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环境问题与风险对我国的警示

2014-08-16 08:12刘春燕
西部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环境风险环境问题中国

摘要: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上,人们普遍将大农场、集约化和单作生产的美国农业作为榜样。美国农业的高产高效的确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资本农业必然带来小农的破产和农村社区的衰落。集约化农业产生的高效率,也是以资本、科技的高投入和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在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下,美国农业面临着向可持续转型的问题。单作农业和“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供应体系,在为人们提供廉价食品的同时,也导致农作物多样性的消失和食品供应垄断。我国农业应该根据自己的人口、资源和文化习惯,探索适合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美国农业;环境问题;环境风险;中国

F371.2

一、美国能否成为中国农业的榜样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无法避免的潮流,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近代以来国富民强的梦想。当石油驱动的机械替代了人力与畜力,化肥、农药、杀虫剂、高产作物品种等农业科技成为生产手段时,我们便已经踏上了现代农业的道路。然而,这个过程困难重重,庞大的农村人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基础建设缺乏、环境污染等,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996年以后,中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困难期,“三农”问题成为关注重点。这些问题包括,小农经济依然是主要方式、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严重的水、土壤、空气的污染等。[1]

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上,学者们普遍将美国作为现代农业的楷模,希望中国在农业政策、经济、科技、城镇化、土地集中、大公司模式等方面,借鉴美国的农业经验。[2] 一些学者呼吁采用美国式农业模式,即土地私有化的大农场、大公司农业,认为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3]中国农业应该像美国那样,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4] 美国农业甚至被作为环保的榜样,被认为是“低碳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5] 网络上有关美国农村美丽风景的图片,被无数网站转载和散播,这些被挑选的虚幻信息,增强了普通百姓对美国农村的浪漫想象。①

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农业是必要的,既要认识到这种生产方式的长处,也要认识到其所存在的问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一直存在,粮食安全成为时刻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剑。美国农业用不足全国2%的人口,生产出足够本国食用且能大量出口的粮食。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全球人口增长一倍的情况下,农产品的总供给依然超过总需求,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6]这不能不说是集约化农业创造的奇迹。人类至今没有找到比美国农业更为高效的模式,来缓解全球粮食安全的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农业不存在问题,这种生产方式在创造更多粮食的同时,也积累了健康、环境与社会风险。

美国农业生产方式有向全球扩展的倾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推进本国工业化农业的利益群体。美国式农业与小农经济原本属于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各自的优势与缺陷,但在现代化的语境中,美国式农业是现代与先进的代名词,小农经济则意味着传统与落后。中国很多学者介绍美国农业的目的,在于“借鉴美国集约农业的成功经验,加快中国集约农业建设,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7]当美国式农业作为一种进步文化被成功推销的时候,盲目崇拜替代了批判性的认识,发展中国家更难以理性地选择自己的道路。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都必将对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在保持高效农业的基础上降低环境风险,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环境视角介绍美国农业的问题与风险,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美国农业,为创造适合我国的农业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二、美国农业的环境问题与风险

美国农业被称为资本农业、工厂化农业、集约农业和单作农业。这种农业以越来越少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投入,彻底改写了传统农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创造了高效农业的奇迹。美国农业模式并不是从来如此,它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并排挤了小农,这一过程充满了强制。

(一)小农的消失、农村衰落与环境风险

美国现代农民与中国人意识上的小农有本质区别。小农或自耕农被称为yeoman,曾经在美国历史上大量出现,如今则基本消失。美国现代农民与其说是农民,不如说是投资农业的资本家、银行家、工厂主和企业家。他们与其他企业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投资的领域,在生活方式上与城市居民也并无区别。从农村景观来看,美国的大农场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种植着同一品种的作物;而小农的土地则像是“马赛克”拼图,由种植着不同作物的小块农田镶嵌而成。美国农民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并占领市场,而传统小农则通过多样化种植避免单一作物歉收带来的风险。

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量的自耕农,在不断破产中彻底消失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家庭农场从500万下降到200万,到2005年则不足57万。②1910年前后,美国农业出现转折点,农业人口开始持续下降。1830年,美国农业人口是总人口的70%,一个农业劳动力养活4人。1910-1920年,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40年代中后期则继续下降到7-10%。1980年以后,1个农业人口供养80人,农业人口比例低至1.8%。

