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玮玮
摘要:目前我国仍是农业大国,在生产农场品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农业废弃物,秸秆就是其中的一种。且其产量惊人,目前的常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就地焚烧,然而这是一个极不经济的行为,不仅浪费了秸秆的回收使用价值,且污染环境,但是如果能合理变废为宝,将很大程度缓解一部分的能源危机,并更好地保护环境。本文主要研究秸秆在处理过程中农民与政府的博弈,以期达到最好的效益。
关键词:能源危机;博弈;秸秆回收
一、农户就地焚烧秸秆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于秸秆变废为宝的观念并不成熟,且沿袭了传统的秸秆处理的方式,很多农户认为秸秆就应该就地焚烧,他们中的多数人环保意识并不强,也不懂得如何创新性的去寻求秸秆的更具有高效率的利用方式,总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秸秆处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主要是资金不足,时间紧凑,技术的不全,没有一个合适的市场来支撑这一行业。
(一)资金约束
如果不就地焚烧,那么农户可利用秸秆的途径可能就是用秸秆来饲养牲畜,然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如果农户要去采用秸秆来饲养牲畜,则购买牛犊等需要的资金将在农户收入中占据重要比例,而且秸秆饲畜还必须考虑到规模化养殖。因而,由于资金的短缺,用秸秆来饲养牲畜这一秸秆有效利用的途径在农村基本无法实现,在短期内,还存在极大的困难。
(二)时间约束
目前在我国的农村,一般农户家庭的劳动力很有限,而农作物的耕种的周期却非常短,到了农忙时节,农民几乎都在抢收抢种,几乎没有时间去更好地处理秸秆,另外,由于劳动力的成本一般比较高,所以雇佣劳动力就相对而言并不划算,故而,我们说要使秸秆高效的利用存在着时间的约束,农民只好选在就地焚烧。
(三)技术约束
秸秆制沼,是农户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途径。且是可以推广的有效利用秸秆的途径,然而,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技术,因此在沼气的管理上必然存在着技术的约束,这些约束主要表现在:由于季节不同出现的冬季产气问题以及沼气池出渣的清淘工作,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如何把沼气的技术普及给农户,将是一个难点,也必将是一个突破点。
(四)市场约束
作为农户,其快捷的处理秸秆的方式除了就地焚烧就是出售了,然而由于目前我国能处理秸秆的企业甚少,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并不怎么值得投资的行业,而且企业还需要承担运输费用等等,所以农户虽愿意出售秸秆,但却没有合适的市场来支持这一交易行为,故存在极大的市场约束。如果政府能出台相应政策来扶持这一市场,也必将能带来秸秆处理的一个新的良好的突破口。
二、博弈模型
(一)构造模型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或是成本最小,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农民也不例外,农民作为理性人,无论他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都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作为最终目标。理性的农民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选择了秸秆的就地焚烧来作为秸秆处理的唯一方式。然而由于秸秆的就地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浪费了资源,故而政府是一直站在其对立面,每年,政府都会相应出台一些禁令来阻止这一行为,然而显然,农民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必然会抵制这项禁令,从而使政府的政策失灵。现仅就短期做一个假设,并建立一个博弈模型,以期在政府与农户的博弈过程中,使得农户在选择秸秆还田的条件下,政府也可以成本最小化。
(二)博弈双方模型构建
A是理性农民,农民作为秸秆的拥有者,理论上是拥有对秸秆处理方式选择的一切权利。从自身利益出发,农民会选择一部分作为自身家庭的生活燃料,一部分直接就地焚烧。B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作为监管部门,首先其明确秸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源,可以部分替代煤炭,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还田和饲料,因而为使秸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政府部门更倾向于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阻止秸秆的就地焚烧,这就构造了秸秆利用的博弈模型。在该博弈模型中,农民的所有策略集合为(焚烧,还田)政府的策略集合为(补贴,监管)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博弈主体都是理性人,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假设秸秆焚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C,还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为D,且A>B假设政府的策略集合互不相交,且假设政府进行的补贴为E,且E>A因为只有政府的补贴大于焚烧所带来的收益,农民才会放弃焚烧秸秆.政府监管的成本为F显然D 三、结论分析 从上述的表格可以看出,最优的决策集合应该是(D+E,-E)与(D+G,-G),即不焚烧加补贴,还有不焚烧加提高秸秆回收价格,秸秆作为农产品的最终废弃物,在农民眼里得不到重视,但通过对国内外的实例研究中可以得出,这场博弈必须让农民选择不焚烧,且不论在短期与长期,其都必须在最优的纳什均衡所包含的策略集合里,但由于在博弈模型里并未考虑政府的投入来源,且从长期来看,若是科研取得巨大进步,则此时的D*将远大于原来的D,且此时的D*-H将大于原来的最优策略里的D,且对于环境,对于解决能源危机都是有益无害的。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结论,本文认为,要想根治秸秆的就地焚烧,在短期内当然是通过各项补贴来作为激励,然而长期内,则是技术上的创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在秸秆的使用上有一个更好地途径最为支撑,则必然会使得农民不加埋怨的接受,另外,在短期内,则应该通过补贴来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秸秆还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秸秆这项资源的使用上必将迎来一个重大突破。 (一)在短期内发展秸秆还田 由上述分析可知,虽然秸秆有更多更好地用途,在国外也有很多将秸秆变废为宝的例证,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的现状,由于资金,时间,技术以及市场条件的约束,农户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秸秆的其他综合利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受时间约束的农村,由于劳动力在外就业以及劳动力成本增高,采取其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秸秆全部打捆并运输到农户家庭或市场。显然,秸秆还田对农户来说其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比较低,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秸秆的特殊的生物组成,其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进而间接地提高产量,另外,由于秸秆还田还能取代肥料,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环境,是政府应该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政府在对秸秆禁焚进行补贴的过程中,也变相的处理了环境污染问題,将这一外部性的问题内部化了。 (二)政府应加强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 各部门应主动沟通,协调好农林畜牧等的行政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以保证农户在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作物收割到下茬作物播种的各项准备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进行技术创新,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长期的最优纳什均衡。(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2). [2]张文芝.秸秆焚烧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2(6) [3]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