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民初江苏旅游业的发展

2014-08-15 00:42:28葛玉红
江苏商论 2014年11期
关键词:旅客铁路旅游

葛玉红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铁路交通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旅游由此产生。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1年组织的一次乘坐火车旅行,被视为近代旅游的开端。清末,铁路引入中国,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了以南北干线为核心的铁路运输体系,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相关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也是江苏经济增长的最快最好时期。然而,学界关于铁路交通与旅游特别是与江苏发展进程联系起来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是空白。有鉴于此,本文以沪宁铁路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铁路与民初江苏旅游业的相互关系,旨在从中厘清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线索和谱系,揭示清末以来江苏社会经济“率先发展”的历史根因。

沪宁铁路的建设可以追溯至1897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奏请兴建沪宁铁路。张之洞与直隶总督王文韶会奏将沪宁铁路划归盛宣怀主持的铁路总公司办理,得到清政府准许,并决定用官款先筑沪淞铁路,然后修筑沪宁铁路。沪淞铁路自上海至吴淞炮台湾,1898年1月动工,12月通车营业。1905年4月25日,沪宁铁路开工,1908年4月全线通车。沪宁铁路运营初期,沿途设有上海、南翔、安亭、昆山、唯亭、苏州、浒墅关、周泾港、无锡、洛社、横林、常州、奔牛、丹阳、镇江、下蜀、栖霞山、南京等20多个站点,至20年代增至47站,是全国铁路中车站最密集的线路。

铁路的通车促进连接车站与城乡以及市区道路的修筑和拓展。如,沪宁铁路通车至苏州,环城马路随后建成;通车至南京,下关车站一带的大马路、二马路很快建成。新建的马路宽阔平坦,不仅如此,有的市区铁轨也随之建设。1907年,在沪宁铁路的修筑快接近南京时,两江总督端方认为,下关作为沪宁铁路首站,铁路建成后必然商贾云集,车船众多,遂奏请清政府修筑一条连接车站与南京市区的铁路——南京铁路,又称“宁城铁路”或“宁省铁路”,获批准。1909年1月,南京铁路竣工通车,每天把从上海乘火车风驰电掣而来的旅客由下关送入市区。密集的车站及便捷的道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传统社会里,人们的出行只有依靠马车、小船、人力车、轿子等,这些交通工具前进速度缓慢,空间小,颠簸厉害,且受天气影响,道路又有限,根本不适应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因而出现了“不远游”的无奈,出行被视为一件苦事。铁路的出现,是“交通界大发明,缩地利器,较之以往用人力畜力、挑负拖载者,不啻一大革命也”。[1]曾经须“数十日跋涉之劳,或动辄旬月者,仅以博一二日游观之乐者”,而自“铁路通行,瞬息千里。今则朝看钟山之云,午饮浦江之水,晚听南屏之钟矣”。[2]京汉铁路的通车使北京至汉口由27天缩短为2天半,沪宁铁路的通车使苏州到上海由3天2夜缩短为两三个小时,南京至上海也只需要八九个小时,空间和时间被铁路征服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自由和从容,中国近代旅游由此产生。

沪淞铁路:“也许是比坐轿子迅速,比坐小车便宜,所以小火车的生意一天好似一天。后来用两个火车头牵引,拖上九节车厢,还是人满为患”。[3]沪宁铁路通车初期,一些官员、教师、学生等中产阶层成为旅游的主体队伍。如1909年4月10日,常熟石梅公立高等小学校职员6人与学生37人,先是乘船到苏州,后乘火车到无锡参观,至下午三点余钟,遂由第四次火车赶赴苏州等。[4]后来,因火车的快捷、便利、安全、准时以及票价低廉等优势为人们所青睐,选择火车出行的人逐渐增多起来,即使是农民也打破故习,纷纷走出家门,外出谋生、闯荡世界,旅游渐渐成为民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尚。

1912年,上海《海关十年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在很自由地利用增加了的交通设施,无论在国内或到国外,乘轮船或火车旅行,目前已为一切社会阶层所乐于接受”。[5]到1920年,乘火车外出者非常多,尤其是秋游旺季,沪宁铁路上往来的旅客更是人满为患,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车站,周末乘客尤为拥挤。1923年,通过沪宁铁路的旅客已达1083.78万人,是营业之初的90倍。[6]至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已经有许多人养成了这种习惯(旅游)。不看见周六的火车上不是每一次都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往各地去的游客吗”?[7]

铁路的运营及旅游的热潮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人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与惬意,以愈加开放的姿态认识世界,并接受新事物。国人初见外国人或西方器物时曾作惊奇、诧异之情状,而今已属司空见惯,即使是乡村地区,铁路初通时,有人购置小风琴一架,乡民争先参观,“门为之塞”,后来,留声机等西洋乐器亦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人们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铁路连接的区域呈现出动态发展之趋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沪宁铁路通车后,旅游的人如潮涌,客运呈旺盛之势,这与铁路部门适时制定的各种营销策略以及不断完善的服务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制定较低的客运票价与多样票种

