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吹响。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课程标准中这一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描述,道出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体现了“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用生活的观点重新审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使其回归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课程思潮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必由之路。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生活蕴含着知识与力量,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母;生活触人感官、动人心灵,能给教育教学注入能量和动力;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要服务于生活实践。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生活化教学是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必需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一)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早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时隔数十年,杜威的弟子、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为生活服务的。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与生活的和谐发展,他们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先驱。
(二)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具体言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的目的。
(三)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教育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的,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这就决定了教学也必须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的。
首先,生活化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尽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
其次,生活化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现实。因为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在“学生”这个人生阶段占据了很大比重的重要生活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有成功、有挫折、有喜悦、有悲伤、有惊讶、有思考、有争论、有交流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课堂里都能享受人生,体会人生的美好与艰辛。
最后,生活化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未来的可能生活。既然任何教育都需要指向将来,生活化教学就更应当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作准备。因此,生活化教学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学以致用,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法律常识、公民道德和国情教育的神圣使命,是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和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工作陷入了困境。
(一)师生关系囿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便成为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而学生只能是唯教师之命是从,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现代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仍然普遍存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用严肃的语气说:“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才是正确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不应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有着标准的模式或答案可以“讲”给学生听。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的养成,必须经过亲身的体验、思考和感悟才能内化为自身所有,而“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体悟的空间,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知识的思考、诘问、评判和创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内容脱离现代生活
时效性和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要求。时效性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践性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学有所用,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但是,由于目前我们所学的思想品德教材多年不变,教材中“探究活动”选取的事例或实例都是些“陈年旧事”或脱离本地实际的“他乡风味”,缺乏本土气息或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在思想品德课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种种违背时效性和实践性的现象。例如:抽象理论的说教和灌输多,结合实际生活的实例少;拘泥于课本中陈年旧事的多,结合当代生活实情的少;结论性的观点和概念多,探索性的思考和讨论少等等。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会导致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空洞的“可看却不可吃的蛋糕”,是空虚的“可听可言却不可行的说教”,不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如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少。教师们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往往不自觉地回到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盲目追求既定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还有一些教师为了省事,避生就熟,教学过程几乎唯教材是从,教材上有事例就讲一讲,教材上的概念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上有讨论的就按教材上设计的问题,千篇一律地开展所谓“小组讨论”或“个别提问”。长此以往,学生不免产生厌烦的情绪。还有个别教师甚至不厌其烦地直接让学生背课文,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更不允许学生质疑。如此单一的教学方法,结果是学生只会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而对平常的思想品德课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再加上思想品德课平常只注重课堂的讲授,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很少,这无疑更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置身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敞开胸襟,就可以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与教师亲近了,才会喜欢上教师的课,才会信服教师的观点。也就是说,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将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的基础。如果将课堂教学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就要求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坚持新课程的“生本”理念,仔细去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参与课堂的机会,将思想品德课堂打造成为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姿态、行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创设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二)在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众所周知,教材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生活到处都有思想品德”,新教材的选材和编辑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并对教材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形处理,有意识地还原教材的生活背景,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要知道,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合理利用教材之外的生活素材
新课程观认为,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却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如果仅将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势必会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很大,教师可以尝试把鲜活的现代社会题材引入课堂,可涉及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人文的、中国的、外国的等内容,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联,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放的思想观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体验社会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室,教学时间固定、教学空间单一而封闭;长此以往,即使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很丰富,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将生活化教学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就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体验社会的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此外,教学时间也不一定要局限在每周的三个课时上,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双休日去体验社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例如学习“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可以带学生赴敬老院献爱心,学习“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等。此外,春游秋游、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总之,把思想品德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品德知识,思想品德知识在生活中时时有用,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2.师生才艺展示
生动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大舞台,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地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艺与风采。传统的课堂只是教师的舞台,而生活化教学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堂的舞台,让学生参与教学,并从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自我。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也应当成为师生才艺展示的一个舞台,让师生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的特长、爱好。例如,在教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笔者和学生欢快地唱起了各自家乡的歌曲。这样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3.小品表演
教学的艺术性在于让讲台成为舞台,让课堂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事实上,生活中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再现出来的,而且学生也难以从这些简单的语言中获得生活上的体验。但是,如果用小品表演法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获得更生动、更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我们平时可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第二起跑线》等电视栏目的形式去组织课堂,让学生用“演”的方式模仿访谈节目,从而讨论时事,分析问题。还有,在“诚信是金”的教学中加入小品《打工奇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教学中加入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等,这些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生活化的有效形式。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富有生活情趣,学生也乐于接受。
4.辩论会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记忆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只靠耳听,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20%,只靠眼看只能记忆30%,听看结合也只能记忆50%;而如果能够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想的互相配合活动,就能大大提升学习效果。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其一味地讲解,不如让学生认真地看一遍,或者边听边看,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开一场辩论会。辩论会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脑等多种感官,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辩论会的辩题要经过精心挑选,既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如,“走进法律”“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追寻高雅生活”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设置“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正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反方)”“网络使人更亲近(正方);网络使人更疏远(反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正方);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反方)”等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应当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方法,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时政演讲、合作探究、实物演示等。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当是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永聪.生活化教学浅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
[4]吴志坚.学校文化之生活化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5]高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