经济学家从自由市场和个人选择的视角,将美国小农的消失看成是城市快速发展、小农受到城市吸引主动离开的结果。大片荒地和缺乏劳动力,大农场因此形成并采用机械生产。这种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学者,他们认为城市化、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美国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8]然而,历史学者通过文献、档案和政府文件的阅读,人类学家通过走访老农业社区,则看到了另外一种小农消失的过程。(1)首先是资本对小农的驱赶。资本通过购买土地扩大农场规模、采用机械等农业科技,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农产品迫使小农破产。美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谷贱伤农”的过剩危机体现了这一过程。1935年以来,有470多万家农场因破产被兼并。(2)农业科技加速小农破产。不断翻新的农业科技并不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而是资本生产廉价品占领市场的工具。1932至1935年,约有300万人因采用新农业机械而失业。(3)美国农业政策加速小农破产。美国每一次农业政策调整都有利于大农场。上世纪30年代的农业危机,政府选择“农业补贴”而不是“价格干预”保护农业,大农场成为农业补贴的最大受益者。据美国农业部估计,大约30%的大农场获得了大约70%的补贴。

美国历史上的农业社区,至今仍承受着贫困、衰落与环境恶化的后果。首先是农业社区的贫困。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麦克奈尔(MacCannell)说:“在土地和资本集中的农业中,我们发现极低的家庭平均收入、高度贫困、低教育率和种族间经济不平等”。[9]大公司农业声称他们能够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增长,还能提供工作机会。但根据GRACE(The Global Resource Action Center for the Environment)的报告,大公司农业并不会给当地人带来工作机会,更倾向于减少雇佣以降低成本。他们从外地而不是当地购买更便宜的农用物资,难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有毒有害的物质则留在当地,消除有害影响的负担落到当地居民头上。③其次,大农场意味着越来越少人口、学校、教堂、医院、公共机构和零售店,老农业社区面临公共服务机构匮乏的困境。再次,农业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美国大农场主与传统小农的最大区别在于,小农世世代代生活在当地社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农村社区的繁荣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农场主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区发展、资源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投资农业的资本不会固定在当地,他们随时准备转向其他地区或领域。

美国大农业存在的另一环境问题,是农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权。自耕农在美国的消失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其深远的影响至今难以彻底消除。美国大农业的繁荣以无数小农及其生活方式的被迫消失为代价的,利益也是建立在农村衰落和资源枯竭基础上的,这个过程违背了环境公正的原则。

(二)农业资源退化、能源危机与全球气候变暖

美国农业的高产出是以高投入为前提的,越来越高的投资让农场主不堪重负。每当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农业成本更是大大增加。2008年的石油上涨使生产成本比2007年增加了222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2792亿美元,占家庭农场毛收入的75%。一位中国记者在美国农场的采访记录也说明了这一问题。④这个家庭农场加牧场有3000英亩,在美国只能算中型。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积累的农业机械总价值约22万美元。但更先进的20%的美国农场已经开始用直升飞机管理耕作,很多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的大型农场早已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这个家庭农场的畜牧业,也有被扩张中的工业化养殖挤垮的风险。为了保持竞争力,这个家庭农场不得不花7500美元购买了带GPS全球定位系统的自动驾驶拖拉机。每年的投入高达39万美元,收入只有约40万美元,年利润共约1.8万美元。如果没有政府的农业补贴,连1万美元的利润也赚不到。

美国农业投资已经达到极致,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高。严重的资源退化正在发生:(1)土壤流失、肥力枯竭、板结与污染。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却使优质地表土在反复翻耕、播种、施肥过程中流失严重。美国中西部农田地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目前只剩下6寸。自1960年以来,农田地表土流失了一半。每年有31亿吨的土壤流失,流失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7倍。另外,过度灌溉、取消休耕、过度耕种也是土壤退化的根源。化肥的发明可以暂时提供肥力,却需要更多的化肥去补充。[10](2)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消耗。美国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已经威胁到农业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北美大平原的奥克拉拉(Ogallala)地下水体被农业灌溉严重消耗,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另外,美国每年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在4.5-5亿磅,这些化学药剂进入河流和地下水,最先进的过滤系统也无法将它从饮用水中完全清除干净。美国有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1958-1983的二十五年间,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3)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土壤中的微生物、田间昆虫、农田边界等生物共生系统遭到破坏。传统小农经济利用生物共生的原理维持生产,蚯蚓、蜜蜂、蠕虫、真菌与病毒都会发挥作用,甚至小块农田的边界对系统的维持和修复也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大农业用科技替代了农业生态自身的服务,结果是化肥、杀虫剂毁灭农业共生系统,使农作物更为脆弱也更加依赖科技。非有机的氮肥、杀虫剂的使用和频繁耕作,大大降低了土壤中有益菌群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功能。

