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候花开

2014-08-22 16:35王小丽
新课程·上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包容

王小丽

摘 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则需要漫长的等待。教师应该放慢心态,静候花开。

关键词:包容;敏感细腻;全情投入;朋友

走近陶行知,他的“爱满天下”的人生信条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反对体罚与讽刺学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学习陶行知的精神,将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教他们求真、求善、求美,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健康成长。

有这样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到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种子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相信孩子,静等花开,或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将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但因为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一届的学生自己可能只教一年,或者教上一个学段,在短短的一两年里看不到学生的进步,教师会心生焦虑。怎样才能安心教学、静候花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做了些许的尝试:

一、用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包容孩子的错误

每一个学生个性不同,兴趣爱好有别,更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学生对待学习持不同的态度,教师教学不能千人一面,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多动脑,做到因材施教。孩子可塑性很强,陶行知说:“在我的世界里,小孩和青年最大,比伟人还大。”就是这个原因。

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特别皮实,对待学习不屑一顾,家庭作业要么潦草地做一做,要么干脆不做。与他家长交流,家长很无奈:这小子回去都跟我吵架!家教无力,怎么办?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都想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住学生,让学生乖乖听从,不再独树一帜、惹是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而现在,我会以期待的目光再来看待我的学生。陶行知在文集中也谈到如何教好这一类的学生,他说:“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更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坚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想到这个学生酷爱体育活动,跳绳、篮球、跑步,每一项运动都身手灵活,便让他担任体育委员,负责班级大课间的活动。刚开始是我教他如何组织伙伴活动,渐渐的我放手,或有意不去注意学生的活动,或故意不到场,给他锻炼的机会。起初,他不知如何与伙伴协调,会来不断报告,指点他后再让他去努力。在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他慢慢地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自己,努力做好伙伴的榜样。其他教师都称他为“谷教练”(因为他姓谷),他从教师与伙伴那儿得到了认可,做事就有劲儿了,而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起色。

二、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引领孩子的学习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要追求真理,求做真人,做真正的人。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得到高分,只顾埋头与课本中,教、学与生活脱节,知识脱离了生活,成为形而上的东西,学生成了虚假的人,与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做合一”已相背。体现在作文中,学生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雷同、捏造。如:母爱,都是自己生病,妈妈熬夜照顾,外面下大雨,妈妈让雨衣;师恩,必是下雨送学生回家,抱病工作;好学,定是下课还在学习,或去买盐却因专心看书而买成糖。为什么自己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视而不见呢?因为学生没有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教师首先端正观念,不能视教学与生活为两码事,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找到教学与生活中的相通点,带着学生去体会、感悟,让教学不仅仅就是卷面上的一个分数,不再如空中楼阁、水中之花。春天,我带学生去看壮观的大片油菜花,到小河边看点点桃花,去人家门前看如云的梨花;夏天,我让学生观看校园里三叶草的小红花,到荷塘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秋天,去桂园闻甜甜的桂花香,触摸挨挨挤挤、争相绽放的桂花;冬天,去欣赏“凌寒独自开”的腊梅,品味“唯有暗香来”的淡淡香气。看过、摸过、闻过,一年四季,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写起作文来,就浮现在眼前,哪里还用再去捏造呢?写人时,我则要求学生连续一个星期观察父母的言行,从中寻找或直接或隐藏于言行中的对孩子的爱,用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再选择名家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如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我的母亲》、魏巍的《我的老师》等,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极小的事情,只要用心体会,就能从中看到爱,写下来就是一篇有生命力的好作文。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才会认识到学习的作用,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表达出真情实感,知道语文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课程,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三、以一颗全情投入的心,关心自己的教学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当今社会,不少人视金钱至上,因为教师生活平淡、薪酬一般而被不少人所鄙视,就连不少教师自己也仅仅是把这一职业当成了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教学也不知是占了一颗心的几分之几了。因工作中少了许多投入,便少了热情,教学就将是一潭死水,教师教得了无生趣,学生学得无精打采。陶行知这样告诫教师:“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做小学教育,做中学教育,或做大学教育,都是一样的。”而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都知道,在人的一生教育中,小学教育是重点,此时的学生对学习有高涨的热情,最崇拜的人就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就是学生今后的模样,教师就是学生的楷模,所以,教师不管是对待生活还是教学,都应当是精神饱满,全情投入。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教师,我与她素未谋面,因为网络,却联系密切。初时关注到她,是因为每隔几日,便会在论坛上看到她贴出新一课的课件,且制作精美。跟贴时间久了,知道她每天都是在教学之余,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课件的制作,甚至有几日生病了,天天去医院挂水,回家后已很晚,但她仍是将课件设计好,将自己所负责的论坛工作完成才休息。因为她想通过努力,让自己的学生爱上语文,也因为她对教学的这种负责、全情投入的精神,让我成了她的粉丝,由此我对生活、对教学也有了更多的热情。她对粉丝的影响是通过网络间接形成的,是不经意间完成的,就这不经意,也影响了很多人,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因为她的粉丝众多,而她对她的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而深远的,因为这是她为自己的学生而展现的,学生会从她的身上学到如何去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更多美好的品质。

四、以一颗虚怀若谷的心,做学生的朋友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子还要小。”陶行知的这首《小孩不小歌》,告诉我们教师:别以为小孩人小就不懂,其实孩子的内心似明镜,她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孩子的想法才是真理。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千万不能以成人的权威,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很多时候,孩子还是成人的老师,所谓“教学相长”说的也应该有这个道理。就手机而言,智能手机上很多的功能我都摸不着头脑,但是我的儿子却是摸得门精,很多的功能都是他教我的。所以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真诚沟通,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真知,自己也能从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练习5的读读背背时,须学习这四个成语“摩拳擦掌、生龙活虎、身强力壮、铜筋铁骨”,课本配以一幅学生在踢足球的画面。我结合画面让学生了解这四个成语的含义,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旁边有一个孩子还拿着足球呢?”原来,图中有一队学生正在踢足球,而观战的学生中则有一名正拿着足球跃跃欲试。这正是认识“摩拳擦掌”这一成语的绝好意境,而我因为事先观察不到位,忽略了这一点。从这就可以看出:谁说孩子不能成为教师的老师呢?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做到。

学习陶行知文集,对照陶行知精神,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我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对待我曾经认为早已烂熟的教学,以崭新的目光来认识我的学生,并重新定位一名教师,积极地投身到教育之中,潜心教学,不骄不躁,胸怀一颗爱心,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宗旨,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能从一颗种子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路同行——静候花开。

参考文献: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双溪小学)

猜你喜欢
包容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论紫砂壶的文化包容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省域基础教育改革
让阳光照进心灵
加藤嘉一:不妨“包容”外国对中国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