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电影的艺术性来指导高中语文的读写教学

2014-08-15 00:36杨伟
课外语文·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读写教学高中语文

杨伟

【摘要】借助电影艺术的资源优势,不仅可以提升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的品质,探寻更高效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能优化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电影艺术;高中语文;读写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把电影艺术渗透到高中的读写教学中,就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帮助教师把传统的课程、固定的单元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在这种转变中,高中生读、写能力之外的能力也能得到彰显。

一、电影的艺术性可以指导高中语文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而电影是用视、听来表达文学的艺术,而且电影的艺术性不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能比拟的,包括文学在内。因为电影以开放的姿态,有机地融合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其丰厚的艺术底蕴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艺术思维、手段、思想经过交汇、容纳变得更加丰富、完善,对读写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电影特有的手法、思维、拍摄技巧、剪辑风格、叙事思路、摄影的空间、画面、布景等等,不仅能为高中读写教学提供更多的文学素材,而且它的多元艺术性能给高中读、写教学方法的转变、拓展、深化提供多种途径。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高中生对人、事的描述过于简单、寡味。学生常常抱怨文章写不生动,写不长,其原因就在于现代的高中生更善于抽象简单地直书结论,而不善于艺术地表达。按照常规的写人模式来叙写屈原这一形象,学生普遍的表述是屈原忠君爱国,但为奸人所害,不被楚王理解,看着国家的沉沦,最终绝望地自投汨罗江。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表述是线型的、结论型的。但是,当学生借助色彩、景别、蒙太奇等一系列的电影语言来重新塑造这一人物时,其效果由线到面,甚至产生了纵深感。由于电影的艺术手法在语文写作中有机地融合,使文章产生了电影般的动态感染力,电影资源凭借其丰厚的艺术底蕴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二、电影的创造性可以指导高中语文的创新性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需要培养高中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日渐觉醒。他们渴望突破、渴求新事物。但是语文教学传统的教材、固化的教学模式让思维活跃、思想日趋成熟的青少年们感到沉闷、乏味。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电影一旦长期形成固定的模式,就容易让人感觉乏味。而观众的乏味往往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所以,在商业的压力下,电影必须在题材上和艺术手法上不断创新。而电影艺术的这种在光影世界里提供创意的反射条件的能力,刺激大脑、视听产生更多的创意,因此学生在观赏过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影片之后,有可能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加工和重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甚至产生更多创造性的问题。电影的想象力激发了师生语文教与学的创新性。

比如说“好莱坞电影的结局”,传统的做法往往以“大团圆”的模式结束。这是因为循环型、封闭型的故事结构需要一个完整的结局。但随着电影人不断地创新,单向叙事模式被打破,电影的结尾也变得更有创意。《我是传奇》的“双结局”让观众对影片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少年派》《灵异第六感》等“颠覆性的结局”让观众震叹、反思;《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等“开放式结局”引起观众的讨论、猜测。电影在艺术上不断创新,日趋完善,这种创造对高中读写教学有启示作用。而高中生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度和接受力、理解力又是较强的。于是,笔者把电影的这种创造性的结尾引入课内小说情节、结构专题的学习中,并在随后的微小说、微剧本的写作中,鼓励学生把新的观念应用到小说结尾的创作中。由于商业压力,电影紧随社会、时代的脚步,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不断吸纳最新的艺术理念、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这对于正努力摆脱传统束缚、寻找创新之路的高中读写教学而言,是极具启示性的。

三、电影的现实性可以指导高中语文的思维性

高中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虽然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但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高中生生活阅历的积累,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增长,思维的深度和品质也随之提升。虽然教材中的例文不乏优秀之作,但毕竟有些年代悠久,缺乏现实感、现代感。而当下的高中生信息渠道多、见识广,追求新鲜事物,教科书文本所提供的资源很难满足其认知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这一板块中指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随后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都提到了要在高中阶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电影艺术虽然有其虚幻、虚构的一面,容易让青少年沉湎于感官的享受或潜意识的满足。但是电影同时具有现实性,可以反映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面貌、社会现实的问题以及人性的真相。从这一角度讲,高中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获得更宽阔的视野,涉及更丰富的现实性话题,在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下产生更深的思考,从而获得优化的思维品质。同时,也是对高中生的“阅读视野”的补充,对“写作素材”的充实。

例如,引入“科幻片”作为教学资料,在初始阶段教师企图通过“科幻片”的奇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思考,但最终还是要让学生深度解剖科幻电影背后沉重的现实问题。高中生对此很有兴趣,通过电影来探讨现实问题,不仅对教学现场思考有强烈的激发作用,还能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生在课内阅读和写作中的思维深度。

总之,电影艺术能够吸收各家所长,语文学科也可以从电影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找到电影艺术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对接点,是整合的第一步。继而,我们期待一种切实有效的整合方式和有条不紊的整合策略。在以往教师做得较多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和电影资源的结合,来提升兴趣、激发情感、加深理解。而笔者希望看到的是,电影资源将被“同化”在语文读写教学中,并企图重构个性化的语文课程体系,以真正提高高中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熊芳.让电影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8).

[2]张美华.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5).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读写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探析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师生“齐读共写”感悟小语教学的幸福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初中读写教学的瓶颈剖析和有效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