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熊故事》(The Bear)是一部根据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两只熊在森林中的惊险经历,通过猎熊者前后态度的转变来挖掘人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应和谐相处的深刻命题。本文将以对比的视角,通过静与动的对比、和谐与狂躁的对比、人性与兽性的对比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剖析,进而引导读者或观众感受这部以动物——熊为主角的影片的魅力。
[关键词] 对比;视角;和谐
对比手法,是文艺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主要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抑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子熊故事》(The Bear)是一部根据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介于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奇特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两只熊在森林中的惊险经历,通过猎熊者前后态度的转变凸显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命要和谐相处的深刻命题。初次欣赏本部影片时,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之前看过的、同样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虎兄虎弟》(Two Brothers)一样——主题鲜明教育了我们,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之间是平等的。万物应在尊重与被尊重的平衡点上找到和谐的支点。电影以写实主义风格,重点以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熊的完美故事。暂放影片其他奇特与巧妙之处不谈,本文将从对比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
一、静与动的对比
1.绵延山峦,尽显肃穆。《子熊故事》(The Bear)的开篇,影片以全景镜头将我们置身于1885年美国落基山广袤的自然之中。灰熊母子在静谧中享用着自然界的美食——蜂蜜。但当熊妈妈再次用力将蜂窝掏出时,石堆轰然坠落,熊妈妈当场被落石砸死。影片故事情节在由静转动中展开。
2.在一个安静的月夜,导演将镜头拉近,将影片的配角——人类拉进我们的视野,猎熊的老者在小心翼翼地剥着熊皮,对死熊头 “静” 的特写里蕴涵着“动” 因,为接下来猎熊者与大灰公熊的相遇埋下了伏笔。在以静带动中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3.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但山谷的宁静被清脆的枪声及随后的震天长啸打破,体形硕大的灰熊受伤了——故事的又一主角登场了。
4.与大熊离散的小熊在苦苦寻找大熊的路上,与觊觎已久的美洲狮在独木桥上相逢,可怜的小熊情急中,无奈地跳进水里,美洲狮在岸上迈着悠闲的步子长距离跟踪,小熊在水中挣扎,几乎被淹死,最后迫不得已上岸面对静等在那里的美洲狮的残酷攻击。千钧一发之际,美洲狮突然离开,小熊听到了身后熟悉的震天长啸……影片镜头在静、动的切换中使情节扣人心弦,难以平静。
二、 和谐与狂躁的对比
1.找到蜂窝后,灰熊母子尽享美味,分食蜂蜜后,母子俩相互舔舐残留在嘴边的蜂蜜,背景音是清脆的鸟叫和自然界的虫鸣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暖人的和谐画面。在百鸟欢歌的早晨,大灰熊在山谷中悠闲地散步、觅食,饱食后,打着饱嗝与树上的松鼠嬉戏,自然界的和谐尽现!然而,在金钱、暴利的驱使下,狂躁的人类骑马端枪地闯进了那幅和谐的画面,清脆的枪声伴随着人类对金钱的狂热,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
2.失去妈妈的小熊度过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孤独的夜晚,几多噩梦后,总算平安地迎来了没有妈妈的第一个早晨,饥肠辘辘的小熊在遍地鲜花的草地上觅食,但宁静的山谷里响起枪声和号叫声,自然界的静谧与震耳的枪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本和谐,奈何人狂躁!
