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佳
摘 要: 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与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并深刻体验到德育对于他们以后就业的重要意义,成为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作者近年来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尝试了“情境活动式”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情境活动式教学 教学方法
一、“情境活动式”课型的含义与特征
情境活动式课型是指通过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活动情境,把知识学习融入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讨论等活动,达到提升认识、外化行为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情境活动式教学具有亲历性、参与性、感悟性和反思性等特点。进行情境活动体验式教学时,学生必须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用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以亲历、想象和移情将自己融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心灵感受、领悟和反思,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
二、“情境活动式”课型的教学实施
鉴于情境活动式教学的含义与特点,笔者自开展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以来,进行了多次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与研究。按照“创设情境,体验情境——参与活动,问题探究——反馈评价,心灵感悟(提炼观点)——扩展情境,行为提升——总结归纳,课外拓展”等环节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评价表的反馈及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得知这种教学模式很受学生喜欢,容易理解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好。
1.创设情境,体验情境。课前由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情境与问题情境。如笔者讲《善同犯罪作斗争》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创设具体的情境:一是让学生观看法制教育视频《为了母亲的微笑》,一名优秀的少年最终由于“义气”而成为阶下囚;二是以案说法,列举学生身边的师兄师姐在实习和毕业过程中遇到的经济违法案例;三是情境表演,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学会如何应对犯罪。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活动,学生将自己融入具体的生活或职场情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认识,再延伸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参与活动,问题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活动,通过角色表演、全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究问题、明辨错对、深化思想认识。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或组织活动等形式面向全班学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如笔者在讲《善同犯罪作斗争》一课时,在第二个情境中,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1)试分析赵某和陈某违法犯罪的原因。(2)应当如何从自身做起,防止重蹈两位师姐的覆辙?(3)青春拒绝犯罪,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行动?这些问题层层深入和递进,学生在主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
3.反馈评价,提炼观点(心灵感悟)。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知识点,自查自律,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现成资源,抓住契机加以合理引导,强化和深化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上台发言、辩论表演等形式,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在集体的讨论声中,明辨是非,对照自我,加以矫正认识。如笔者在讲《善同犯罪作斗争》一课时,让学生在第二个情境活动中,发表对于我校两则毕业生违法案例的看法,让学生分析他们违法的原因及自己应如何避免重蹈覆则,以及青春该如何拒绝犯罪。
4.扩展情境,行为提升。笔者在讲《善同犯罪作斗争》一课时,在课堂上开展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集体签名活动,播放《一千零一夜》的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集体签名青春拒绝犯罪,从宏观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行动中,将集体承诺书张贴在教室内,以便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增强法制意识。
5.总结归纳,课外拓展。通过情境活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加强体验和心灵感悟,能促使学生深化认识,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如笔者在讲《善同犯罪作斗争》时,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及自己的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死刑存废问题的背景,布置的作业是“死刑存废之争”,给学生两周时间搜集周围人群对死刑存废问题的意见并做好记录,准备辩论赛。通过搜集意见,对周围人群开展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刑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学生真正受到了“知与行”合一的教育,这样的情境活动式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良性竞争意识。
三、“情境活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活动式”课型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当的情境和活动。
2.选取的情境活动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专业特点等因素,否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好活动的程序和具体要求。因为在“情境——活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更灵活,特别是课堂纪律比较难控制,课堂时间较难掌握。
总而言之,情境活动式教学就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自主探究合作,使要解决的问题融入具体情境中,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情境活动式教学中将自己代入各种角色之中,在活动中获得心灵感悟和体验,在交流和探究中获得感悟和内化,从而获得相关知识,使德育教学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刘伟英.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课型探索与实践[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