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遍性双项名词句中受事成分前移问题

2014-08-20 02:27李彦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义

摘 要:周遍性双项名词句中的受事成分前移会产生相关语义问题,以优选论为理论指导,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较好的解释。双项名词句中的周遍成分更倾向于成为受事,又由于句首位置以受事为优选项,因此,双项名词句中的周遍成分具有位于句首充当受事的强烈倾向。

关键词:周遍 语义 双项名词句 前移

汉语的语序灵活多样,根据语序的不同可以形成多种句式,普遍认为汉语以SVO语序为基本语序。其中S代表主语,与施事对应,O代表宾语,与受事对应;V代表谓语动词。

陆俭明、沈阳(2003)根据“建立动词抽象结构的三原则”得到了汉语动词的三种基本结构:

SP1 [NP1 VI]

SP2 [NP1 V2 NP2]

SP3 [NP1 V3 NP2 NP3]

这些结构形式可以看作是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当原型结构中某个位置上的成分离开了原来位置跑到结构中的其他位置上去了,就是发生了移位。本文以此为基础,把SVO简单句即SP2和SP3作为基础句式,把宾语位置看作受事NP无标记的原始句法位置,讨论有基础句式的周遍性双项名词句中受事NP向前移位的问题。这里我们把表达周遍意义的句子统称为周遍句。陆俭明(1996)指出三类周遍成分可做主语:含有数量词“一”的数量短语、含有表任指意义的疑问代词的名词性成分、含有量词重叠形式的名词性成分。此外,含有诸如“任何”“一切”“所有”等限定词的名词性成分都表达周遍意义。原型范畴的施事和受事作为二价谓语动词的直接论元受到谓语动词格框架的制约,不受格框架制约的工具、材料、方式、处所、范围等非直接论元虽然也能处于宾语位置,但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施事、受事与动词共现时的移位中,受事NP整体前移的位置有两种:一种是移至句首,形成OSV句式,对应于“NP受+NP施+VP”的语义配位模式,称为句式Ⅰ;另一种是移至句首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形成SOV句式,对应于“NP施+NP受+VP”的语义配位模式,称为句式Ⅱ。

一、对应于“NP受+NP施+VP”的周遍性双项名词句

周遍性双项名词句可以区分为有基础句和无基础句两类,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一)有基础句的周遍性双项名词句

基础句是表达周遍意义的周遍句时,受事NP的移位情况分为两种:

1.[-有生]NP作受事时,无论该成分是否表达周遍意义,句式Ⅰ与基础句相比,语义都没有改变,如:

(1)我看过所有电影。→所有电影我都看过。

(2)他试过每件衣服。→每件衣服他都试过。

(3)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每个人都知道。

(4)人人都有缺点。→缺点人人都有。

在著名的“人类 〉动物 〉无生命物”这一生命度等级中,生命度等级越高的成分施事性也越强,更倾向于作施事,我们称之为“有生性原则”。依据有生性原则,谓语动词能够依据名词性成分有生性的不同,自动选择[+有生]NP作施事,[-有生]NP作受事。因此,句式Ⅰ与基础句相比,语义关系没有改变。

2.当[+有生]NP作受事时,依据成分是否表达周遍意义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有生]周遍性NP作受事,如:

(5)他认识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他都认识。

(6)他认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他都认识。

句式Ⅰ中有两个[+有生]NP位于动词之前,按照谓语动词对施事[+有生]语义特征的选择限制,无法判断哪个[+有生]NP是施事。但谓语动词具有选择距离其最近的[+有生]NP作施事的倾向,我们称之为“近距离制约原则”。按照近距离制约原则,与谓语动词距离最近的[+有生]NP是施事的优选项,移位成分与谓语动词距离远,只能作受事。例(5)(6)与基础句相比,语义关系没有改变,移位成立。

第二种情况:[+有生]周遍NP作施事,句式Ⅰ为歧义句,有两种语义关系:一是语义与基础句相同,[+有生]周遍NP仍然作施事;二是句式Ⅰ语义与基础句相比发生了改变,[+有生]周遍NP作受事,如:

(7)所有的人都认识他。→他k所有的人i都认识k。

→*他i所有的人k都认识k。[1]

