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应用题教学“动”起来

2014-08-18 08:49陈敏娜
考试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纸片所学应用题

陈敏娜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我们在卷面上经常发现学生的计算做得非常好,而应用题的完成情况却非常不理想。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如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四年级有一道购票问题: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每人60元;方案二:团体10人以上(包括10人)每人100元,(1)成人6人,儿童4人,选哪种方案合算?(2)成人4人,儿童6人,选哪种方案合算?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直接计算,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几位老师带领同学们去风景区游玩的场景。适时向学生提问,假如今天你是带团的导游,请你为他们选择哪一种方案?老师看谁是一名优秀的导游?话一刚落,同学们兴趣高涨,都拿起笔算了起来,都想当一名好导游。数学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也比较单调。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1.借助纸片,恰当使用教具。有的数学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揭示数量关系,探索解题方法。我常用纸片当教具,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解题方法。例如,在“工程问题”的教学中,可用3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来演示。(1)一项工程由甲队修建,需要3天,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这时出示的第一张纸片,把它看做“一项工程”,当做单位“1”,折成大小相等的3格,把其中一格涂上阴影,让学生看清阴影部分占这纸片的1/3,如图1,这就是甲队每天的工作效率。(2)一项工程,由乙队修建,需要6天,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可用另一张纸片表示乙队每天的工作效率,如图2;(3)一项工程,由甲队修建需要3天,由乙队修建需要6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这时把两张纸片上的阴影部分分别剪下,贴到第三张纸片上,如图3。

让学生看到阴影部分就是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占纸片的1/2。结合演示,学生能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示,初步理解抽象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两队合修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3+1/6),要求多少天完成,即1÷(1/3+1/6),为学习解答“工程问题”做好铺垫。

2.运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借助一定的线段图,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直观。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问题。例如,在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①甲仓库有粮食1500吨,乙比甲多1/5,乙仓库有粮食多少吨?②乙仓库有粮食1500吨,比甲多1/5,甲仓库有粮食多少吨?可引导学生画出以下线段图:

把两题的线段图加以对比并进行分析,可看出两题的不同点是:①小题是已知单位“1”的量,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1500×(1+1/5);②小题单位“1”的量未知,而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即1500÷(1+1/5),通过对比,方法就十分明显了。

三、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不要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拘于一格,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解题策略。例如:在有关于“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应用题教学中,练习题“漳浦到福州两地相距大约380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5千米,从漳浦出发,6小时能到达福州吗?”可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如下方法:①6×65=390(千米),390>380(先求出6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跟380比较,就能得出能否到达福州);②380÷65=5(小时)……55(千米)(比较时间6>5);③380÷6=63(千米)……2(千米)(比较速度65>63)。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关系,从不同角度解答这一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从而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钻研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让应用题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取之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常言道“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是为了解决自己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我出示两种不同规格的地板砖,一种是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砖,另一种是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砖。让学生当设计师,进行小组合作,为所在的教室铺砖,你准备购买哪一种砖,应该买多少块?很快学生就知道要先求教室和砖的面积,而教室的长和宽又是未知的,必须先测量,很多种解题思路就在小组合作中产生了。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和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总而言之,应用题教学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要让学生反反复复搞清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把学生的思维“定势”了,使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兴趣。我们要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让应用题教学既灵活又轻松,引起师生共鸣。

猜你喜欢
纸片所学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听话的纸片
纸片也能托住水
非所学
讨厌体假日
走近打折应用题
应用题
纸片里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