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分类后送在码头救护所战伤救护中的应用

2014-08-15 00:49王美堂顾雪辉张红燕刘晓荣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信息卡战伤伤情

胡 敏,王美堂,顾雪辉,张红燕,楼 征,刘晓荣

(1.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野战医疗所,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200433)

现代高科技战争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大批量伤情重、伤类复杂的伤员,批量伤员快速通过是卫勤保障时分类后送面临的重要任务及难点[1],传统的医疗后送文书已不能满足伤员救治的多、快、准,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野战医疗所伤员救治势在必行。本码头救护所在多次演练中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战伤伤员的分类后送,成果高效显著,现总结汇报如下:

1 信息化分类后送主要组件

1.1 大容量医疗信息卡 大容量医疗信息卡存储伤病员的基本信息和伤情信息,是伤员的身份标识,亦是伤员伤情等信息的载体,在伤病员急救和后送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基本信息、伤情、处置、伤标、后续处置、医疗辅助信息以及前期自救互救、军医、医嘱等其他信息。

大容量医疗信息卡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移动存储技术[2]。该卡片采用特殊材料制作,有防水、防磨、防酸碱等功能,体积小,质量小,方便携带,可做成项链悬挂。

1.2 掌上分类器 掌上分类器即手持式PDA,是读取大容量医疗信息卡内的工具,亦是大容量医疗信息卡获取信息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利用RFID实现信息的获取。将掌上分类器与伤员的大容量医疗信息卡接触后,即可获得大容量医疗信息卡内存储的有关该伤员的所有信息[3]。分类后送人员根据评估检测到的有关伤情、伤部、伤类、伤型,以及伤势等新的信息录入分类器,并根据以上信息确定伤员的分类去向。分类器不仅具有信息采集的功能,还可以进行伤情的评分,将伤员的相关信息录入后,分类器按照我军的简易战伤评分表进行伤情严重程度评分,此外分类器内还有创伤评分(Trauma Score,TS)、CRAMS评分、Glasgow评分等评分系统。

分类器的数据输入为触屏式点击输入,大多数选项为勾选式,输入速度快,操作简便;通过手写识别和虚拟键盘用笔取代键盘。该分类器大小适合,方便携带,抗损毁,具备一定的存储容量;能够快速读取和采集伤员信息并形成电子伤票;满足全天候与恶劣环境下作业;具有双向通信能力;适用于计算机管理、网络功能与流程控制。

1.3 二维码伤标 二维码伤标即电子伤票,是伤病员分类情况的标志,用于在医疗后送线上各救治机构间传递特殊伤病员的分类信息。本次演练中使用的伤标为二维码伤标,包括事先已确定的二维码组以及伤标分类标识。该二维码具有唯一性,即每个二维码只用于一个患者,由分类器第一次读取后与伤员匹配并储存在大容量医疗信息卡内。伤标分类标识根据伤情分为“出血”、“骨折”、“出血/骨折”、“传染病”“放射”、“毒剂”及空白标识。

使用时根据伤员臂围撕开伤标背面粘胶,粘贴于伤员健侧手臂,通过扫描二维码数字,可以将该二维码与该伤员绑定。该二维码伤标还可以用于伤员各类检查检验申请,以及结果回报时的信息识别。如在分类后送过程中,伤员需要送检血标本,从该二维码伤标上撕下一条,粘贴于血标本试管上,无需手写,可以准确标识以及节约时间。在检验科获得结果后,通过局域网服务器存储到该伤员的信息卡内,医务人员可以在救护所的任一地方获得伤员的即时信息。

1.4 计算机软件及数据库功能 除分类器外,指挥组、分类后送组、手术组,以及各救治组都配备有个人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该电脑使用“军字一号”系统软件,通过局域网服务器及时获取掌上分类器发出的相关信息。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信息化模块的核心,伤员的伤情、分类后送及其他救治组室的伤员收治情况均可通过数据库完整地得到呈现,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分类后送组每完成一名伤员的分类工作,相应救治组室即可立即知晓该名伤员的接收消息,救治组成员将伤员录入组室电脑后可获取该伤员的所有信息。既可以为战场救治机构存储伤员的信息提供很好的载体,也可为后方救治单位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亦可为开展前方野战医院和后方远程会诊提供信息支持。

2 码头救护所信息化分类后送管理流程

2.1 前接 前接由1名军医及1名护士至码头接伤员,当伤员到达码头后首先进行交接总数及本批伤员概况,军医及护士立即对伤员进行核实,以及简单的伤情评估,根据伤员伤情安排伤员上转运车,重症伤员安排救护车,由军医随行,轻症伤员集中转运,由护士随行。

2.2 检伤分类 分类组医护人员首先立即对重伤担架伤员实施检伤分类,使用掌上分类器读取伤员的大容量信息卡,了解伤员的基本信息,以及包括伤情、伤类、伤部、受伤时间等信息在内的情况,询问护送医护人员或伤病员伤病情及救治情况,在不打开绷带的情况检查患者受伤部位。同时由分类护士为伤员测量生命体征并录入分类器,运用创伤计分法和Glasgow评分法推算伤员的伤情程度。军医综合判断后确定伤员分类去向,告知护士悬挂二维码伤标及分类牌。护士为伤员悬挂好二维码伤标后,再次使用分类器扫描二维条形码,该组条形码即与伤员绑定。救护所内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军字一号”系统,将PDA传来的伤员信息自动整理归档,并生成电子病历,通过读卡器写进伤员的医疗信息卡,实现智能化管理。最后由担架员按分类牌将伤病员送至相应救治组室。

