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不单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赖以思考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智力活动,促进人们智力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提到言语能力的培养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语文老师,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唯有在语文课上才能完成。其实不然,语文课中的朗读、表述、讨论、交流虽然能够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但是语文课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候的生动形象,在写作时候的语句优美、富有想象力。数学课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语言更多地侧重于准确的表达,前后体现出很强的逻辑性。一堂高效的数学课,要求学生能够用简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相关的意思,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题目的内容完整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古人云:“幼学如漆”,良好的语言习惯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师就应该做有心人,着眼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扩充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每个人的思维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数学教师也要思路清晰、表达严谨。唯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榜样的力量,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清楚表达,以己之昭昭才能让学生昭昭。那么数学课堂上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呢?
一、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孩子表述算理
算理,顾名思义就是算数过程当中的道理,能够表现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低年级的计算一般是让学生对生活当中接触到的事物的个数进行运算,每个数学算式几乎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找到鲜活的实例。比如在学习7+5的进位加法的数学题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先借助学具塑料小棒形象地了解到得数,而后问他们:“总共摆放了多少个塑料小棒?”学生大声地回答道:“12支小棒。”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12支小棒呀?你是如何摆放这么多小棒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学生发言说一个一个地数,是12支小棒;有学生发言说7支小棒后面先摆放3支小棒凑成10支小棒,再在旁边摆放2支小棒就是12支;还有的说自己在7支小棒的后面再数5支小棒,就得到12支小棒的结论;还有的学生认为把5支小棒的后面先摆上5支小棒凑成10支,再数出2支小棒就可以了。学生们畅所欲言,对于算理的表达也很清晰,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利用凑十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动手摆放的过程中,对于计算过程的思维方法有了清楚的理解,借助言语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而形象直观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助于充实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多位数的加减法奠定了算理基础。
二、在看图列式中引导孩子表述题意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因此他们对于形象活泼、色彩明丽的图案比较感兴趣。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画,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珍惜并巧妙运用这样的图画素材,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看图列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单元安排了这样的看图列式:游泳池里面有5个人,池边上有3个人。让学生列出两题加法算式和两题减法算式。在教学的时候,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列式,而是引导学生先认真看图,让他们说说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纷纷表述:池水中有5人,池边有3人。我话题一转:“根据图画,你能完成加法算式吗?”于是两道加法题很快完成:5+3=8,3+5=8。我顺势引导:“两道题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很快就会说出:池子里5人,池边3人,总计8人;池边3个人,池里5个人,总计8人。逐步的引导过后,让学生们继续看图,然后练习将列式的过程连贯地表达出来。看图列式再看图领悟算式的意思,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述图例的意思,领悟其中的内涵,帮助他们理解算式当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使他们初步感知:求和的话可以用加法。加法对学生而言难度不算大,难点在于列出两道减法的算式。于是我这样启发学生:“游泳池里面原来有8个小孩玩耍,后来有3个小孩游累了坐到池边休息去了,池里还有几个小孩?”列式8-3=5,然后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练,感悟从总数当中去除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可以用减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交流感悟,加深印象;还可以让他们同桌、前后互相说,给予他们说话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不但想说、会说,而且用语准确、规范、简练。
三、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表述思路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采用生活场景、图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形象直观的视觉材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兴高采烈地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已有材料进行分析推理,说出解题思路,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架起解决问题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扣住一点而牵动全身。让学生大胆地表述思路,可以使他们获得同伴的肯定和赞许,提高发言的积极性,也能够让教师获得信息反馈,知道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以便查漏补缺。例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时候,有这样一幅情境图“丰收的果园”:苹果树和梨树共有( )棵,苹果一共有( )筐,梨子一共有( )筐。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先看图进行有序的分析,通过语言表达进行梳理,加以提炼——苹果树有5棵,提炼成“苹果树的棵数”;梨树有4棵,提炼成“梨树的棵数”,然后帮助学生弄明白数量关系:苹果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总的棵数。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严谨的数学语言对于他们而言在短期内还是无法顺利接受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反馈、纠正,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传帮带式的学习方法,让一批学生带动另一批学生,从而促进所有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实践表明,学生长期进行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够让思维更加清晰,也能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促进正确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