控制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内外控归因风格学习者在负动机影响下表现出的差异。
从中国英语学习者实际出发,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基于归因风格的负动机行为表现,以进一步了解外语学习者负动机变化过程。研究问题为:①高校外语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主要有哪些?②动机缺失程度不同的学生归因风格是否有差异?③不同归因风格学习者在动机缺失方面是否有所差异?为什么?
本实验以四川某高校体育、数信、新传、中文等4 个班共125人为研究对象,印制有效问卷125份。实验问卷包括3部分:第1部分为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第2部分包括学习者英语学习负动机强度和负动机影响因素2 个模块,强度部分的5个题项参考高一虹动机强度量表(Cronbach a=0.803),主要包括其英语学习的意愿、态度、努力程度等维度[12];负动机21项影响因素采用周慈波负动机研究量表[8];第3部分为心理控制源量表,运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王登峰编制的29个题项表[13],但只对其中23项记分。本实验测得所有数据都用SPSS 15.0进行信度分析。
表1 为针对调查对象英语学习动机强度的描述性统计,除了题项5“我会在课外主动学习其他英语资料”外,其他4项均值都达到3以上,表明受试对象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程度并非很严重。然后对5个题项求和并另存为变量,然后根据其平均值(M)及其标准差(SD)分为“总分<M-SD,M-SD<总分<M+SD,总分>M+SD”三组,分别代表负动机程度不同的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
表1 英语学习动机强度描述性统计
表2 为针为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共21个题项的描述性统计。除题项8,12,13,15,16,20外,其他题项均值都小于3,说明该群体整体认为以上因素是引起他们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主要原因。
表2 负动机影响因素21项描述性统计
SPSS 15.0分析显示KMO=0.731,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著,故基本达到因子分析条件,然后对其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和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可解释问卷66.324%的方差。5个因子的信度一般a1=0.810,a2=0.752,a3=0.585,a4=0.705,a5=0.667。第3部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倾向性,根据计分原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严格来说,极端内外控倾向的人很少,这与王登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绝大多数人分布在11分附近,分组方法同动机强度分组。
本研究主要探讨内外控不同倾向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素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根据动机理论框架,把负动机因子归为内外因素两大部分。内部因素与学习者自身有关,主要包括“内在学习兴趣缺失”和“有效学习策略缺乏”,均为可控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客观环境,包括“教师能力与教学风格”、“课程设置与学习材料”及“不完善的教学设备”3个因子。[8]根据SPSS 15.0 进行统计,分别把内外部因素各因子得分与其比重相乘累加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得分。
根据负动机强度总分和5个因子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有效学习策略缺乏”和“内在学习兴趣缺失”两个因子与英语学习负动机强度显著相关(r1=-0.286**,p=0.001<0.05,r2=-0.287**,p=0.001<0.05),与描述性数据统计一致,即内部因素成为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首要因素。然后进一步以负动机强度为因变量,以5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能显著预测负动机强度的因子。发现只有“有效学习策略缺乏”和“内在学习兴趣缺失”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这两个因子显著预测了调查对象的负动机强度(β1 =-0.286,β2 =-0.287)。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因子是如何影响学习动机强度的,本文分别对这两个因子进行了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负动机强度不同的实验对象在“学习策略”(F=4.514,0.013<0.05)和“内在兴趣”(F=3.671,0.028<0.05)两因子上方差不齐,组间差异显著,在对两因子的重复检验中,均只有第1组和第3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性,即动机缺失严重的对象受“学习策略”和“内在兴趣”影响较大。并分别在综合外因和综合内因上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只有在综合内因上组间差异显著(F=11.056,0.000<0.05),表明动机缺失严重的对象受内部因素影响更大,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负动机强度在内因上的差异
对控制点得分与5个负动机影响因子做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因子“教师能力与教学风格”与心理控制源显著相关(r=0.211**,σ =0.018)。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影响主要存在于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两个领域,因为大学时期是个体在这两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教师因素既与学习者学业成绩直接相关,也与学生存在一定人际交往关系,因此是唯一与心理控制源简单相关的因子。进一步以心理控制源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重复检验,结果显示教师因子对偏内控和偏外控的学生影响均不显著。
根据心理控制源研究可知,控制点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两种不同心理控制点的来源不同而已。但是整体来讲,在人格特质上,不同控制类型的人对某种行为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归因,而这种归因可长期发展并形成习惯,会影响学习者的期望与以后的行为。归因为自身努力或能力的内控者,在动机减弱方面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归因为外部客观环境的外控者,即难于从自身方面进行调整,导致其行为动机越来越弱,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及人际关系。
为了研究内外控型学习者在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方面是否有差别,分别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出献内因方差齐性,且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管是内控者还是外控者,“有效学习策略的缺乏”和“内在兴趣的缺失”均是导致他们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重要因素,三组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外部因素上方差检验不齐,组间差异显著(F=4.255,0.016<0.05),LSD 检验结果表明外控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内控者所受影响要大,如表4 所示。
表4 不同控制点类型在外因上的差异
