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
摘 要: 作者曾调查分析过很多语文教师电脑里存着的、学生书桌上摆着的、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的这样那样的学习机、点读机,还有各种所谓的语文学习金点子,虽说大多数确实是名师名家编纂的,却对语文教学作用不大。归根结底,中学语文更需要“授之以渔”。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应试教育 教学方法
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课堂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及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新一轮语文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现代学生热爱的课堂。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激发活力,才能适应学生需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
只有教师先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授学生以“渔”,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传道授业而不断总结的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同仁围绕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不断探究,涌现出了许多成绩卓越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等,他们在课堂上运用独到的方法,使学生顿生向上之心,十分有力地推动了语文课堂向前发展。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就不同个性的人而言,其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对此有论述:“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仅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选择教学方法,还要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更有效。
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不加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强行运用毫无价值可言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套用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而不顾及学生是否适应,只能是“东施效颦”,只能被笑为“邯郸学步”。我们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要反复推敲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才是有效的借鉴学习,只要能增长学生知识,只要符合课堂发展规律,只要能够服务课堂教学目标,我们都应该积极响应,并且竭力创新,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效为自己服务,借为己用,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要坚决摒弃胡乱借鉴,夜郎自大,而要巧妙融合,结合学生的实际思考课堂的有效性。教法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我们不顾及学生实际,只顾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想着优秀课堂案例一定好,那么,我们势必会成为缺乏主见性、自律性、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教师。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思想,强逼学生接受,教师只知道将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从未想到给学生讲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课文中现成的东西,学生只需记一记、背一背,从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在毫无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却显得苍白无力,故此,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一定要创新。
那么如何转变教法呢?语文教师要意识到仅仅将自己原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是不够的,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在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教师要做好自己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教师要更多地参与研究,而非为了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或为了考试,用题海战术束缚学生。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堂要从实际出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法国教育家第斯多康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世纪的教师不是旧社会的教员,不是教书匠,要经常汲取材料中的及时有用的信息,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不同领域思考,这样才能唤醒创新思维,才能做一名鼓舞学生的人民教师。
详细介绍这么多教学方法,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只有教师捕“鱼”的方法多了,才能授学生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需要学习者反复实践才能养成,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过程。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显然,“渔”从字面上理解是一张渔网,而非活生生的鱼。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让学生走向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渔”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的关怀、人性的关怀,使语文成为宣泄个人情感的工具,而非“字词句篇”的技术操作。
从“一本教参,一份教案,一种练习,一次考试”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即从“鱼”到“渔”的过程,“教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虽然这只是质疑式的“渔”的解释,但这不正是“授之以渔”的呼声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一贯要求,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而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授“渔”的做法值得肯定,授“鱼”也许在一时将问题解决了,但若再遇上类似问题,则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绊脚石,生活中有无数问题需要解决,教师能跟着学生每天教授解决办法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可以教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接受“渔”后,则取之不尽,在无形之中为学生开拓了创新的空间。教师主观性太强,片面强调自己的“授鱼之道”同样不可取。
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求知的学生不可一时兴起,只顾及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视学生是否接受;只顾及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创新。初中语文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发展,朝着“授鱼不如授渔”的方向前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