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走”类动词是日常言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但“走”有各种走法,英语中除walk外还有“amble, limp, march, plod, trudge, prowl, saunter, shuffle, stride, strut, swagger, waddle”等,汉语中有 溜哒,行进,漫步,蹒跚, 徘徊,踱步,踉跄,潜行等等。英汉两种语言在 “走”的方式上既有语义共性,又有语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本文借用词话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 对这些现象试作对比分析。
二、词化模式和语义成分分析
(一)词化模式
Richard, J, et al. 1985.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认为词化就是指属于横组合关系的词语自由配列成为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或者将不同的语义成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在句法上具有单独词位的功能。本文侧重后者。
Talmy (1985)关于词话现象的论述。他以词话为出发点,探讨了词的语义结构, 聚焦于各个不同语言中在词的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感念差异,并着重论述了词化模式,提出词化模式是与一种语言的动词(不论在形态上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相关的意义类型的普遍化。他还指出,语言中的动词常常有几个义项共享一个意义核心,但所不同与动词所包含的其他意义成分可能会影响一个动词的论元联结(linking of arguments)(Levin & Hovav 1997: 488-489)。Levin和Hovav (1997: 489) 在阐述词化模式时指出,在映射(mapping)关系方面,语言之间的差异应归公与动词模式的不同。关于跨语言的动词语义成分词化的对比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重点探讨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及词化偏爱。
在具体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不同词化模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语义成分分析法的哲学渊源及其在语言学中的发展和操作方法。
(二)语义成分分析法
语义成分分析法的直接思想根源源自Trubetzkoy对音位的分析法(Palmer 1983: 108; Hatch & Brown 1995: 14), 而且当初语义成分分析发的直接对象是词汇中的亲属词 (kinship terms) 几乎每一个词项都可以借用有限的语义成分加以分析。譬如, “bull” 一词可以被分解为三个语义成分。一是, “bovine”,借此区别与 “stallion”和 “ram”等动物;二是 “fully adult”,借此区别于 “calf”和 “bullock”等;三是 “male”,借此区别于 “cow”等。这种分析发可表示为:
bull: [+ bovine, + fully adult, + male]
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75: 97) 对语义成分分析法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指出语义成分分析“意味着人们也已辨认出的意义对比和组合关系是必要的,而且足以解释相关的语料”。
下面借用语义成分分析发对英汉“走”类动词之间的语义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
三、英汉常用“走”类动词
(一)英语常用“走”类动词及其语义成分
表示“看”类 的动词,英语中常见的有 “amble, limp, march plod, trudge, prowl, saunter, shuffle, stride, strut, swagger” 等。armble, limp, march plod, trudge, prowl, saunter, shuffle, stride, strut, swaggle. 这些动词均具有主体“走”时的速度和方式等语义,而 “ walk” 是这些动词的共享语义核心。我们以Hanks (1998)主编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以下简称为NODE) 和Proctor (2001) 主编的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下简称CIDE), 对这些动词的语义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其语义成分分析表:
Verbsemantic corespeedmanner stepreason
amble +walk+slow+relaxed-heavy+relaxation
limp +walk+slow+difficultly+damaged+pain+stiff
plod+walk+slow+doggedly+heavy+tire
march+walk-slow+militarily+regular+war+measured
trudge+walk +slow-relaxed +heavy +exhaustion+harsh condition
prowl+walk+slow+stealthily +like a +stealing+restlesslyhunter
saunter+walk+slow +relaxed-hurry/effort+relaxation