美国农业依赖石油的高消耗。3000亿公斤粮食,建立在消耗6000-7000万吨石油、800万吨钢铁和大量磷、钾肥料的基础上,因此又被称为石油农业。通俗又形象的说法是“吃石油(Eating Oil)”,“我们吃的石油(The Oil We Eat)”,“吃化石燃料(Eating Fossil Fuels)”,“土壤不是石油(Soil Not Oil)”。美国1/5的石油消费被用于生产和运输食物,廉价能源创造出的食物并不一定经济。人们对工业化农业的普遍估计是,每10卡路里的化石能源生产出1卡路里的食物。相比较传统小农1卡食物仅消耗0.05-0.1卡热能,美国1卡食物需要消耗0.2-0.5卡热能,每人每年的食物需要消耗1吨汽油。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人们对其未来的持久性产生疑虑。每当石油生产动荡,农产品价格随之上升。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和环保运动也促使美国农业转型。自1974年以来,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了70%,工业化农业占到22%,比全球交通部门排放的还多,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三)食品安全:农作物多样性的消失与食品供应垄断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指的是:所有人在所有时间,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安全和营养的食物,以维持一种健康、有活力的生活。这里的食品安全,既包括充足的含义,也包括营养、安全与健康。“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供应体系,也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特征。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单一品种甚至单一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并不像摄影图片展现的那样美好;由美国少数“粮食巨人”控制的庞大食品供应体系,也隐含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美国农业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只种植同一品种甚至同一基因的作物,即便有些农场的土地进行轮作,也是简单地从玉米换成大豆,再从大豆换成玉米。单作生产有利于机械化的统一管理,也利于降低成本和占领市场,是资本农业追求利益的结果,也是美国农业政策导向的产物。美国的农业补贴集中在几类大宗产品上,农场主因此种植的种类非常有限。自南北战争以来,玉米、高粱、大麦、燕麦、水稻、大豆、油料、棉花、奶类、花生、糖类、羊毛和马海毛、蜂蜜、苹果、干豆类约20种农作物,几乎可以覆盖美国所有大宗农产品。

大量的研究表明,美国式农业使物种多样性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单一基因作物正取代传统多样物种。转基因科技则进一步加剧了多样性物种消失的步伐,原因在于:(1)受高产杂交品种的排挤,很多自然种子资源终止了几千年的遗传连续性,它们借以保持种质互换的许多野生亲缘已经不复存在;(2)基因技术造成更大范围的单一作物,并通过对复杂物种的单一特性的抽取,抛弃那些被长期进化或培育的当地品种。这些所谓基因改造的新品种,很可能短期内保持了某种优势特性,却并不能持久;(3)最有势力的少数跨国种子公司的固化利益与霸权,对全球多样性地方物种灭绝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消失使农业体系异常脆弱,且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使一些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变得无法控制,在遭到特殊病虫害攻击的时候,极有可能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大幅度绝收。早在七十年代,玉米育种领袖D. F. Jones就曾经警告说:“基因一致的物种在严密控制各种害虫的、条件适合的实验中产量很高,但是,当外部条件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新病毒会给作物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1]1970年,美国玉米的确遭受到这样的灭顶之灾。大面积连年种植的某一杂交玉米新品种⑤,因特别容易感染玉米小斑病菌(south corn leaf blight epidemic),致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还有一些地区的近一半玉米绝收。[12]