3.大灰公熊带着小熊成功地捕杀了一头麋鹿,饱食后,小熊躺在不是自己妈妈的大熊的怀里小憩——多么和谐的画面;另一物种,人类——愤恨而恐惧的猎人在湖边,将子弹的弹头用小刀切出一个十字。然后,试枪,疯狂大笑。这是在制作国际公约禁用的武器:达姆弹。可见猎人的仇恨达到了什么地步。山谷中弥漫着狂躁的味道……强烈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4经历了种种磨难的小熊约克在大熊的保护教导之下渐渐长大成熟起来。漫天飞雪的冬季到来了,约克和大熊一起在舒适的山洞里冬眠。画面从和谐—狂躁的旋律里再度走向平静、和谐。雪花飘起,背景音乐响起……
三、人性与兽性的对比
1.人性里兽性的一面
在影片中,两位猎人是人类的代表,人类是文明的代名词。然而,影片中,人类出现时却是拿着利刃、火枪对自然界进行杀戮的刽子手。当老猎人Bill 拿着刀一片片将熊皮上的残肉割下时,我们看到了受金钱利益的驱使,人类冷血、残忍、丑恶的一面,与片末的美洲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 兽性里人性的一面
为寻觅,当小熊妈妈不断地深挖时,上方岩石塌落,作为小熊惟一的依赖的大熊被一块巨石不幸砸死。小熊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它慌乱的动作、急促的呼吸与痛苦的呻吟活像面对突发情况的人类——先是拍打着妈妈的身体,后来又试图通过努力将巨石推开,在各种呼唤方式无效后,便选择默默守候在大熊身边。在知道自己无力挽救妈妈以后,小熊又依偎在妈妈身边抽泣,直到小熊终于明白,大熊不能再守护自己了,自己需要独立生存,便离开了。这些镜头无不赋予了动物人性的一面——有爱,有思维。这样,影片的主角瞬间鲜活起来。
在大公熊经历小熊为它舔舐伤口后深深被感动,并接纳它。自此大公熊对小熊便百般照顾,完全视如己出。广袤的自然培养了大熊博大的爱,小熊也靠自己的执著、勇气和聪明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动物之间深厚的亲情与温情,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当一群猎狗指引着猎人追赶小熊和大灰公熊时,年幼的小熊无力爬上高耸陡峭的山崖,大灰公熊并没有为了自己活命而扔下小熊独自逃跑,而是不时地停下来等待小熊。当事态紧急时,又不失智慧地示意小熊躲进山洞以避免猎狗袭击,并推下巨石砸向猎狗;当小熊躲进岩石缝中,猎狗追至眼前时,大熊像父亲保护自己孩子一样,张开手臂与猎狗搏斗,最后还将敌人引开,以减少对小熊的危险。这样的情节让人感动,也我们对动物充满了敬意,不得不说它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大灰公熊在营救小熊的过程中,终于堵住了打伤自己的猎人。大熊凶狠的神态和叫声为自己赢得了生命平等的尊严,然而在巨掌落下的一刹那,却放过了一心想射杀它的猎人,在转身离开的脚步里留下了对人类的报复的放弃以及宽容与大度的脚印,惊恐过后的猎人目送着大熊缓缓离开,也似乎领悟到了什么。这再一次印证了人类捕杀动物的行径是多么恶劣,人可以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美洲狮的残酷攻击虽然短暂,但小熊已满脸是血,大灰公熊的出现吓走了美洲狮。小熊忍痛飞奔至大熊面前,充满爱心的大灰公熊耐心地为小熊舔舐着伤口,在自然界里书写着大爱。这与先前的小熊为大灰公熊舔血疗伤呼应起来。如同人类社会,即使毫无血缘关系,也有太多的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爱。大灰公熊在兽性的世界里诠释了博爱!显现出人性的光辉。
3.人兽对比
小熊在大灰公熊的帮助下躲避猎人与猎狗的追逐躲进山洞,看到大灰公熊与群狗的血战场面充满恐惧,吓得瑟瑟发抖的小熊与大灰公熊在营救小熊的过程中,堵住了打伤自己的猎人,与浑身吓得缩成一团的猎人之间对比。作为文明队伍里的一分子,年轻的猎人Tom 又比幼小的熊仔进步多少呢?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是“文明”,作为人类的代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类捕杀熊以谋得利益。当无情的子弹射向熊而又恰巧打偏后,大灰公熊逃走。接下来是对猎人们马匹的报复,心中充满对人类的仇恨,即使孤苦伶仃的小熊对其百般讨好,受伤的大灰公熊并不接受,并且一心只想报复那两个打伤自己的猎人。而当真正面对那个射杀自己的年轻猎人时,大灰公熊见对方瑟瑟发抖和绝望的样子,便动了恻隐之心,选择了放弃。且不说动物,人类当中,一个充满仇恨的人在最后能做出放弃的决定,需要有对大的勇气?而先做出这种决定的不是人类,而是一只熊!人类被熊宽恕后,才懂得生命的意义——众生平等!人类对自然的侵犯,但最后还是被它高贵的自由或无比强大的力量所击败。人类与野兽相比,我们比他们文明多少?
