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旺
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多人认为它是介于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之间的一个概念。如何进行“策略”教学呢?定位低,教学难免落入传统应用题模式化窠臼;定位高,则会因为缺乏具体的支撑而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为此,我尝试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让学生经历探究解题方法的过程,体验策略的价值,感悟一些基本的数 学思想,进而使具体的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发展数学思考。下面以“倒推”策略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就教于同行。
一、在猜数游戏中初识“倒推”
师:(出示一张卡片)老师在这张卡片上写了一个数,谁愿意猜猜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摇头,表示没法猜。
师:是啊,一点信息都没露,真是没法猜。那好,老师就给你们透一点风,看你们能不能猜到。(一些学生表示肯定能)这个数经过几次变化后正好是20。现在能猜到吗?
生1:老师,你要是讲出它是怎么变的,我肯定能猜到。
师:告诉你是怎么变的,真能猜到吗?
出示: ×2-4÷3
□→□→□→20
师:谁能说说这个数经过了哪几次变化?
生2:三次变化。第一次乘2,第二次减去4,第三次再除以3。
师:很好。因为这个数发生了三次变化,所以用三个“→”表示。请问,每次变化的结果相同吗?你知道哪次变化的结果?
生3:每次变化结果不同。
生4:知道第三次变化的结果是20。
师: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原来卡片上的数是多少?生5:20×3=60 60+4=64 64÷2=32
师:结果对吗?
生6:对。32×2=64 64-4=60 60÷3=20。
师:能具体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吗?
生5:先算出除以3之前是多少,再算减去4之前是多少,最后算出乘2以前是多少。
生6:先算第二次变化的结果,再算第一次变化的结果,这样就能算出原来的数了。
师:好。像这样从现在的结果推算到最初卡片上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设计意图:利用以往认识过的题型引入倒退策略,直奔主题,自然简洁。“这个数经过几次变化之后是20,现在能猜到吗?”自然激起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变的”欲望,为引导学生重视发现变化过程作了必要铺垫。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使揭示课题的环节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对“倒过来推想”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策略
1.出示例题(教科书第89页例2)
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1)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问题是什么?
生1: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看到“原来”,你会想到什么?
生2:现在。
师:原来和现在不一样吗?为什么?请大家将变化的过程理一下,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
(2)呈现整理结果。
生1:原来的张数→收集了24张→送人28张→还剩52张
生2: +24张-28张
□→□→52张
师:同学们,能看懂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吗?
生3:原来有一些邮票,收集了24张,就是增加了24张,送给别人28张,就是减少了28张。
师:你们认为哪种整理方式简洁呢?
生3:(指着生2)××的最简洁。
师追问:第一个□表示什么?第二个方框表示什么?
生4:第一个方框代表原有的张数,第二个方框表示收集了24张后有多少张,最后52表示送给别人28张后,还剩52张。
师:原来有多少张邮票,能找到吗?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5:我先把剩下的和送人的加起来,再减去收集的,就等于原来的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52+30=82(张)
82-24=58(张)
师:有道理,但是结果正确吗?
很快有学生举手:把58张加上24得82,再减去30,正好得52张。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看到学生困惑,教师提示:想想是现在的邮票多,还是原来的多呢?为什么呢?
生1:30-24=6(张) 52+6=58(张)
师:得数与前面一样,是巧合吧?这样推算有道理吗?
生1:送人的比收集的多6张,所以现在的邮票比原来少了6张。
师: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教师再指名叙述。
(3)组织总结
解决这样的问题,先要弄清变化过程,再倒过来推想,然后顺着验证。
2.反馈练习
(1)出示习题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2)学生练习后交流
生1:我先算出一半是25-1=24,再乘2得到48,就是原来的张数。
生2:不對,应该是25+1=26 26×2=52
师:还有不同的吗?这么说有两种不同的答案了?
生3:我验算了。原来有52张画片,不是48张。
师:为什么是这样呢?
生3:送给别人一半还多一张,剩下的就是比一半少一张,所以一半是(25+1)张,而不是(25-1)张。
师:对。送出去的多,剩下的就少。谁能总结一下是用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的?
生4:倒推。根据剩下的先算到原来的一半,再算出原有的张数。
(3)变式练习:把上题中的“还多一张”改为“还少一张”
设计意图:教材中两个例题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能根据经验找到答案。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体验与归纳策略上。但是例1中变化的是两个量,例2中是一个量发生变化,即单线条变化,所以,我把例2的教学放在前面,这样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体会“倒推”策略运用的情境。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连串问题,目的在于突出弄清变化的过程是实施“倒推”的必经之路,其中不仅凸显了因果思想,也渗透了假设思想。如,“要是不送给别人28张,他会有多少张呢?”这种假设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经常将“方法”和“策略”看作同义词,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但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呢?教学例题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共同之处是“根据变化的过程从现在推算到原来”,两种方法的解题策略都是倒推,只不过是解题的具体思路不一样。
反馈练习中,我再次突出理清变化过程这个重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当然这道题比例题增加了难度,难在对“比一半还多一张”的理解上。关于这一点,教师没有过早介入提示,所谓“不愤不悱”。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则较好地给予释疑,相信学生能认真地理解与体会。通过变式练习,应该能深化理解。同时,教师接着学生的回答,补上一句:“送出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启发学生从“变”的角度去思考,将数学思考与生活中的常理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理”与生活中的“理”是相通的。
教学反思:努力发掘教学素材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有效引导指明方向。每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总有其适用的条件,作为倒推策略,适用情境为量的变化。因而以“变与不变”的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发现量的变化过程,是教师设计一系列提问的指针。在前一例题中,教师侧重于学生发现变的过程,为顺利实现倒推打下基础;后一例题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发现变量,也让学生发现不变量,渗透着变与不变的相对性与统一性,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策略教学重在体验感悟,培养应用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设计变式练习,组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想法,互相启发,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单位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马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