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凤
在实际教学中我承担的是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这个班级我是从一年级带过来的,从刚入学的小学生到会分析,会计算,会解决问题,有思想,有见解的独立个体,使我有了许多的欣慰。从一年级手把手教,到二三年级的启发教学,孩子们的数学小思维不断地在拓宽。三年级以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他们的胃口了,间歇的小组合作学习激起了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也激起了我对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愿望。前几年“洋思中学”教学模式之风刮来,让我耳目一新,更加坚定了我要试一试的强烈愿望。近三年的实践探究是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和尝试中走过来的,可以说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进步更大,快乐更多,我和孩子们一起收获着。
一、小组的组建
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特点,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搭配学习小组。五人一组,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清楚、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内成员的确定,由孩子们来商定。我先给组长开了一个会,说清了组内成员匹配的原则,按照每组必有一名后进生,其他三名成员性格、能力要互补,即爱讲话的和不爱讲话的,能力较好的和能力稍差的搭配组合,切不可让好伙伴组成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小组就建成了。这时我要求他们在教室内指定的墙壁位置设计出小组的组名、组训、组标。不到两节课的时间,孩子们设计出了饱含希望的组名,充满信心和力量的组训,造型稚嫩又别致的组标,我的心里真的是无比的甜蜜。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天真、爱幻想。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圈菜地”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创设了周末妈妈领圆圆去买菜的生活情境。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使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可以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同学们准备一些数据,利用下午体育课休息的时候调查一下咱班同学都喜欢哪一项体育运动。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内容的实际,要突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规律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或动手实践的方式把问题解决。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笑脸进行相应的奖励。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希望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5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五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一个结合板书讲解,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面对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孩子们积极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把我折服了,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5.教师的参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从不"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是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我的参与和指导,避免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我的课堂中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要再摸索、再改进、再完善。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 刘新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