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加入研究团队可加强中医科研实验室内涵建设

2014-08-15 00:55:15刘亚伟吕志平蔡红兵孙学刚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本科生中医药研究生

刘亚伟,吕志平,彭 洁,蔡红兵,孙学刚

南方医科大学1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中医药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3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医科研实验室是课外培养中医学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的主要场所。近几年,国内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呈快速提高趋势,然而实验室在研究梯队建设、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研究的创新性和延续性、实验方法的完善和传承等方面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近几年采用中医本科生加入研究团队的方式,在提高中医科研实验室内涵建设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1 中医科研实验室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性”是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工作自身的本质需求,也是中医药“科学化”工作的必然要求。创新性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在研究过程中有新的发现,然后围绕这个创新发现首先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其发生发展及调控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原始创新研究,即数据驱动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大量阅读本专业及研究方向最新发表的高层次文献,从中发现与自己研究内容相联系的契合点,提出兼具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假说,加以验证和阐释,是假说驱动的创新研究[1]。

研究生是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研究主体,是中医药实验室创新性研究的生力军。上述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均要求研究生介入研究时间长,介入研究程度深,才有可能实现。而目前研究生培养三年过程中,第一年大部分在上基础科,学习中医理论;第三年一半时间在临床实习,加强临证经验,然后写论文,找工作;真正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也就是一年,研究生的研究时间短,大部分人员刚刚理解课题内涵、掌握实验技术、熟练操作方法就匆匆准备毕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限制。

1.2 研究深度不足

中医药实验室科研的目的是作出有深度的工作,发表有影响的文章,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研究工作不是发现一个现象,而是能够解释现象背后的机理,即不但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而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目的,是能够完成毕业论文,达到毕业要求,而大部分时候能发现一个现象,发表一篇统计源期刊收录的论文即可。因此,目前中医药研究大多为选择一种中医药干预,观察中医药对一两个比较“先进”的指标的影响,属于“跟风”式研究,难以深入下去。

深层次机制研究具有复杂性、结果不可预知性和时间不可掌握性等特点,需要耐心积累、反复验证、深入分析,这种深层次的研究诉求和研究生的研究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即“熟读王叔和,不让临证多”,学生更愿意早下临床,多学看病,即便导师对某个课题寄予巨大希望,学生要求下临床,要求毕业,导师也只好同意。此后,下一届的研究生因为此类问题更愿意重新“跟风”、重复低水平研究而不愿意在原有基础上做深层次研究,导致原先的课题无法深入。

1.3 技术传承无序

医学实验研究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非常考验研究人员的动手能力。如研究某个中药成分与某个基因或蛋白的关系,就可能涉及中药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基因克隆、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小干扰RNA、免疫荧光、细胞培养等技术。而培养一个能够掌握上述技术的人,既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又需要极高的费用,由于研究生在实验室的时间较短,特别是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实验少,本身动手能力偏弱,好不容易掌握了部分实验技能,又匆匆离开实验室,下一届学生又要从头开始培养,一方面由于实验技术的传承性差导致研究进度的缓慢,另一方面造成了实验室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和其他条件的浪费。

1.4 人才招收困难

目前在我国从事临床工作和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收入差距较大,而中医药领域这方面更为突出。中医药实验室招收研究生和工作人员,将来主要从事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工作,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优秀学生不愿意进行中医药科研工作,导致中医药实验室难以招收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中医药基础专业经常无人报考或无人达到录取标准,而调剂来的研究生往往专业思想不稳,身在实验室心在临床,总认为将来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不能专心于实验研究。中医药基础研究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匮乏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提高内涵建设的重要原因。

2 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的创新人才培养

本科学生大多思维活跃,敢于求新,科研思路广阔,但由于不能掌握中医药科研的特点,加之尚未掌握文献检索、实验操作的相关技能,虽然学生们精力旺盛,具有在课外业余从事科研的强烈需求,但如果缺少引导,不能均衡分配时间和精力,有可能事倍功半,既耽误了学业,科研成效也不会显著。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前期采用了“筛选、培养、提高”的实验室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通过本科生辅导员动员、推荐一批有兴趣参加科研工作的中医药本科生,对报名学生进行初步筛选,让有志于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本科生加入到科研团队,谓之“筛选”阶段;学生进入课题组后,鼓励其加入实验室(中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QQ群、参加实验室会议(lab meeting)、主动介入实验操作,使其较快地熟悉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性质,并逐步培养其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从而综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谓之“培养”阶段;在培养阶段中一部分凭冲动进入研究团队的学生会被自动淘汰,选择部分专业思想牢固、科研思路明晰、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谈话,动员其考取本实验室老师的研究生,录取后单独承担一项课题研究,使其在科研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谓之“提高阶段”。

通过上述尝试,已经成功招收到优秀的中医药本科学生进入到实验室,并有学生录取为实验室研究生,并在短短一两年内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收到较好的效果。

3 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思考

本科生进入研究团队后,其在实验室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中医专业5年,中药专业四年),在研究过程中就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找到研究的创新点;同时由课题组研究成员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高水平的文献,就有可能找到研究工作与生命科学最新发现的交叉点,在此基础上从科学性、可行性和研究意义等多方面对交叉点或创新点进行评估并加以研究,从而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学生在实验室工作期间,带教老师慢慢启发学生对中医基础研究的兴趣,然后遴选对中医基础研究兴趣浓厚的学生,动员其考取本专业研究生,从而改善中医科研实验室招收研究生在生源数量和质量方面严重不足的局面。

进入研究团队的学生成为实验室的研究生后,则研究年限延长3年,其前期掌握的实验技术及研究能力成为其研究生阶段的重要资本,就有可能对某个课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解决了研究深度不够的问题[3];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上下级学生之间技术交流也有利于实验室的技术传承。

综上所述,中医科研实验室在目前的管理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研究深度不够、技术传承无序和人才招收困难等多种问题,招收本科生加入实验室现有的科研团队,为我们解决上述困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我们前期在这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将大大推动中医科研实验室的内涵建设[4]。

[1]鲁 峰.关于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J].南方医学教育,2009(2):7-8.

[2]李 昱.本科生加入研究生科研团队共同培养模式——长学制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70-1.

[3]程少冰.医学研究生实验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7(8):809-10.

[4] 冯 兵,袁发焕,杨惠标.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148-51.

猜你喜欢
本科生中医药研究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