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不同国家的人们交流和沟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合理处理文化因素能使交际变得顺利高效、获得预期的效果。电影《世界是平的》以主人公美国人陶德·安德森在印度经历的种种文化差异和冲突为主题;以诙谐幽默的事例反映了两国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文化间的摩擦和碰撞,主人公从排斥抗拒到接受适应,经历了“如鱼离水”到“如鱼得水”的转变。这部喜剧带给我们欢乐,还给了我们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世界是平的》;文化冲突;跨文化
2006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连续两年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他在书中还深入浅出介绍了一个词——外包,即在当下世界一体化的形势下发达国家将技术含量低、人工成本高的活儿,都转移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发展中或者落后国家去。同年,导演约翰·杰夫考特根据亲身在尼泊尔和印度旅行的所见所闻,将 “外包”与爱情、文化等热议的话题结合,拍摄了电影《外包情缘》又称《世界是平的》,该电影成为同名小说的最佳影像代表。片中主人公陶德·安德森是个典型的美国白领,他原就职于堪萨斯一家出售创意产品的电话呼叫中心,工作程序化又轻松,直到有一天上司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整个部门即将被撤销,取代他们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人工低廉的印度外包公司,他也被委派去印度培训当地员工,别无选择的陶德才感到无奈和压力。由于美国和印度两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初到印度的陶德经历了种种不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使得他筋疲力尽、倍感焦虑和孤独。他就像英语成语中的fish-out-of-water—如鱼离水,生活工作处处遇挫折,让他觉得自己被“卡”在了印度。 影片中用了许多生动幽默的场景来体现两国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例如在饮食起居、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让人们被逗乐的同时看到了不同文化间的摩擦和碰撞。
一、隐私观念
出于好心,印度主管普洛将陶德安排在家庭条件殷实的一户家庭住宿,本以为这样能更好照顾陶德的饮食起居,让在异国他乡的他拥有家庭的温暖。没想到热心的女主人初次见面就以一连串的问题将舟车劳顿的陶德轰炸了一番,而且各个问题都涉及个人隐私。“What does your father do?What is your salary?Are you married?Why you broke up (with your girlfriend)?”印度人热情坦诚,隐私观念较弱,不介意谈论个人生活,初次见面的普洛还将女朋友的相片拿出来展现,美滋滋地告诉陶德他们即将结婚了。而对于独立、个人主义至上的美国人来说这些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和行为,他们的个人隐私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
二、饮食禁忌
在陶德看来,印度是贫穷和落后的。他极不情愿来到印度,他对印度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排斥,他不知道印度人只能用右手吃东西,他用左手吃零食的举动惹得男主人十分不满,因为左手是肮脏和污秽的、发挥厕纸的用途,因此印度的厕所里是找不到厕纸的。他也不知道在印度牛是神圣的,可以随意在马路上穿行。印度同事对于产品目录中能在牛身上“烙印”的产品很痛心,他却感到莫名其妙、不以为然。印度人尊敬牛不吃牛肉,即使他花了大价钱雇车去孟买市中心的麦当劳也吃不到牛肉汉堡。同样,女主人家的女佣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每次给陶德送咖啡都周到地往里加很多勺糖。
三、婚姻家庭观念
在美国人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可想象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两个人能走进婚姻的殿堂必须经过相识相知相恋的阶段。片中男主角和公司的印度女同事展开了一段恋情,但是是不能公开的地下情。阿夏的父母在她四岁的时候就为她操办订下了一门婚事,可是她并不爱对方。阿夏告诉陶德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印度司空见惯,她的父母结婚前连彼此的面都没见过,爱情可以婚后再培养。另一方面,家族家庭传统观念在印度深入人心,一大家子几代人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孩子即使成年了也还跟父母居住在一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料理家务。陶德对于寄宿家的女主人帮自己洗晒熨烫衣服很是不习惯,女主人大妈反问陶德:“难道你的母亲不这样做吗?” 在印度,成员以家庭的利益为重,有时还可能牺牲个人追求和理想;家庭重大事情由成员共同商讨,最终由长者做决定;美国教育重视个体差异和个人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生存能力。 一般孩子成年后,父母将不再给予经济和物质的支持;孩子通常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拥有绝对的个人空间。因此,陶德说自己一年仅见母亲一两次让印度人感觉美国人亲情的疏远和冷漠。
四、工作态度
印度人随遇而安、时间观念不强,工作方面时常表现得拖拉疲沓、公私不分。片中我们看到员工在办公时间聊天嬉戏,念经供神,穿着打扮也是平日随性的着装,而没有统一的制服。美国人视时间为金钱,把时间比作物品,赚得它、花费它、节省它、浪费它。人们的生活按照严格、精确的时间日程安排进行;美国人务实、公私分明、讲究原则追求速度,一般不把工作带回家里,不做无意义、无效率、无结果的工作。
五、宗教信仰
