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4-08-21 12:42周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名著新课标

周娴

文学名著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长河中最耀眼的明珠。阅读文学名著可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名著阅读摆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中考语文也把“名著阅读”作为考查的一项内容。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名著阅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地位日益突出,其作用日益显著。以下是我对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阅读现状

1. 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相关规定与要求

新修订的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要阅读的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七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下册《西游记》,八年级上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册《水浒传》,九年级上册《格列佛游记》、下册《朝花夕拾》。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名著尽管数量不多,但涉猎的题材较为广泛,时间跨度大,古今中外多种风格的作品同时呈现。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情感,它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与开展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同时又提出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中“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由一篇篇文章合成的文选式读本,不仅语文教材如此,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集、报纸杂志也是一样。通俗地说,以往学生读书是以“篇”来论的,而现在我们要求学生读书要以“本”甚至“部”来论。因此,我们所说的名著阅读就不能停留于阅读语文教材中所节选的那一两个片段。名著阅读,就是要阅读整本的名著,整部的名著。

2.中学生不容乐观的阅读现状

尽管新课标对名著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当前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的。我结合自身名著阅读教学实践和对近几年来所教学生的调查,发现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对阅读的目的认识不正确。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单纯地提高卷面成绩而开展阅读活动,他们的阅读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因为考试要考名著,所以才读名著。二是缺乏阅读兴趣。由于时代的间隔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或自身文学积累薄弱,语言功底差,抑或是受到“快餐文化”的冲击而漠视文学经典,部分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有时即便是拿起了书,也是刚开了个头便不能坚持下去。三是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只挑自己喜爱的情节阅读,其他内容一概不管;有的学生喜欢随便翻翻,印象不深刻,很快什么都不记得了;甚至还有的学生认为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就能代替阅读原著。四是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文学作品,家长急功近利的期望值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导致部分学生的名著阅读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意义与价值

在要求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之前,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认识名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一个人哪怕衣着很朴素,只要肚子里有着渊博的学问,气质自然就会充满光彩。这告诉我们,阅读不仅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培养人的能力,更能提升人的气质,甚至净化人的灵魂。

1.名著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现代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在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曾说:“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语文素养的提高光靠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平时的阅读与积累。

所谓语文素养,我以为应该是指一个人在语文方面养成的基本学识、能力、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的综合素质。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体现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

第一,名著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人生的经验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一个人即使阅历再丰富,他的直接经验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是十几岁的初中生。而经典名著是经过历史沉淀、久经考验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记录着人类基因中最高的智慧,承载着著作者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阅读这些名著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

第二,名著阅读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材料感知和领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多种多样的句式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等语言材料。作文则是调动这些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个人语言积累越丰富,他的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越生动。

第三,名著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在语文课上教师往往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情感体验比较少,对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分析往往难以到位。改善这种情况,我认为渐进地大量地阅读文学名著就能做到。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先是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久而久之便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相见恨晚”的境界。名著阅读培养学生更敏锐的情感触角,让他们的情感世界更为宽广,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生。

2.名著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换句话说,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这种提升体现在多方面。

第一,丰富审美体验。文学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一种或多种独特的美的境界,这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也可以是语言美、构思美、手法美,甚至可以是音韵美、结构美、建筑美……人们常说,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只是缺少发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体味到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这些多种多样的美,那便会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增强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

第二,改变以往的审美标准。对于“美”的评判标准,初中生往往停留于“景物美”、“外貌美”和“心灵美”。然而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发现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思想都是复杂的,认识到有时候不完美也是一种美。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塑造的阿长这一个人物形象。阿长是鲁迅幼时的保姆,按照以往的审美标准,无论她的外貌还是性格都是谈不上美的。文中作者以调侃的笔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她的长相“黄胖而矮”,与“长”相反;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她睡相不雅,“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然而《阿长与〈山海经〉》却是鲁迅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最富感情的一篇。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阿长这位底层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和真诚的怀念。文中的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让读者觉得既可笑又可爱,既真实又可亲。从审美的高度来看,这个人物在作者的心中是美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品出这种“美”来,那便是审美能力、审美水平的一种提高。

第三,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正是由于文学名著的复杂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比如读《水浒传》应该如何理解武松、李逵等英雄好汉杀人放火的行径?其实,滥杀无辜正是这些人物的缺点和毛病,这是作者赋予他们的性格缺陷。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不完美,恰恰反映了真实的世界;同时人物的不完美,也反映了作者和作品的局限性。这一点在核心人物宋江身上尤为明显。宋江一方面仗义疏财,广交江湖好汉,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而另一方面,他又有很浓厚的忠君思想,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厅”,接受招安,归顺朝廷,最终断送了梁山的伟大事业。学生要认识到宋江身上的复杂性,正反映了作者施耐庵思想上难以解决的矛盾。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是不可能彻底否定封建皇权,否定“忠义”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

3.名著阅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对社会历史、生活都有着广泛的探求与反映,对人生都有着深刻的体悟与揭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接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作者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丑、恶的鞭挞,通过他所塑造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中有所触动、感悟、求善向上,变得高尚起来。

总而言之,文学名著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其本身有意义的、非功利的部分,才是名著所要表达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底蕴。在喧嚣纷扰充满功利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可以使文学名著本身的魅力在他们的精神和人格上产生一种超越,一种支撑,一种理性的沉淀。

高尔基说:“书是一种奇迹,那里边藏着作者的灵魂,打开书把这个灵魂解放出来,它就会神秘地同你交谈。”这实在是真知灼见。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吧!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名著欣赏对欣赏者的价值及其促进审美理想的形成[J].小说评论,2001(2).

[2]孟华.语文素养与语文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0).

[3]沈静.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J].语文教学通讯,2004(2).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名著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国外名刊名著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Back to the Classics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