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动态模块化培养模式构建

2014-08-18 11:33潘加安瞿翠玲陈利芝
考试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动态性就业导向培养模式

潘加安 瞿翠玲 陈利芝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专业和课程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块组合,推进课程改革。针对市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模块化动态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扩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本科生就业成功率和优质就业率。

关键词: 就业导向 模块化 动态性 培养模式

高校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模块化动态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以此为平台,全方位、全过程、分阶段地进行四年不断线的职业发展教育。各个模块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贯穿于大学生活四年。课程体系的目标要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1.动态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以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菜单式模块),有针对性地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专业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扩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本科生就业成功率和优质就业率。

“模块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分化后的重新整合,既有教学内容模块化,又有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师资模块化和教学评估模块化。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一个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一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针对若干专业的共同需要开发的(如公共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

动态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方向模块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动态性;二是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调整选修相应职业方向模块的学生人数,体现出课程选择的动态性。

2.动态模块化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2.1调查研究。

2.1.1调研行业企业现状。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分析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应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

2.1.2调研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每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

2.2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模块化动态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市场推进课程改革,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块组合。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管理功能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构建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培养模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公共基础模块主要由教务处或基础教学部建设,职业方向模块主要由专业教研室建设。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动态培养体系,首先要确定培养模式的基本步骤,然后依次确定如何在每一步骤中体现“就业导向”的原则、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1转变课程开发主体。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开发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2.2.2推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

2.2.3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2.3推广“归纳式教学模式”,促进“学”与“教”的变革。主要推广以下六种归纳式教学模式:①探究式学习;②基于问题的学习;③基于项目的学习;④案例教学法;⑤发现式学习;⑥适时教学。

2.4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双证型”人才,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

2.5紧密依托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3.动态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应用型本科的发展趋势成为众望所归,即在达到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进行改革,以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结合市场需求,对将要设置的专业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方向,适应社会需求,使培养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模块化动态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相结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参与行业联系及技能提高的紧迫感与主动性,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扩展模式,便于就业推荐部门按学生职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推荐。该体系的实施可使就业推荐部门明确了解每个学生的职业方向,提高就业对口率,实现人才培养要求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达到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区域经济建设为背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原则,紧紧抓住市场,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与企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地实施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工作后,能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业务工作,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并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成为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处理好几个问题

4.1注重前期调研。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访谈、问卷和统计,了解本科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人才的紧缺需求等。掌握第一手数据,根据事实依据,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4.2以“就业”为主线。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达到就业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整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就业”为主线,无论是模块的编排还是模块的教学,都要围绕“就业”这个中心,都体现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学院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关心市场变化,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使职业方向模块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行业需求,将所有的课程、大纲、教学都落实到行业标准上。

4.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模块的设置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生进校后,通过一年通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有了明确认识,然后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可避免盲目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需要得到满足,逐步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4.4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外引内练,加强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培训,有计划地指派一些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建立校企师资互聘机制。学院教师到公司挂职,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和工程师,参与公司的管理、生产、研发;公司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则承担学院实践性、经营管理性较强的课程的授课及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走开放办学之路。

“以就业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如何与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密切联系,如何在专业教学阶段加以实施,还需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努力贯彻以就业为指导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宗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的建设,以实践整合理论,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实用性、综合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符合职业岗位鉴定标准的要求,适应21世纪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单嵩麟,张成铭,王武林,翟向阳.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徐云青.徐义峰.“即插即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探新[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李海玲.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53-155.

[4]史国栋,眭碧霞,赵佩华.创新“基础平台+模块化菜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6):51-63.

[5]张生明.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中国教育报,2008-02-28.

[6]李英,史景轩,宋晓平.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7(12).

基金项目:

1.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教育机制下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徐州高校》项目编号2012JSSPITP2296

2.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特性差异的“问题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DJZY201213YB005

3.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个性差异的“问题学生”个性化教育发展调查研究》201311998045Y

4.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YGJ1322

通讯作者:瞿翠玲

猜你喜欢
动态性就业导向培养模式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交际中模糊语言的动态性阐释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