清末,全国铁路车票没有统一,各路都有自己的车票及票价。车票等级是从车票颜色来辨别,如,关内外铁路的车票,头等为白色,二等为蓝色,三等为红色;京汉铁路的头等票为红色,二等为黄色,三等为蓝色,后改为南段用白,北段用蓝;沪宁铁路头等为黄色,二等为绿色,三等为红色。车票不仅颜色繁多,而且价格也不尽相同。1907年,沪宁铁路局制定客车票价,按头、二、三等车定价,头等车每公里0.06 元、二等车 0.03 元、三等车 0.02 元,后又增设四等车,票价为每公里0.0075元。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路局改票价为每公里头等0.03元、二等0.015元、三等0.0075元、四等0.005元。 沪宁铁路的各类票价均低于当时全国铁路平均价格,全国铁路三等客车每公里平均价为0.017元。[6]

沪宁铁路的票价不仅低,而且还有各种优惠票。如每逢礼拜日、礼拜六及开盛会之日,路局发售往复票或来回票,票价是平常票的十分之八;尤其是在西方的耶稣诞辰或中国的新年将至之时,沪宁铁路局发售旧年来回票,其价目为单程价目再加其半数购来回票”。[8]为了促进客运业务,沪宁铁路局自1907年始先后根据时局及民众的需求及时增加了很多票种,达50种之多。如有一至四等通常票与特种票;二至三等半价利益票与四分之一价利益票;二至三等特别快车(半价利益票);二等和三等特别快车(四分之一价利益票);一等月台票,二等月季票(六个月),免票、单程免票和限期免票;区间来回票以及星期尾来回票;三等床位票及一等睡票;半价票;特别快车半价票;一至三等联运票;上海至北京特别快车来回游历票,国内周游一等票;团体游行一至三等票;中东铁路联运、来回及单程票;中日联运一等票等。从中可以看出,沪宁铁路的票中既有国内游览票,又有国际游览票;既有低廉的三等票、四等票,又有高档的睡票、座位票(民国铁路车票无座位号);既有短途旅行票,又有长途旅行票;既有通常票,又有特别快车票;既有单程票,又有来回票和联运票等,满足了社会各阶层人群的需要。

沪宁铁路以优惠价格和旅游票价等运送来往乘客,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给沿线民众更多的出门游览的机会和可能,也使得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成为人们游览的热点城市和风景区,促进了江苏近代旅游走向大众化。

2、重视宣传

随着商业的发展、近代交通业的逐渐发达,报纸日益普及,广告这种新式商品的促销方式,已经被许多中国商人接受,并广受消费者欢迎。沪宁铁路局重视广告宣传的作用,沪宁铁路通车后就频繁在《申报》上刊登广告,宣传客货运输的优点,1912年2月,于右任倡议沪宁铁路试行“夜行车”,遂在《临时政府公报》登载了“添开沪宁夜车广告”,运营第一天,乘客即甚拥挤,往后“夜行车”大获盈余。

针对“近年以来,外人来华游历者甚多”,沪宁铁路局还编辑了中英文旅行指南,“以资导游”,1919年,沪宁铁路局在《铁路协会会报》第76期上就有整版关于沪宁铁路客车优点的中英文广告,即“本路每日开驶快车四次,上海、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镇江、南京等站,每日均有快车及特别快车开行,全路有塔百座,既稳速又舒适”;饮食方面:“车上头等大餐,价目极廉,久为公众所欢迎”;游览景点为:“全路风景之美,古迹之多,不胜枚举”;优惠票价:“有自星期五起至星期一止,限期减价,来回票发售,以惠行旅”;还有国际游览票,“凡中日两国铁路之联运票上开,各站亦有发售。凡旅行团及其他团体乘车,均可享减价之利益”;并告之联系方式,“贵客欲问车票价及他项情事,请函致上海北站车务总管。电话北3199号”。[9]有时为了招揽客源,在广告上还罗列列车经过城市及其附近的景点,如,乘坐沪宁火车,可以“畅游江南,有左右逢迎之乐”,沿途有南京的总理陵园、镇江的焦山和金山、武进的文笔塔、无锡的鼋头渚、吴县的天平山和昆山的马鞍山等。[10]

除了在报刊上宣传外,还印刷精美的旅游手册。如1922年,沪宁铁路局出版《沪宁铁路游览指南》,“沪宁路游览指南现已编辑就绪,不日亦将出版,内容各站之名胜之出产之风俗,以及旅馆菜馆,均登载无遗,价洋每册五角”。[11]

