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

2014-08-22 07:33
纺织报告 2014年12期
关键词:织锦侗族编织

工艺

侗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古代侗族“刺绣杂纹如绶,织花细如锦”;有一首竹枝词说:“松火夜偕诸女伴,织成侗锦纳官输”,就是描写侗族姑娘晚上结伴织锦的场景。侗族《远祖歌》里也有:“鱼骨做梭织花锦,骨针用来缝衣裳”的记载。

侗锦是侗族传统家居、服饰用品,有“素锦”和“彩锦”之分,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或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用黑白棉线织成的为“素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花工艺编织的为“彩锦”。

编织侗锦要经过轧棉、纺纱、排纱、织锦等10多道复杂的工序,工艺集挑、绣、雕补于一体,形成了工序复杂、做工考究、编织进度缓慢的织造技艺。编织侗锦没有设计图纸,图案的设计和变化全凭织锦者大脑记忆构图。侗锦图案多为几何形、棱形、四方形、圆形、三角形,以鸟、兽、虫、鱼、花、人、楼等为主体,用概括、抽象和夸张的手法构图,结构精密严谨,图案精美雅致,其内容反映自然化育的远古神话传说、图腾神话故事、山区日常生活场景,以及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发展

侗锦独具匠心、张扬手工创造之美,在2008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为了使濒临失传的侗锦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经湖南省通道县委常委研究决定,由县文广新局当时任文化局纪检组长的欧瑞凡负责开展侗锦产业开发工作,并在同年11月成立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5年多来,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目标,努力开发侗锦产业,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公司成立之初,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坚持创新意识,钻研侗锦产品的设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设计发展的道路,研发的产品既保持了侗锦的传统“根基”和“源泉”,又形成了鲜明民族个性的侗锦产品设计风格。

如今,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侗锦生产基地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截止目前,公司先后共研发了桌旗、抱枕、床上用品、披肩、围巾、壁挂等家居、旅游、服装、礼品、装饰品等一系列侗锦产品100多种类,销往北京、上海、山东、长沙、怀化乃至美国、韩国等市场。由于研发的侗锦产品能顺应市场的需求,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让侗锦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在皇都侗族文化村建立了湖南侗锦博物馆,博物馆总面积190平方米,馆藏实物500多件,博物馆展厅展出侗锦参展活动图片、侗锦实物陈列、侗锦工艺流程工具展示三大部分,各类实物相应成辉,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目前,湖南侗锦博物馆已成为一个集收藏、研究、保护、传承、开发、参观的重要基地,大大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侗锦的知名度,也成为通道县旅游的一大亮点。

传承人

欧瑞凡,生长于“女勤于织,户户机声”,一代一代传承侗锦织造技艺的侗族村寨,她是侗家织女中的佼佼者。从小她就对侗寨里长辈们编织精美的侗锦产生浓厚的兴趣,11岁就跟着心灵手巧的奶奶、外婆和妈妈学习侗锦织造技艺,往往一学就是一天一夜,没有电灯,就用松油、煤油灯照明。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时,她已经能熟练地操作侗锦织造技艺的10多个流程,成为村寨里小有名气的织锦高手。

当侗锦织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时,她以“不能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手中消失”的高度责任感,特立独行,扭转乾坤,为侗锦织造技艺培养了大批传承人,使即将消失的侗锦织造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在欧瑞凡的带领下,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在全县举办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16期,培训了3600多织锦爱好者;在通道县举办侗锦织造技艺比赛9次,1500多名织锦妇女参加了比赛活动;参加全国非遗节、非遗博览会、非遗成就展、家纺博览会、手工艺品大赛、韩国家纺博览会、美国环球资源展等国内外进行侗锦织造技艺展示展演38次,在县内外进行侗锦织造技艺展示展演活动50多次;侗锦艺术团先后参加中国国际文博会、上海世博会等活动演出500多场次,观看侗锦织造技艺歌舞节目的演出的观众达10多万人次。

欧瑞凡一心扑在侗锦织造技艺工作上,通过她的努力,使濒临失传的侗锦织造技艺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300多名大批农村妇女提供了足不出户的就业致富门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织锦了。

猜你喜欢
织锦侗族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瑶族织锦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织锦古韵(七绝)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