国内外负动机研究均表明,动机衰退普遍存在于外语学习中,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可以直接导致动机减弱,而内部因素则通过外部因素引发,从而影响动机,负动机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本研究发现内部因素是研究对象动机减弱的主要因素,这与国内当前研究结果一致[8,9]而与国外部分研究有所差异,一般认为东西方文化和学习环境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学习者个性因素也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他们能客观评价外部世界。在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环境下,他们接受了教师、课堂和设备等外部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现状,认为没有合理控制自主学习行为是动机减弱的主要因素。这有别于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模式,即教师和课堂环境对学习者产生重要影响。其次,教育体制改革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的转变,改变了学习者依赖老师的传统学习方式。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学习策略的缺乏,进而导致自信心下降,学习兴趣缺失,诱发了负动机。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仁和思想的熏陶,人们习惯于逆来顺受。学习者逐渐适应了鲜有变化的学习材料、课程设置和教学设备,传统的尊师重道思想又提倡人们尊重教师和伦理,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从学习策略和内在兴趣方面寻找原因。[8]教师因素对外语学习负动机的影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文化专有特征。起源于教育传播学的负动机研究最早发现教师行为不当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随后这一发现得到证实。[3,4]但国内研究认为教师因素对学习动机减弱的影响已经大幅下降。[8]虽然在国外研究中教师因子是影响负动机首要因素的观点一直持续到现在,但国内研究已开始改变这一观点,不过教师依然是影响学习者负动机的重要因素。国内研究结果出现差异主要以大学课改为分水岭,以后的研究一致认为教师因素的影响地位逐渐降低,而与学习者相关的内部因素的影响地位凸显,并且中国学习者与国外学习者的负动机内部因素有共通之处。[9]针对中国特色文化教育环境,应重新审视各因素尤其是教师因素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
根据心理控制源理论,内外控者在5大类负动机影响因子中并未表现出差异,但在内外部影响因素中有一定差异,如外控者更容易受到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这与其他心理控制源研究结果一致。内外控者在受内部因素的影响方面略有差异,这也表明内部因素是引起所有外语学习者动机衰退的共同首要因素。心理控制源理论与归因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均反映个体的归因倾向,但前者侧重于行为操作概念,表示个体行为控制力量的位置所在,后者描述个体的长期行为表现。[14]根据归因理论的三维度:控制源、稳定性和可控性,负动机影响因子是研究对象动机减弱的控制源,负动机影响因素调查反映了学习者的归因倾向。
动机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在动力,而由归因引起的相应心理变化则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增强或减弱的作用。负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是归因理论框架下的失败归因,该理论认为若将失败归为内部稳定的可控因素则可以强化学习动机,而归为外部非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则会弱化学习动机。[15]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范畴,它时刻受学习者本身及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1]在动机的动态模式下,由对过去行为经历的总结而产生的“行为归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而负动机也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有必要把学习动机和归因理论结合起来,以寻找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即控制源,从而了解学习者的归因风格,并根据其在不同时期的失败学习经历进行相应的指导。由心理控制源这一学习者个体差异而引起的归因长期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激发和保持的关键。
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素既有共性因素,也有个性因素。除文化及学习环境外,学习者个性差异是引起负动机影响因素不同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归因角度研究发现,负动机影响因素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归因倾向的结果,归因风格各异的学习者受负动机因素影响程度不同。中国学习者认为内部影响因素是学习动机减弱的主要诱因,即在失败归因上倾向于内部归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但是平衡的心理控制源结构发展对个体的成长也很重要。
[1]Dornyei 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M].Nottingham: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05.
[2]Dornyei 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Applied Linguistics in Action[M].London:Longman,2001.
[3]Chambers G.Taking the‘de’out of demotivation[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3(7):13-16.
[4]Oxford R,Sherin J.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work[J].Morden Language Journal,1994(78):12-28.
[5]Ikeno O.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Ehim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2002(2):1-19.
[6]李艳辉.外语学习者失去学习动机的原因及动机的加强[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4.
[7]梁良.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动机减弱初探[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3):75-78.
[8]周慈波,王文斌.大学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2012(1):48-55.
[9]李琳.大学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内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2):65-69.
[10]孙云梅,雷蕾.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衰退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研究,2013(5):57-65.
[11]陈平文.控制点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1):49-51.
[12]高一虹,程英,赵媛,等.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J].外语研究,2003(1):60-64.
[13]王登峰.逻特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试用常模修订[J].心理学报,1991(3):292-298.
[14]宋琳婷,陈建芷.控制点理论的研究及教学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3):10-12.
[15]Weiner 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4):54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