(8)每(一)个人都认识他。→他k每(一)个人i都认识k。

→*他i每(一)个人k都认识k。

汉语语序的有定性序列是:有定无定,因此SVO基础句中的施事成分倾向于具有[+有定]语义特征。同时,有定性作为一种范畴,其内部成员(名词性成分)也具有强弱不同的有定性:

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量+名〉修饰语+名> 普通光杆名词、数+量+名〉一(+量)+名、量+名[2]

SVO基础句中的施事成分更倾向于由强有定性成分来充任,可以称之为“有定性原则”。 例(7)(8)[+有生]周遍性NP作施事之所以会产生两种语义关系,是由于按照近距离制约原则,与谓语动词距离最近的[+有生]周遍NP是施事的优选项,由宾位移来的句首[+有生]NP只能做受事,与基础句相比,语义没有改变;但是根据有定性原则,定指性强的成分倾向于做施事,周遍成分表达泛指意义,泛指成分的有定性明显低于人称代词,因此有定性强的句首[+有生]NP做施事,而有定性弱的[+有生]周遍NP做受事,与基础句相比,语义改变,产生了第二种语义关系。

[+有生]周遍NP作受事之所以没有产生两种语义关系,是因为按照有定性原则定指性强的[+有生]NP也是与谓语动词距离最近的成分,也就是说近距离制约原则与有定性原则对施事的选择是一致的,因此没有产生歧义。

(二)无基础句的周遍性双项名词句

有些双项名词句表达的也是周遍意义,但没有对应的SVO基础句。如疑问代词或疑问代词做定语的名词组充当表达周遍意义的受事时,必须居于谓语动词前,不能位于受事NP的无标记句法位置宾语位置上,否则表达的就是疑问义,如:endprint

(9)什么他也不知道。

(10)什么话他都敢说。

(11)谁我都认识。

虽然形式上,疑问代词或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组不能直接作谓语动词的宾语,但是谓语动词之后仍然存在空位宾语,空位上也不能出现其他成分,逻辑语义上存在一个基本对应的SVO句,用语义值相等的词语来替代就可以看出来:“他不知道任何事。”“他敢说任何话。”“我认识所有的人。”

可以把这种句子看作不是由底层直接生成的,而是受到句法和语义因素的制约经历了某种自足化过程转换而来的。虽然句法形式上不存在对应的基础句,但这种类型的句子同样存在OSV句式和SOV句式各自系统性的差别,所以本文仍对其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两类双项名词句自身,这种由底层到表层的转换过程并不在研究范围之内,不再赘述。

例(9)(10)中句首受事是[-有生]周遍成分,按照有生性原则,语义与基础句相比都没有变化。例(11)中句首受事是[+有生]周遍成分,按照有定性原则和近距离制约原则,定指性强的[+有生]成分也就是与谓语动词距离最近的成分,近距离制约原则和有定性原则对施事的选择是一样的,因此,句子的语义关系单一。

二、对应于“NP施+NP受+VP”的周遍性双项名词句

周遍性双项名词句可以区分为有基础句和无基础句两类,我们分别进行考察。

(一)有基础句的周遍性双项名词句

基础句是表达周遍意义的周遍句时,受事NP的移位情况分为两种:

1.如果[-有生]NP作受事,移位一般不会受到影响,如:

(12)我看过所有电影。→我所有电影都看过。

(13)他穿过每件衣服。→他每件衣服都穿过。

(14)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每个人这件事都知道。

依据有生性原则,谓语动词能够自动选择[+有生]NP作施事,[-有生]NP只能作受事。句式Ⅱ与基础句相比语义关系没有改变,移位可以进行。

2.如果[+有生]NP作受事,双项名词句的语义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有生]周遍NP作受事,句式Ⅱ歧义。这种情况有两种语义关系:一是与基础句相同,[+有生]周遍NP仍然作受事;二是新产生的语义,[+有生]周遍NP成了施事,如:

(15)他认识所有的人。→他i所有的人k都认识k。

→*他k所有的人i都认识k。

(16)他认识每个人。→他i每个人k都认识k。

→*他k每个人i都认识k。

我们把基础句和句式Ⅱ的语义关系表示如下(A表示施,P表示受事):