shuffle +walk+slow-relaxed+lifting feet+lazyfully from thegroundstride +walk -slow-relaxed +long decisive+confidence
swagger +walk -slow+arrogant +big+confidence+aggressive +pride
waddle+walk+slow+swaying+ short +maturally
若要对这些动词的语义成分用精确并且统一的“+”或“-”这种二分分析发进行分析,这并非易事。我们仅罗列每一个动词的主要语义成分,借以揭示彼此之间的语义差别。再说,有些动词的语义成分在表示“方式”上并不只是一种,如 “waddle”这一动词,在“走” 的方式上除 “swaying” 外,还有 “clumsy walking” 这一方式,而在表中只是一种方式。
根据以上所罗列的英语各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我们发现, “amble” 相当于汉语中的 “漫步” 或 “漫游”; “limp” 相当于“跛行”; “march” 相当于“行进”, “行军”, “齐步走”; “plod” 相当于“重步行走”, “艰难行走”; “trudge” 相当于“跋涉”, “艰难行走”; “prowl” 相当于“鬼鬼祟祟”, “走来走去”; “saunter” 相当于“闲逛”, “漫步”, “逍遥”; “shuffle” 相当于 “拖着脚走”, “stride” 相当于“阔步而行”, “大步前进”; “swagger” 相当于“高视阔步”, “趾高气扬地走”, “(矮胖的动物) 摇摇摆摆地走”, “蹒跚”。
诚然,英语中这些动词的汉语对应表达,有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有些不属于词这一层面,而属于英语次的汉语对释,如“艰难行走”, “鬼鬼祟素地走来走去”, “阔步而行”。在此仅出于对英语这些动词语义的考虑,表现其较为准确的语义成分。由此可以看出,英汉“走”类动词很少存在一一对应的词语。
再者,从以上英语的“走”类动词,我们可以看出, 以上罗列的英语的“走”类动词, 是单词素词,表现出“走”类动词词化模式的偏爱以及高度的词化度;二是从词性上较难判断出其各种语义成分,具有词内语义结构的高晦暗性。在现代英语中,这些动词的全部语义均属于单词素词,表现出高度的语义成分合并。
(二)汉语常用的“走”类动词及其语义成分
表示“走”类的动词, 古汉语中常见的有“见,观,视,瞧,睹,瞄”等。这些动词均为单音节动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以不常用。况且双音节词是现代汉语的主要特征,所以我们将以主要描述现代汉语中表示“走”的双音节或多音节动词,从共时角度比较英汉“走”类动词的同与异。
现代汉语中表示“走”的双音节动词有“溜达, 跛行, 行进, 蹒跚, 慢步, 徘徊, 跋涉, 踱步, 漫游”等。尽管这些动词均共享有“走”这一语义核心,但具有细微的语义差别、含有不同的“速度,方式,步伐,原因”等语义成分,现罗列如下:
动词核心语义速度方式步伐 原因
阔步+走 -慢 -放松-小+自信
昂首阔步+走 -慢 +抬头-小+骄傲
纵步+走 -慢 +向前-小
疾步+走 -慢 -放松 -小 +着急
踱来踱去+走 +慢 +反复-小 +不安
姗姗来迟+走 +慢 +放松+小 +迟到
溜达+走 +慢 +放松+小 +休闲
漫步+走 +慢 +悠闲+小 +休闲
信步+走 +慢 +随意+小 +散步
徜徉+走 +慢 +随意+小 +闲暇
蹒跚+走 +慢 +摇摆+小 +腿脚不灵便
踉跄+走 +慢 +不稳+小 +腿脚不灵便
徘徊+走 +慢 +来回+小 +留恋
根据以上每一个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可见“阔步”相当于“advance with giant strides; “昂首阔步” 相当于“stride proudly ahead”; “纵步” 相当于“stride forward, jump bound”; “疾步” equals “walk quickly, at a fast pace” ; “踱来踱去” 相当于 “pace to and fro, pace up and down” ; “姗姗来迟” 相当于“be slow incoming, slowly and leisurely” ; “溜达” 相当于 “stroll, saunter” ; “漫步” 相当于“saunter, ramble” ; “信步” 相当于 “ take a leisurely walk” ; “闲逛”相当于 “ saunter, stroll” ; “徜徉” 相当于“stroll, saunter, amble” ; “蹒跚” 相当于“dodder, stagger, shuffle”; “踉跄” 相当于“stagger, walk unsteadily” ; “徘徊” 相当于“loiter, walk up and down, pace back and forth”。
同样,若要对现代汉语中这些动词的语义成分用精确并且统一的“+”或“-”这种二分分析发进行分析,也并非易事。我们仅根据每一个动词的主要语义成分进行罗列,借以揭示彼此之间的语义差别。再说,有些动词的语义成分在表示“原因”上并不只是一种,如“踱来踱去”可能因为“不安”也可能因为“悠闲”。
从以上汉英相对应的各种表达可以看出,“走”类动词鲜有一一对应的词汇,大多数属于短语或解释性词语。汉语中的“走”类动词教多,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化后,词的语义更透明,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往往表现为一词多义性,如“走” 这一单音节词至少有四种词义:1) 人与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2) 跑; 3)(车、船等)运行,移动,挪动;4)离开。“走”一旦双音节或多音节化后,尽管从形式上看似乎更复杂,但语义所指却更明确,更清晰,更细化,能起到避免歧义,增强区别性的作用,如“阔步”相当于 “stride with ones chin up, stride proudly ahead; “纵步”相当于“stride upward, jump ,bound”; “疾步” 相当于“walk quickly, at fast pace”。另外,几乎所有的双音节词基本上表现出偏正式复合结构,“形容词+动词”,“信步”意思是随意走动,“漫步”是没有目的悠闲地走,等等。再者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四音节的“走”类动词,如 “昂首阔步”,等。其次 “姗姗来迟” 在英语中表示为“be slow in coming, slowly and leisurely” 但在汉语中暗含有“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三) 英汉走类动词的不同语义成分及不同的词化模式