美国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如种子、除草剂、化肥、农药、加工、运输、销售等,都经历了与大农场扩张类似的过程,几个资本雄厚的大公司构成“从田间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他们被称为食品供应的“粮食巨人”。种子和除草剂由孟山都提供,化肥和农产品收购则由嘉吉公司负责,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为人们提供食物成品或半成品。美国的三大食物联合体——康格拉食品公司和杜邦,嘉吉和孟山都,瑞士芝诺华医药保健集团和ADM——决定了绝大多数美国人每天“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这种供应体系造成的环境问题包括:非本地生产的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食品制造、加工、包装过程中的各种损耗,过期食品带来的浪费等等。单一食品供应体系在营养和健康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美国农产品大都属于产量高、外型好、高能量的品种,外表光鲜亮丽、价格低廉,但品质、口味与健康则不纳入考虑范围。美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只是化学剂量上短期无危险,对累积性毒害的长期影响缺乏检验。美国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势力强大的“粮食巨人”受到美国政治的支持,加上主流的教育、科研、媒体机构的作用,绝大多数美国人早已习惯了目前的饮食方式。

三、吸取经验和教训,探索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是高效农业的典范,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历史,这个过程充满了利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强迫。我们一方面应该看到,工业化大农业对粮食增产有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美国式农业方式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与社会产生的影响与风险。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历史与传统,在借鉴美国大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其所带来的危害。我们不应该盲目推崇美国式农业,而要根据自己的人口、资源和文化习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在借鉴美国农业经验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所包含的环境风险。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效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具体的人口、资源和文化习惯,避免“一刀切”式的推广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包括:(1)中国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容忍小农的破产?中国人对美国农业有美好的幻想,以为能够使中国小农走上富裕,农村社区摆脱困境。但无数事实表明,美国式农业是资本农业对小农方式的替换,其后果是小农的大量破产。我们的社会在多大程度上稀释大量小农破产的后果,应该纳入我们考虑的范围。(2)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美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无论是在资本投入和政府补贴、能源和资源消耗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很难有更大的突破。这种农业与美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的生态背景有关。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近5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美国的1/10,资源更为紧张。如果实行美国式农业,不仅需要投入很高的资本和科技,还要考虑水、土壤等农业资源的承受力。(3)食品安全、健康与饮食习惯。美国农作物品种单一甚至基因相同,必须以更高的化肥、农药投入进行维持。一旦环境发生改变或保护措施不足,极容易产生绝产的后果。少数“食品巨头”控制的单一食品供应体系,廉价却不健康。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多样化的食品代表更健康的生活。一旦美国式农业在中国推广,作物品种必定大大减少,不健康的饮食带来的医药费负担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情况,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美国在向全球推销农业科技和廉价粮食的同时,也在推销其农业生产方式。孟山都、嘉吉、ADM等国际种子、农药、生物科技公司,是推动美国农业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在认识美国农业的高效率、高科技的同时,也应该明白这种生产方式所需要支付的代价,以及它同样面临向可持续农业转型的压力。保持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避免美国式农业在中国的大跃进,应该成为稳定农业、保持活力和探索中国农业道路的基础。

注释:

①“看美国农村生活,环境超棒,空气都是甜的”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0-10/08/c_12636366_46.htm

②Farm Aid. http://www.farmaid.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info_facts_help.

③Factory Farm Project.

http://www.factoryfarm.org/docs/Foundations_of_Sand.pdf.

④唐勇,赵帅.我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EB/OL].人民网国际深度观察,2006.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620706.html。

⑤当时该品种玉米的种植面积占全美85%以上。

参考文献:

[1]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

[2]郭振宗.美国农业现代化基本经验及其启示——基于农业企业化视角的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14).

[3]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4]戴孝悌,陈红英.美国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基于产业链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0,(12).

[5]鄢小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美国低碳农业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1,(17).

[6]Spielman, D. and Pandya-Lorch, R. Millions Fed: Proven Success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9.

[7]吴迪.美国集约农业发展特点及经验[J].世界农业,2013,(5).

[8]杨靳,廖少廉.美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启示[J].人口学刊,2001,(4).

[9]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chnology, Public Policy,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OTA-F-285,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6.

[10]Jeffries, P., Gianinazzi, S., Perotto, S., Turnau, K. and Barea, J. M. The contribu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sustainable maintenance of plant heth and soil fertilit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3.

[11]Perelman, M. Farming for Profit in a Hungry World: Capital and the Crisis in Agriculture. Montclair, NJ: Allanheld Osmun and Company,1978.

[12]Tatum, L. A., The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Epidemic. Science 171,1971.

作者简介:刘春燕(1970—),女,山东梁山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思想。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环境风险环境问题中国
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
我国内陆核电站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经典话语看水污染问题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成效研究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