他认识所有的人。 他所有的人都认识。

A P A P

P A(新产生的语义)

第二种情况:[+有生]周遍性NP作施事,句式Ⅱ语义发生改变,基础句中的施事变成了受事,受事变成了施事,如:

(17)所有的人都认识他。→*所有的人k他i都认识k。

(18)每个人都认识他。→*每个人k他i都认识k。

我们把基础句和句式Ⅱ的语义关系表示如下:

所有的人都认识他。 所有的人他都认识。

A P P A (语义改变)

第一种情况下,无法利用有生性原则对施受关系做出判定。但根据有定性原则,在有定性序列中定指性强的成分倾向于成为施事,因此定指性强的句首人称代词“他”作施事,而定指性弱的周遍NP只能作受事,与基础句相比,语义未变。同时按照近距离制约原则,与谓语动词距离最近的[+有生]周遍NP是施事的优先项,句首原施事成分“他”只能作受事,与基础句相比,语义改变,产生了第二种语义关系。

第二种情况下,按照有定性原则,定指性强的[+有生]NP“他”也是与谓语动词距离最近的成分,也就是说近距离制约原则与有定性原则对施事的选择是一致的,因此没有产生歧义。但与基础句相比,语义关系发生改变,移位不能进行。

(二)无基础句的周遍性双项名词句

有些双项名词句表达的也是周遍意义,但没有对应的SVO基础句。如由疑问代词或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组充当表达周遍意义的受事时,必须居于谓语动词前,不能位于受事NP无标记的句法位置宾语位置上,如:

(19)他什么都不知道。

(20)我谁都认识。

当周遍成分是[-有生]NP时,按照有生性原则,谓语动词对施受情况能够判定,句式Ⅱ语义不存在问题,如例(19)。但当谓语动词前出现两个[+有生]NP时,句式Ⅱ就会产生歧义,如例(20)。在形式上,该句没有对应的基础句:“*我(都)认识谁。”但谓语动词之后存在空位宾语,逻辑语义上仍有一个基本对应的SVO句:“我认识所有人。”例(20)这种双项名词句表达两种语义关系:

(21)A我i谁k都认识k。 B我k谁i都认识k。

根据有定性原则,定指性强的成分倾向于作施事,周遍成分表达泛指意义,泛指成分的有定性明显低于人称代词,因此有定性强的“我”作施事,而有定性弱的[+有生]周遍NP作受事,与基础句相比,语义未变;按照近距离制约原则,与谓语动词距离最近的[+有生]周遍NP“谁”是施事的优选项,原施事成分“我”只能作受事,与基础句相比,产生了新的语义关系。

三、余论

我们将双项名词句中周遍成分的出现情况总结如下:

基础句中,[-有生]周遍NP作受事,句式Ⅰ、句式Ⅱ都成立。

基础句中,[+有生]周遍NP作受事,句式Ⅰ成立,句式Ⅱ语义改变。

基础句中,[+有生]周遍NP作施事,句式Ⅰ歧义,句式Ⅱ语义改变。

可以看到,基础句中周遍成分如果作施事,移位形成的双项名词句语义上都存在问题,而基础句中周遍成分作受事,移位形成的双项名词句语义上可接受程度较高。因此可以推测:双项名词句中的周遍成分更倾向于成为受事。又由于NP1位置以受事为优选项,因此,双项名词句中的周遍成分具有位于句首充当受事的强烈倾向。

某些特定受事性成分在周遍句中前移就会产生语义问题,因此,本文对两种周遍句内部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周遍性成分更倾向于作受事,在宾位受事成分前过程中,句首位置可以看作是受事前移的最优先选择。

注释:

[1]本文中的“*”代表语义改变或歧义。

[2]主要参考了徐通锵(1997)对各类名词性成分定指性的区分。

参考文献:

[1]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

[2]高顺全.施事后周遍性受事的句法性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4).

[3]陆俭明.周遍性主语及其他[J].中国语文,1986,(3).

[4]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潘海华,梁昊.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J].中国语文,2002,(1).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8]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4).

[9]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李彦凤 广东湛江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524088)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义
基于街景图像视觉影像语义分割的街区绿视率研究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
国内语义偏离的研究现状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英汉“走” 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