3、提供优雅安全的环境

打造优雅、干净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是沪宁铁路构建高品位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沪宁铁路局规定,每次列车开行时,须为头等和二等乘客预备点心;各站员工“接待旅客,尤宜格外亲切”,努力使旅客以“旅行为乐境,不可使之视行车为畏途,是为至要”;同时要求车内保持整洁,沿途各站月台厕所等处亦须干净卫生;还在车内夏季安装电扇,冬季配置汽炉等,给乘客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正是由于“南京上海频繁的往来决定着沪宁线专车的特殊地位,它有着民国时代火车最华丽的外形,它的头等车厢较之国外同类火车毫不逊色,也代表着民国铁路客运工艺和社会风情的极致”,[12]旅客真正体会到了沪宁铁路“坐车之精美,招待之周到,实较奉汉(京奉和京汉铁路)为优”。

沪宁铁路局还关心乘客的饮食卫生,对沿线各车站所出售的瓜果食品均有严格的规定。如规定沿途所售食品由医官随时察看,遇有已坏食物,或已剖开之水果,又值时令不正,极易导致疾病者,一概禁售。清末民初,政权频频更迭,时局动荡,自铁路开通后,火车上偷盗、犯罪等事件频繁发生,沪宁铁路局专门派遣路警随车保护乘客等。这些都为沪宁铁路树立了良好形象,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乘坐沪宁铁路,不仅可以亲历华丽的沪宁火车,还可以前往江苏各地游览。

1914年4月,沪宁铁路参加了全国铁路旅客联运 (此为我国铁路旅客联运之嚆矢),1916年12月12日,沪宁铁路又与沪杭甬铁路实行旅客联运。“国有铁路联运,尤增旅行上之便利”,[13]沪宁铁路自加入联运之后,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客运量猛增,其营业收入大幅度提高。如1915年,客运进款为2506.00元,1916年为 2 739.499元,1917年为 2 923 234元。据沪宁铁路局统计年报,1917年,旅客进款已经占总收入的70%,货物进款占总收入的28%,其他营业与附属营业进款占总收入的2%。[2]交通消费提高了沪宁铁路的经济效益,它不仅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江苏旅游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旅游交通也被视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旅客的增多,沿沪宁铁路线的南京、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南翔、上海等出现了众多的接待旅游者的新式饭店、宾馆。

上海是现代中国经济文化、交通运输、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是国内外游人都向往的东方都市,因此,旅馆、饭店林立。如孟渊旅馆,它是一家有三层楼、100多间客房的新式旅馆,内均置古色古香的全套红木家具,设中西餐厅,供应中外佳肴,旅馆派专人于车站码头接送旅客;东方饭店是一家有7层楼、420多间客房的新式旅馆,内设有书场、东方广播电台;其他如金门饭店、静安宾馆、大中华饭店、中央饭店、礼查饭店等均接待游客,生意红火。

苏州的旅游业因铁路的通车以及大马路的建成而兴盛起来,“旅客群相趋之,阊门外一带市面顿时繁荣,于是旅馆业兴起,如利昌、老苏台、新苏台、惠中先后创设”。[14]而苏州火车站附近的一家豪华中西合璧旅馆——惟盈旅馆尤为耀眼,它不仅有大型快船多艘,还有专供游客饱览苏州水城风貌的小汽艇,更有英语导游招待,吸引了沪宁线上的中外政要权贵、富商巨贾纷纷前往苏州旅游。

无锡城区与石塘湾设置了两个车站,吸引了周边的大量客流,临近的宜兴、溧阳及靖江、如东等地区的旅客大大增加。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要,无锡车站至吉祥桥、老北门一带新式旅馆不断涌现。镇江旅馆亦颇多,有东南旅社、大华饭店、一品香、万全楼等等。

新式旅馆的出现,使中国传统旅馆业渐渐摆脱固有的模式,迈向近代化发展的历程。然而,除了新式的旅馆、旅社外,沿铁路线地区还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客栈,其规模不大,陈设和经营方式落后,但数量众多,价格比较低廉,其客房按照房间大小、设备优劣等条件,分为上等、中等、下等或一等、二等、三等和四等。客房的等级主要是根据房间的大小和设备的优劣等条件而定的。如镇江小码头附近的万福楼,一等客房每间二元四角、二等客房一元二角、三等客房八角、四等客房五至六角。旧式客栈因不向旅客供应饭菜,故又称“干店”。无论是上等的官房还是下等的厢房,招牌上明文写着房费均不包括被褥费、茶钱和水钱。客人用饭,可以到客栈附近的饭馆,或者托茶房(服务员)代买,但要给小费。也有的客栈备饭不备菜,菜须客人外买。[15]这些遍布于铁路线上的旧式客栈,在当时的国民旅游行动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星罗棋布的新旧旅馆、饭馆中,沿沪宁线一带还出现了众多的菜馆、酒馆、茶馆、商店、浴室、茶楼、酒楼、妓院、戏馆、戏院、电影院、游乐休闲场所、俱乐部、公园等服务性行业,它们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据1919年的资料,苏州阊门一带有“无数的洋货店、旅馆、茶馆、饭馆、妓楼,极为繁华”,这里渐渐成为苏州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16]其他如无锡的老北门、南京下关等均逐渐走向繁盛,城市近代化程度加快,城市建筑也逐步展开,一些公共建筑不断出现,如园林艺术建筑、旅游设施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这些又有利于城市文明的建设。

