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翠
(1.北华大学 外语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2.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一
美国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曾针对全球化的问题,单独撰写了一篇题为《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一文,并指出,“新型的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并正在改变这我们日常生活的机制。”[1]在信息化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受着电子技术发展的影响。我们无限感慨科技的全面进步带来物质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而哲学、思想、文化的历史性拓进,使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充分地体味到“文明”的意义[2]。地球变得越来越小,通过网络技术,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几乎可以不受空间的制约而进行交流。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冲击。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表明,社会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能够促进社会的现代化[3]。在高等院校中,很多课程不得不采用课件等新的教学手段,来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传统的书籍变成了电子书籍或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很多国内外经典名著,都被搬上了屏幕。人们似乎不再喜欢只读纸质书籍,而是打开电脑,进行休闲和娱乐。
发展德育文化,把握德育文化,提升德育文化,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4]。要回应时代的呼声,德育文化必须进行创新。对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一味的“一言堂”,或者说,这样的课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就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最佳的途径之一,便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在潜移默化中使其人格得到培养。
那么,如果教师将学生业余时间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每周指定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要求学生观看,学生即不会失去休闲娱乐时间,又能陶冶情操。
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在当今社会,出现“重才轻德”的倾向,即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业,而忽视了道德水平的提高。下面,本文以影片《荒岛余生》为例,试阐述利用影片对学生的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二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其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早在19世纪90年代,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影公司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所摄的短片就受到观众的欢迎[5]。走入20世纪,国内外的经典影片,更是层出不穷。20世纪的大部分岁月里,电影一度是工业、后工业社会的最大娱乐业与艺术领域,它不仅覆盖并取代了传统艺术——首先是戏剧、长篇小说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地位,而且囊括了音乐、美术,乃至建筑之美于其中[6]。人们在影院中获得教益,获得日常生活的信念与价值。
《荒岛余生》这部影片在2000年首度上映,极受大众欢迎。可以说,从情节上来讲,与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颇为相似。影片的讲述的是关于一个联邦快递公司职员查克·诺兰在南太平洋上空遇难坠机流浪到荒岛的故事。他原本是个特别讲求工作效率的人,但因是个“工作狂”,似乎没有时间陪伴女友,引起感情上的危机。但在岛上孤独地度过四年的过程中,他深深地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感。最后,当他被救重新面对全新的生活时,得出了自己的人生体悟。
这部影片并不是传统的《小兵张嘎》式的革命教育影片,也不是《焦裕禄》那样的极具献身精神的共产党员式的爱国教育影片。然而,视角的改变,可能给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和活力。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受网络的影响极大,思想也极为开放。如果只讲学习雷锋等传统的故事,恐怕已经迎合不了他们的内心需求。那么,在选择影片时,不能只限定在革命影片之中,要将视角打开,与学生的内心世界接轨。教师要有双重考虑:要兼具影片的时代性和教育性,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空间。
以上述影片《荒岛余生》为例,男主人公的扮演者是非常有名的汤姆·汉克斯,曾主演过很多部影片,他的知名度足以吸引学生观看这部影片。在观看影片之前,教师应预设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赏析,比如:男主人公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他在岛上生存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认为最好的克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男主人公特别喜欢那个排球?它代表了什么?当获救之后,发现自己的女朋友已然成为他人之妻,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男主人公身上,能学到什么?这些问题的预设,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时有指向性,对他们人生观的塑造,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私欲开始膨胀,许多消极的因素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教师的引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宣传工作。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化,很多大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用得当的方法,使学生对道德观、价值观正确引导,使他们得到极大的启发。
首先,观看影片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修养。通过影片的播放和反思其中的人生哲理,使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在其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适应环境,调动上进心。在《荒岛余生》中,查克在岛上孤独地呆了四年,他并没有想到死亡,而是对以前的忙碌的生活进行了反思。当他意识到,他对待女朋友的态度不是特别用心,几乎很少想到要主动陪她,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懊悔。当然,查克最后没有赢得再次弥补以前陪女友时间过少的机会。当查克四年后回来,发现女友误认为飞机失事,已经另嫁他人并有了几个孩子时,查克并没有怪罪她,而是接受了这一事实。在人生这条路上,并非总是平坦的,不过,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心存希望。这是该影片带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启示。
其次,通过观看影片,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责任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为,人要以诚为本,取信于人,必行千里。荀子将“信”视为不仅适用于朋友伦理、交际伦理,更推广到一切伦理关系,都要以诚信为本。在《荒岛余生》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情节,来展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比如,在飞机失事前,查克原本要去递送一封快递邮件。这封邮件由于飞机失事,而一直被搁置在查克身边四年。在岛上的四年中,查克从来没有过想要打开这封邮件的念头。他是那样的寂寞,但从来没有因为好奇而去侵犯别人的隐私,也没有因为时间太久而随意将邮件扔掉。从这一点上来说,查克身上正是体现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种诚信和责任恰恰反应出查克是一个极具高尚品格的人。
最后,观看影片可以促进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完善。在当今社会,社会上有很多不正之风,有很多人都是拜金主义。富二代的观念认为,男生只有“高、富、帅”,女生只有“白、富、美”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这势必会影响一些学生,使他们不愿考虑在社会上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生存。很多学生过多地依赖父母,自立性不强。在《荒岛余生》中,查克孤独地在岛上生存了四年,自己制造了一些简单的生存工具,以蟹肉和椰子为食物。他克服了孤独、恐惧和饥饿,这些都表明他有一颗坚强的心。在查克的身上,我们看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最终看到生的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
当然,利用影片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要精心选好影片,并预设问题,使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选择影片时,教师尽量既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片,同时又要兼顾影片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将问题在学生观看影片前告知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思考的指向性,免得看完一部影片,不假思索,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都需要教师做细致而周密的前期准备。
在看完影片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提交读书报告。由于课堂讨论时间有限,有很多学生未必能有机会去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撰写读书报告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一是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二是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读书报告可以不用过长,500~800字为宜,这样,学生既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写,教师的批改量也不算过大。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反馈工作。在课堂的前十五分钟,教师首先总结上次读书报告情况,并将一些极有深度的读书报告推荐给学生。之后,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当堂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其他的学生会被同学所阐发的观点深深吸引。这样做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学生的集体讨论,阐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在讨论中,会把一个问题弄透、弄清,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在《荒岛余生》中,查克对排球恋恋不舍,不论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并经常和他聊天。最后,当他失去排球的时候,心都要碎了。通过讨论排球对查克的意义,学生会得出友谊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他们会珍惜现在拥有的朋友,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梁启超曾经说过: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7]。而今,唯有我中华文明屹然独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摆脱传统的“你听我说,照本宣科”的模式,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通过营造积极的氛围和调动起充沛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熏陶。除了要让学生不发生“知识饥荒”,更要晓得“精神饥荒”的危险性。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是可怕的。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额自律。”[8]青年是潮气蓬勃的一代,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如果将电影这一现代化工具很好地加以利用,高等学校的德育课程,会推陈出新,不知不觉中会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品德更加高尚。
[1]郭英剑.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1998(1).
[2]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199.
[3]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9.
[4]王仕民.德育文化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
[5](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7]梁启超.梁启超自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1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