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宪美 陈小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广东佛山 528300)
目前,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和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与薄弱环节。虽然,中职师资培训越来越被重视,从国家到地方也在开展形式多样的中职师资培训,但大部分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效果不够明显。为此,学校在培训师资方面除了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还根据职教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专业师资进行培训,其中任务驱动是培训效果较明显的一种方式。下面主要以信息化建设任务驱动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如何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所谓“任务”,按一般的定义,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任务驱动”是指将完成某件事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的阶段,通过逐个任务完成的过程,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习者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习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1]。
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是学校师资培训的一大创举,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念与操作方法,移植到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上来。学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计算机专业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有关信息化建设项目,教师做中学,做中教,在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
正所谓“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已在全国形成了局面。技能大赛已成为衡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职校展示办学质量的大好机会。为此,学校专门挑选专业能力强,有钻研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组成教练团队,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压担子,做中教,辅导学生组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类技能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2007年首届技能大赛至今,每年都经过层层选拔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赛,所有参赛选手都获奖,目前已获国家一等奖12 个,二等奖15 个,三等奖4 个。省级一等奖51 个,二等奖26 个,三等奖6 个,为广东省在全国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取优异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学校因此获广东省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
通过这种压担子、做中教的任务驱动法,使一批计算机专业教师得到了全面提升。
(1)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师专业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每次比赛的项目和内容都不同,所用到的软件和设备大相径庭。比赛的内容几乎不是现行职校的教学内容,而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更先进、更高深、更实用。比赛难度一年比一年大,要求一年比一年高,设备配置一年比一年高。这对辅导教师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更是巨大挑战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很多教师都没有用过这样的设备,他们却要在短时间内训练学生熟练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意和合作精神等。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力争赛出好成绩,辅导老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发扬奉献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消化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培养出一流的选手。正是在他们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同时,自身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其中一位老师在2007年的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教师现场课件制作项目中获得了第一名,同时他辅导的园区网、电子商务等项目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
(2)任务驱动法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辅导教师必须要用任务和项目等最有效的方法让选手们尽快掌握,同时结合学法指导选手自学,可先让选手边操作边学,对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辅导教师再给予点拨和示范,重点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帮互学,选手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比师生之间会来得更容易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选手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取得了以前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而辅导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丰富,他们将其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3)任务驱动法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
要成功做好一件事,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成功。上至校长,下至科任老师,都对技能大赛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之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各比赛项目之间的辅导老师互助互帮,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经过不断的磨合和锤炼,教练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加强,这个优秀团队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为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发挥国重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体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学校于2002年成立了“计算机技术中心”,为计算机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实战”的机会,鼓励专业教师用信息化建设项目为载体,带领学生做中学,做中教。
目前,该中心自主开发了“希望之星”系列软件20多个,其中“希望之星”网络电子教室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青年奖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中职教育年会软件评比一等奖,2010年在全国首届中职作品展洽会上获一等奖,并得到国家领导人刘延东和鲁昕同志的高度赞扬,已有一百多所学校在使用该软件。2011年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慧源电子商务实训平台”已成为商品在全省销售,真正实现了鲁昕部长提出的职业教育要实现由“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同时技术中心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信任,曾多次受命,为省、市、区、镇等上级领导部门开发多个系统和平台,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这样的任务往往时间紧,要求高,极富挑战性。每接到一项任务,技术中心的老师们就成立项目开发组,完全按照软件的开发流程进行操作,有时甚至用全新的开发平台,老师们需要重新学习,而这种学习是学以致用,在做中学的效果特别好,老师们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仅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团队精神得到凝聚,在得到领导肯定的同时,他们也有了成就感。可以说,在如期、圆满完成开发任务的同时,也打造了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精英团队,带动整个计算机专业部全体教师,自觉有效地自我发展,也为学校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基础不扎实,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尽人意,而目前的中职专业教材体系大部分将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剥离开来,学生在学知识时,并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什么时候能用得上、如何用;而在训练专业技能时,又往往出现不知道要用到哪些知识、如何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用这样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材,由于知识更新快,更凸显出其教材的不适应性。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校把教材改革作为突破口,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结合课题研究等各种途径,为教师搭建开发专业教材的舞台,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们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结合平时在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的经验和心得,编写了50 多本受师生欢迎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有多种被列为国家规划教材。这些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的体例,以项目和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带着任务和项目去学习,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的特点,真正适合中职学生基础,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教师们通过参与教材的编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学校以此为契机,每年都举办校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三年来共获国家二等奖2 个,省级一等奖9 个,二等奖7 个,学校连续三年获优秀组织奖。在去年举办的全国信息化说课大赛中,有2 位教师获一等奖,2 位获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广东省教育厅信息化建设经费资助项目。
教师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除了潜心研究课程教学设计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高效辅助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手段,在学校的协调下,计算机专业教师与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非计算机专业老师进行教学设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把需要信息化辅助的部分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要经过多次的沟通、讨论和修改,双方都在合作中得到提升,计算机专业老师通过完成任务,不仅专业水平提高了,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从而实现双赢。教师在参加各级比赛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法,让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中学,做中教,其产生的效果要远比传统的培训方式效果好得多,教师从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取得丰硕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培养了多位省、市、区名师。学校也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街道级职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品牌形象。
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当前教育界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而应用于师资培训,却是一个新鲜事物。学校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信息化专业教师的培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这一培训方式是否适用于其它专业、其它学科教师的培训,如何操作运行,还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有待学校教研部门潜心实验,有待各专业、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投入与实践。期待任务驱动法师资培训方式在学校全面开花,期待学校的师资培训水平又登新台阶,为同类学校的教师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任务驱动式教学,http://baike.baidu.com/view/292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