随着铁路的运营和旅游的旺盛,旅游专业机构开始出现,其中,中国旅行社的成立在中国近代旅游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1923年8月,银行家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国外部设立旅行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因为上海是一个各种文化交汇的场所,与它相邻的省又是旅游名胜区,客源地与旅游地也很近。所以,中旅社初创时期组织的旅游活动,均侧重于江浙一带城市风景区。除上海外,在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城市均设立中国旅行分社。其中,无锡分社不仅组团去惠山游湖、超山探海,还在太湖专设游览汽船办事处,经营旅客雇船游太湖业务。每年春天专门组织游览苏州、无锡、杭州的专车,交通由路局负责,途中餐点由上海一支香菜馆承包,社里派招待员随车照料。夏天则于避暑地设立夏令办事处,接待国内外游人避暑休养游;秋天则组织海宁观潮专车。中旅社还在上海北站、南京下关车站、无锡车站等处设立办事处、休息室、进餐室,以供旅客咨询、候车、进餐及委托办理各事。

中国旅行社成立初期,开展的业务仅是代售沪宁和沪杭甬两路火车客票。为了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它培训了一批接待人员,着统一制服在火车站迎送来往旅客。由接待人员在交通枢纽或旅客较多的大站协助旅客上下、中转车船、搬运行李、订票定座,这些服务为旅客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如为了便利沪宁铁路交接津浦铁路,旅行社人员预搭火车至镇江,等火车抵站,即上车与旅客接洽照料随身行李,预告为旅客在津浦铁路上所定卧铺铺号。因此,旅客在南京下关渡江至浦口登车时,即无须顾虑行李及争抢座位。中国旅行社还经营入境游览。据相关资料,20世纪20年代末至1931前,中国旅行社曾接待日本来华的京沪考察团20多次,参观者先后达3000多人。[17]此外,民国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旅游团体为友声旅行团,由上海孙宗源等5人于1915年利用休假发起,游览于沪郊,1921年开始游览京沪杭一带等,都促进了江苏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命脉,是实现旅游需求的先决条件。清末,铁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旅游近代化的开始。

“国家经营之铁路,以繁荣其沿线为目的”。的确如此,铁路的通车运营带动大批游客外出,旅游的发展为铁路交通事业提供大量的客源,亦提高了铁路部门的经济收入,而且它们均能为旅游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促进铁路交通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的增长和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扩建与改造,交通工具的增添和更新换代,为旅游者提供舒适、快捷、安全、高质量的服务,旅游的发展又促使交通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也正因为如此,20世纪20年代,江苏经济增长进入最快最好的时期。

[1]张星烺.欧化东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2.

[2]沪宁沪杭甬铁路旅行指南[M].国光书局,1918:1;4-5.

[3]柯兆银、庄振祥.上海滩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902.

[4]常熟学堂到锡旅行[N].申报,1909-4-14.

[5]中国发展游客事业之机会][J].旅行杂志,1931,(7).

[6]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交通志:铁路篇[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16;132.

[7]令人又惊又爱的虞山[J].旅行杂志,1935,(1):6-7.

[8]路事近闻[N].申报,1918-12-16.

[9]广告版[J].铁路协会会报,8卷76期(1)册.

[10]铁道年鉴[M].第3卷:659.

[11]袖珍日记及游览指南将出版[J].铁路协会会报,第11卷第113 期(1)册:141.

[12]一个时代的谢幕:蒋介石私人摄影作品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

[13]于贵棠.旅游事业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行社,1994:202.

[14]王稼句.苏州旧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2.

[15]王仁兴.中国旅游史话{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116.

[16]姚伟译.苏杭概况·苏州,苏州史志资料选辑[J].1991,(1):121.

[17]孙晓村.陈光甫与上海银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99.

猜你喜欢
旅客铁路旅游
非常旅客意见簿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云南画报(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54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是人
故事大王(2018年3期)2018-05-03 09:55:52
旅游
给小旅客的礼物
空中之家(2016年1期)2016-05-17 04:47:43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