从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英汉这类动词均具有核心语义“走”这一自主动词,基本上具有“速度,方式,步伐,原因”等语义,而且在表达“速度,方式,步伐,原因”诸方面具有共性。然而,英汉“走”类中的许多动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合并,由此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容量,如英语 “plod” 的语义成分组合是 [+walk, +slow, +doggedly+heavy, +tire], 而汉语就找不到与其相对应的汉语释义,如果根据“CIDE”提供的汉语释义,这个词相当于汉语中的“沉重地行走”,那么首先这不是一个词,而是一种解释;其次“沉重地”也不一定相当于doggedly,heavy, tire。
英汉“走”类动词也表现出不同的词化模式。现代英语仍然存在大量的单音节动词,具有词内结构上的语义上的晦暗性。现代汉语以衍化出大量的双音节或多音节复合结构的“走”类动词词化模式,使其词内结构上的语义结构更具有透明性,切大多是以偏正复合结构为主,表现出不同的词化便爱。
值的一提的是,英汉“走”类动词的词化模式还分别表现出另一方面的便爱。英语在表示“走”的方式时常借用介词或,副词来表达,而且往往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词短语,可是汉语常常采用实词的复合,构成一个复合动词。如在表示“慢悠悠地走”, 汉语用“信步”,但英语用“walk leisurely”. 再者, “信”意为“自信地” 但是“信步”并不意味着自信的走. 由此可见,在表示“走”的方式时,汉语的“走”类动词的词化程度远远高于英语。
四、结语
本文对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及词化偏爱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两中语言中的“走”类动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存在与不同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这种方式的对比,可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在表达“走”类动词时的确切性,英汉互译时选词的贴切性以及词典编纂是定位对应词的精确性,同时也能使英汉学习者对不同语言中语言表达的不同词化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anks, P. 1998.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Z].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Hatch, E. & C. Brown. 1995. Vocabulary, Semantic and Language Educati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Hopper, P. J. & E. C. 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Leech, G. 1975. Semantics [M]. London: Penguin Books.
[5]Levin, B. & M. K. Hovac. 1997. Lexical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A]. Ins. Lappin(ed.). The Handbook of the Contemporary Semantic.
[6]eory [C].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7]Packarrd, J. L. 2000.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Palmer, F. R. 1983. Seman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Poctor, P. 2001.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0]Richard, J, et al. 1985.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Z]. England: Longman Group Ltd.
[11]Talmy, L. 1985.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A]. In T. Shopen (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Lexicon. [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李银玲 (1980-)女,陕西省渭南人,助教, 研究生,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