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信仰自由的国家,宗教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印度教是最重要、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他的宗教还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印度教供奉多个神灵,在印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神庙神池。影片当中多次出现了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的妻子“卡莉”女神。与西方基督教中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不一样,“卡莉”形象看起来十分狰狞和恐怖:怒目圆睁,口吐长舌,一手持大刀一手提人头,脖子环绕着骷髅头做成的项链……看得陶德毛骨悚然,每天他都得用布把“卡莉”女神遮挡起来才能入睡。他却不知道“卡莉”女神是印度人心中的宇宙之母,掌控着创造与毁灭、死亡与再生,是印度底层最广泛信仰和崇拜的神之一。印度人相信生死轮回、对神灵极度敬仰,甚至可以为神奉献一切。 片中陶德和阿夏一同出差到孟买象神岛,途经林伽庙。由于陶德不听阿夏的警告,在神通广大的“湿婆”神面前开玩笑,表现得不虔诚而遭受惩罚——当日返程的轮船发生了事故不能运行,他们被迫在岛上待一晚,陶德体会到了印度人不得不信的“迷信”。
印度的神牛可以昂首阔步穿行于大街小巷;印度的食物辛辣得让人受不了、加糖的咖啡甜得发腻;印度最繁华的孟买也随处可见贫民窟、搭接的电线交织得如蜘蛛网;在印度搭火车得学会跳车上下,带有浓郁口音的印度英语……一切都让陶德抓狂和厌烦。一天,陶德错过了提醒他不要外出的告示,在大街上遭遇了一场庆祝“荷丽节”的“混战”,与印度人用颜色艳丽的彩球互相攻击,全身被染上色彩,陶德玩得很过瘾,同时释放了积压许久的怨气和不悦。他走进池塘,如同接受基督洗礼般在印度的圣河里浸泡身体,他突然觉得事情也不是那么糟糕,他开始思考在麦当劳遇到的美国同胞和他说的话: “I was resisting India,once I gave in,I did much better.(我曾经很抗拒印度,一旦我想通了,感觉好多了。)” 他终于豁然开朗,明白了抗拒不如融入的浅显道理。于是他开始转变,开始试着去了解印度、学习印度文化。陶德试着改变傲慢的态度、放下抗拒体验印度的生活,用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思考。他学着理解印度宗教里的神灵,挂在他房间墙上的张牙舞爪的“卡莉”女神像不再让他噩梦;他还和向他乞讨的无赖的印度小顽童交朋友;到贫民窟的穷人家里做客,为他们给自己准备的特殊饭菜而感动。印度人热情本真、安贫乐道、性情疲沓,工作原则性较弱,要想调教他们就得先和他们拉近距离,适应他们的节奏和习性。陶德改变权威的姿态,关注员工的喜好,与他们一块儿歌舞欢笑,准许他们把家人的照片贴在办公桌上和在办公室上供奉神灵;不再生硬地强求员工改掉印度腔调、模仿标准的美式英语,而是采用表演竞赛的方式鼓励员工,还设立了奖励机制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世界是平的》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喜剧,印度的经历使陶德从排斥抗拒到接受适应融合,从“如鱼离水”到“如鱼得水”,他的转变给了我们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启示。
六、文化存差异无优劣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夫人曾对英国记者特雷弗·菲希洛克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些关于印度的情况,必须掏空心中所有的先入之见……不要试图作比较。尽管惹人气恼,但它情愿一如既往,我行我素……这就是印度的秘密:全盘接受生活,无论是善是恶。”①当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时,通常会将本国的文化与对方文化进行比较。固守自己的文化或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对方文化,会造成强烈的文化冲突且导致交际的失败。相反,如果能够对自己的文化再认识进而协调和融合两国文化,则可以实现顺利的交际。因此,如何认识和处理自身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初来乍到的陶德认为美国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优于印度,试图用美利坚的那一套来调教员工征服印度,结果根本行不通。实际上,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但是,文化无优劣无高下的区分,无论哪一种文化都有存在的理由、都应该受到尊重和理解。正确的态度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跨文化交际者应该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触、探索异邦文化,体验风土人情; 热衷参与各种有关活动,进行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不要贬低对方的文化,也不要盲目肯定自己的文化。
七、学习跨文化知识、加强沟通交流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跨文化交际者应该努力学习积累这些知识、了解对方国家的喜好禁忌。利用已经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和相应的他国文化知识进行对照和鉴别,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然后加深认识理解,加强沟通交流进而领会不同文化的魅力,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陶德学会了入乡随俗、学会了和印度人打交道,学会了印度式的思考和印度式的生活。回到美国第一件事,陶德打了电话问候母亲,泡了一杯放了很多糖的印度味咖啡,在额头上贴上了印度红点,回味他的奇妙之旅。
注释:
① 张静宇:《今日印度什么样》,《环球时报》,2003年6月23日,第七版。
[参考文献]
[1] 陈慧,车宏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06).
[2] 李萍,孙芳萍.跨文化适应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2).
[3] 冒国安.论文化适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 萨莫瓦.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0.
[5] 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04).
[6] 叶海,吴荣先.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2).
[作者简介] 陈雯(1980—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