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胜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行了多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悬念情境,提供创新机会;引导自主探究,激发创新思维;体验成功快乐,激发创新欲望;利用科学家事例,提高创新意识,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成功快乐;科学家事例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在知识与学生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儿童一旦失去兴趣,教学就会发出红色信号,要提高学习的兴趣,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实质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是多方面的,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提供创新机会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此时,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如教学能被2、5和3整除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教师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很高兴,“不论同学们说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否被2、5或3整除。不信?试试看!”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后,大家惊奇了,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老师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一段巧妙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动机的内驱力使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急于探索知识的心情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引起悬念,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自主探究,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不能为学生的兴趣而兴趣,使学生兴趣的尾巴停留在感情愉悦上,而应该像赫尔巴特指出的那样,把学生的思想和努力引向正确的方向,使他们准确地掌握概念、规律、公式、事物的结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高层次的理智兴趣,以形成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情感和爱好。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组织学生在算、折、拼的操作中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一规律之后,又把他们引进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情境,让学生继续在内角和这一规律上探索、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90°,笔者再问:“钝角三角形中锐角和的情况呢?”学生稍加思索,又发现“钝角三角形锐角和一定小于90°”,有的学生还能进一步推理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锐角和一定大于90°。经常组织判断、推理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会感到数学思维的逻辑力量,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组织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学习活动,更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将一块面积为4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形,并配上一个底半径为3分米的圆底。做成这个圆柱形水桶的容量是多少升?
思路一: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和底面周长,再求水桶高,最后求水桶的容积。
3.14×3×[40÷(3.14×3×2)]立方米
思路二:先回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联系本题可知:长方形的底面积等于圆柱形侧面积的一半,长方形的高度等于圆柱体的底半径。
让学生发散思维,转化思路,真切地体察到解决数学问题是那么巧妙有趣,从而被数学的潜在力量感染和吸引,内心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喜爱,从而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体验成功快乐,激发创新欲望
对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示强烈的学习兴趣,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问、好动、好学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发成功意识,让学生把发表见解看作是学习的成就,把解决矛盾、探索知识视为科学尝试,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状态中。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在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提供“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转化工具的学习目标后,再出示这样一个具体的尝试题:
原题: (1)4.5÷1.5
转化为 =
原题: (2)45÷1.5
转化为 =
原题: (3)0.45÷1.5
转化为 =
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我们认真看书、思考,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会的。”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老师的亲切鼓励下,能从教师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并必然潜心投入其中。期间,教师再有目的地对部分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尽力使所有的学生都尝试成功,努力消除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投入”,同时促其成功,并从中获得自我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以此形成情感——行为——意志的良性循环,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个问题时,笔者十分注意情绪鼓励:“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仔细观察,其中的规律一定能发现!”“回答得真有水平!”“我非常赞赏!”“回答得太好了,真聪明!”他们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利用科学家事例,提高创新意识
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社会意义,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用古今历史上数学家的成就去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如介绍祖冲之,早在1400年前算出圆周率;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上获得巨大进步等等。对于其中的有趣题,则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数学兴趣小组提供趣味题给学生,让他们了解一下我国悠久的数学史,从而受鼓舞,对数学形成稳定深刻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把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