四、人类对熊的态度前后对比
1.影片的开头部分,人类是这样出场的:一个月夜,山谷中,篝火旁,利欲熏心的猎人(Bill)冷血地剥着熊皮,身边也早已堆了为数不少的熊皮。同时猎人也配备了三匹马以助行事。似乎,此时,在人类眼里,熊只是利益和金钱的代名词。人类对熊的态度是如此鲜明。大有主宰其命运之态。
2.天亮后,两位猎人看到了熊掌印,判断是大公熊后便开始追踪。大公熊在树上蹭痒时行踪被锁定,年轻的猎熊者Tom趁大灰公熊吃野果时对其射击,因开枪仓促而只打中前臂,大公熊未亡,负伤而逃,在猎人们认为大公熊已逃远时,他们听到了嘶鸣,赶过去才发现大公熊杀死了一匹马,另外两匹也负伤,马的眼中痛苦恐惧的泪水震撼着猎人,猎人发誓一定要杀了那只大公熊。心中充满了仇恨。
3.猎人在经历大公熊杀害马匹后,猎人Tom因为要安抚受惊受伤的马,也受了脚伤,为寻求支援,老猎人Bill回去搬救兵。自己脚部受伤,马匹受伤,年轻猎人Tom也对其产生恐惧,夜难安眠。
4.人与熊的对抗,从老猎人的归来和新伙伴带狗加入便进入了白热化。
熊狗大战未能避免小熊落入人手的悲剧。小熊被捉后,好在猎人未对其施虐,经过一夜的煎熬,小熊迎来了又一个清晨。猎人们还想着困住大公熊的最佳场所。
5.大熊在营救小熊的过程中,终于堵住了打伤自己的猎人,然而在巨掌落下的一刹那,面对浑身吓得缩成一团的猎人,因动了恻隐之心而转身离开。得到宽恕的猎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一方面,阻止了老猎人Bill对大灰公熊的射杀,另一方面,还将小熊释放。两位猎人最终放弃了猎杀熊的计划,离开了森林……最后一句“看看谁是文明世界的象征”,Tom 将追随他们的小熊赶回森林,两位猎人在站立着观望他们的小熊的视线里渐行渐远…… 影片通过猎人前后对熊的态度的对比,深刻地挖掘了人与自然界可以和谐相处的主题。
最后,影片在细节上还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比如,幼熊失去妈妈后,追赶蝴蝶,捕捉青蛙,但一天下来,依然饥肠辘辘,未能找到果腹之物;而找到靠山大灰公熊后大灰公熊先是带着小熊浅水捕鱼,得以饱食,后又捕杀麋鹿,尽享野味。 前后对比,显示出自然界生存的严峻性;再如,大灰公熊悠闲地享用着山珍美味——肥硕的蘑菇,吃饱后还自在地打着饱嗝回应着自然;影片到后来小熊,发现了漂亮的蘑菇,在“未知”的状态下,吃了毒蘑菇,产生幻觉,好在一场雨及时地来临,浇醒了中毒的小熊。通过对比,我们看到,自然界,一个生命的存在,从弱小到强大,从“无知”“未知”到“知”“熟知”甚至到“充分利用” 自然是一个过程。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不是偶然,是经过各种考验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蔡希望.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2] Love Glen A.Practical Ecocriticism:Literature[M].Biolo-gy,and the Environment.,2003.
[3] 王伟琼.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
[作者简介] 尚志芹(1978— ),女,河北灵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