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峰
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5页“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图”上关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后面简称“副低”)的分布,在2011年及以后的教材(后面称新教材)上与2011年前各种版本的教材(后面称旧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出入。具体表现为:
春分日和秋分日在旧教材上,极圈从“副低”中间穿过;在新教材上,北半球“副低”位于极圈以南且以极圈为北界,南半球“副低”位于极圈以北且以极圈为南界。在此基础上,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气压带和风带产生季节移动,决定了夏至日和冬至日“副低”的分布。
这就是说,“副低”分布的纬度位置新教材上较旧教材上偏低。
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究竟哪个教材上的分布较合理,现作以下分析。
一、从“副低”的形成看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极锋盛行上升气流,致使60°附近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低”。
二、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看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变化决定全球大气环流形势,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气候的分布应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相吻合。
“副低”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在北半球,是形成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亦称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的主要气压带。这种气候分布的区域一般位于50°N或55°N~70°N之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半岛和纽芬兰岛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自西向东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芬兰和俄罗斯(西部南界沿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东部西伯利亚地区南界自贝加尔湖南侧,向东北沿外兴安岭尖灭于鄂霍次克海岸)。
北半球高纬度大陆面积大,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分别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北冰洋是冰洋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气旋活动频繁,这里降水虽少,但蒸发弱,又有冻土分布,排水不畅,地面相对湿润,形成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且纬向分布明显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其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极大,年降水量少,集中夏季,相对湿度高。
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副低”呈断裂块状分布。陆地上形成一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且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一个势力强盛的高压中心——亚洲高压(中心气压达1036百帕)。它是大陆反气旋中心和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源地,也是冬季大陆季风源地。干冷气流由高压区向外吹送,在太平洋岸盛行西北风,印度洋岸盛行东北风,北冰洋岸吹西南风。加之这里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又有积雪覆盖,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又有山脉屏峙,阻挡了向东运行的大陆气流。所以,形成副极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晴朗严寒、干燥少雪、寒潮迭发、大风和霜冻等高压天气特征。
同时,保留在海洋上的两个低压——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也十分强盛,中心气压很低(996百帕),也深刻影响着中纬度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的气候。其中阿留申低压给太平洋约30°N~60°N西岸沿海的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西伯利亚东岸和日本群岛的迎风山坡,带来一定的降水,气温也较温和。而冰岛低压形成的气旋控制着约35°N~65°N从北海、波罗的海到地中海、黑海之间的整个北大西洋北部和欧洲西北部地区。其南侧盛行西南风和西风,它经过北大西洋暖流上空,是欧洲西部冬季温和多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夏季大陆强烈增温,亚洲高压消失,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减弱。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中、高纬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在低气压控制下,多气旋雨和对流雨,地面相对湿度高,加之白昼时间长,有一定生长期,适宜针叶林繁殖。
三、从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看
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从全球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看,一般把气压值小于1008百帕的区域称为低压区,把气压值大于1020百帕的区域称为高压区。
北半球冬季(1月),阿留申低压(即气压值小于1008百帕的区域)大部分区域介于40°N~60°N之间;冰岛低压大部分区域介于50°N~70°N之间。夏季(7月),亚洲大陆绝大部分地区气压值小于1008百帕。
南半球无论1月份还是7月份,大致50°S以南地区气压值均在1008百帕以下。
综上所述,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在新教材上所呈现的分布图更合理。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