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

2014-08-16 18:48周颖
2014年17期
关键词:国际比较中等收入陷阱对策

周颖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部分国家在面对“中等收入陷阱”中的表现,通过比较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成功和失败的国家和地区,指出了我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应该遵循的策略。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国际比较;对策

曾经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1.日本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因此,日本首先把经济恢复重点放在投资少,周期短,市场又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上,到50年代初期,轻工业和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与此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包括“国土开发”、“贸易立国”、“科技立国”、“创新立国”在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发展经济作为根本的任务,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重工业上来,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期间,日本大量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上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

在收入分配上,日本首先发展农业,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通过确立最低工资的制度来保证工人的工资,这为提高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和缩小贫富差距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2.台湾

台湾经济在50年代恢复,60年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并且转轨,由劳动密集型更多的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由于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与技术投入,其出口加工工业的迅速扩张也使得其外贸总额迅速增长,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因此迅速跻身于中等经济发达地区。

70年代中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萧条,台湾地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台湾提出了“工业升级”的口号,并佐之以政策制度。如80年代,台湾“奖励投资条例”,对“策略性工业”(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效果大、附加值高,技术水准高,能源消耗小、污染小)进行扶持,90年代,台湾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条例”,鼓励制造业从事高科技产业发展。设立新竹科学园,园区内企业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主力军。①

1966年至1990年间,台湾地区的全体经济的年度平均全要素增长率约为1.8%,与韩国或拉美地区相差不大②。说明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非依靠全要素生产率。

3.拉美

上世纪50年代起,拉美地区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5%,直至70年代,整个拉美地区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然而从80年代至今,拉美地区仍在徘徊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裹足不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稳定性减弱、各种矛盾凸显,由此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从制度上来看,自70年代起,拉美开始陷入负债发展的道路,最终深陷经济危机。面对经济危机,拉美国家开始改革,在新自由主义思想支配下,拉美国家的改革普遍强调“自由化”、“现代化”、等,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导致部分中心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加。由于缺乏相应的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等配套措施,加上政府在基础设施等公共投入方面的不足,导致大量的被城市化的地区和人口沦为城市中的贫民和流浪人群。贫民窟的脏乱无序与富人区的富贵华丽形成鲜明对比,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同时,政府在制度层面未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矛盾越来越大,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从收入分配层面来看,基尼系数被用来作为测量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指标,拉美地区的基尼系数在0.5以上,在整体上高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同等阶段时候的发展阶段水平,说明拉美地区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在地域上,拉美地区有其被当作殖民地的历史,土地改革滞后,且未能改变其自然禀赋与收入密切正相关的格局,加之部分国家的政策长期向中高收入阶层倾斜,以至于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贫穷,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拉美国家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商直接投资(FDI)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拉美地区只是依靠简单的劳动力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长久的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其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未改变。同时,其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未能够和国内的技术相配合,缺乏创新,导致其生产率未能够大幅提高。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要由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同时理清权利体制机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社会体制。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验可以归结为产权的不断明晰,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的变化稳定了人们的收益预期,从而激发生产力的提高。然而,我国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使得改革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里的进度并不一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应退出市场竞争领域,将国有部门严格限制在提供社会所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内。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需要继续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革新;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企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到依靠人力资源转变,提高生产效益,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向高附加值发展,脱离“微笑曲线”最低端。

3.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施市场经济关注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关注这样的配置是否公平。市场经济并不保障其中的“弱者”。贫富差距过大,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的同时适当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扩大就业范围,保障居民的收入能力,鼓励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帮助改善弱小群体的生活水平;再次,通过财政补助等方式继续推进国家扶贫战略,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改善其生活水平。

4.鼓励自主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在我国目前的阶段,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科学技术的创新及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要加大对产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大力培养高新科技产业。企业要加大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同时要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增加教育投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朱旭东、宋明珉台湾制造业的发展寄存在的问题分析,亚太经济,2000/6.

② 史晋川、郎金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自东亚的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12/10.

猜你喜欢
国际比较中等收入陷阱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