2.3 后方转送 各组室对伤员进行相应早期救治后根据向后方医院转运的指征与禁忌证决定是否需向后方救治机构实施后送,需要后送的伤员由各组室军医通过网络通知指挥组以及分类后送组,分类后送组接到通知后根据伤员数量,以及不同的后方医院对伤员进行编组后送。

2.4 统计 使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检伤分类后,所有检伤情况将通过分类器无线传输到指挥组、分类后送组以及各救治收容组的计算机,计算机及时统计汇总伤员总数、伤员基本信息、伤情、分类组、伤员所在位置、接收诊治措施等信息。同时,分类后送组可接收由各组室发出的后送请求,数据库服务器按照请求后送医疗救护机构将伤员自动管理分类,打印成表格。分类后送组根据表格内容将伤员实施后送。

3 信息化管理在码头救护战伤分类后送中的优点

3.1 科学系统地管理伤员的信息 信息化管理可以延伸至作战前沿连队使用,可以迅速、准确地输入伤员信息。比在团救护机构集中填写传统伤票时间更优越,并可防止漏填或错填。特别是针对休克、昏迷等无法核对信息的伤者。大容量医疗信息卡是记录和传递伤病员伤情及救治信息的载体,分类器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患者实施检伤分类,二维码标识不仅可以使伤员的分类更加规范,而且使伤员在野战医院内的检查化验手术等方面的识别更加可靠、安全、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

3.2 信息化管理使战伤分类标准化 准确的战伤分类对战伤统计分析的结果影响至关重要,科学的战伤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战伤的性质、状况与特点,满足战伤早期诊断、急救、后送和治疗的需要[4]。分类器使用我军最新的简易战伤评分系统,快捷方便,对战场医疗救护人员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分类选项均采用勾选式,既可使分类完全符合战伤分类标准,有利于后台的统计与汇总,又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分类军医提示标准诊断,使战伤分类更加全面及规范。

3.3 快速掌握伤员总体情况 伤员统计和登记是野战医疗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战时医疗机构应能够及时对预测、决策、检验和评价的重要依据[5]。本信息化系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在现场捕获并实时显示伤员的资料,卫勤指挥人员根据捕获到的伤员信息以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了解各区域的伤员情况,及时动态掌握伤员伤情以及伤亡人数。同时,数据库服务器对所有伤员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快速获取各种需要具体统计的资料,如危重伤员数量、轻症伤员的数量、需要手术伤员数量等。各救治组可以实时监测本组做需要接收的患者数量、种类以及伤情,有利于各救治组提前做好物资及仪器的准备。同时亦有利于卫勤指挥所及时根据伤员情况实施更加有效、可靠的决策。

3.4 保留及存储战时野战病历 以往我军战时伤票从团级救治机构开始填写,遗漏伤员的初始状态信息和急救措施信息,影响伤员的后续治疗和预后,在最新版《战伤救治规则》中将伤票填写调整为由首次急救军医开始填写[6]。信息化管理使伤员使伤员的初始信息很好储存在大容量信息卡内,为野战医疗所对伤员进行准确的分类提供基础。军医在对所有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时,全面而系统地输入伤员当前的病情及伤情评分,为后续的救治提供完整的早期病历。

4 讨论

4.1 信息化卫勤保障应注重全面与均衡发展 对于卫勤保障,专家均提出应重视总体设计,不是孤立追求某一单项目标的高速度或单一要素的高质量,而是着眼于卫勤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而配套的更新与发展。本野战医疗所在分类后送的各个环节均使用了信息化组件,使码头救护所在各救治环节间紧密相连,确保了整个流程的简捷及通畅。

4.2 信息化管理战伤分类需要不断反复地演练 国内已有几家单位研制出电子伤票系统,由于缺乏培训及实战操练,限制了推广应用。本野战救护所在多次演练中使用信息化分类后送伤员后,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成批通过的伤员进行快速分类后送。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需要参与人员完全或熟练掌握信息管理技术,以及多次反复地操练流程。

4.3 信息化卫勤保障同时应注重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处理 本野战医疗所分类后送组在演练中对该信息化系统均能够很好地开展与实施,但演练毕竟与实战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一方面应加强信息化卫勤保障演练的力度和次数,另一方面还应将其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信息管理相关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纳入演习条目。此外,在实战情况时,特殊的环境和电子干扰等可能影响信息系统,因此在每次演练中分类后送组都应做好两手准备。在信息化卫勤演习同时,全体分类后送组成员还应熟悉和演练传统分类后送标识及文书的应用。

4.4 信息化分类后送的流程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分类后送组伤员的通过具有批次性,使用信息化管理后需要采集及评估的项目和内容更多,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增加检伤分类的时间,耽误伤员的救治。伤员得到首次治疗的时间越短,存活的希望越大,伤残几率也越低。有专家建议在前接伤员时,前接人员可在救护车上开始进行伤情判断和分类,并运用各种音视频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的动态、持续和无线远程传输技术,将信息转换成伤票内容,快速远程传输给救治机构。救治机构内工作人员根据伤员信息进行提前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一旦伤员到达码头救护所,进行简单的核实后即可立即进入相应组室,尽早使伤员获得确定性专科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滞留环节,保证伤员尽早得到分类救治。

5 结论

本信息化模块可有效准确地对战伤伤员进行分类后送,并可快速全面地对所有分类后送的伤员进行统计、汇总和上报,但是仍然需要各级野战救护机构在演习中反复演练,从中发现疑点、难点以及环节衔接上的问题,及时修正为实战时提高伤员的分类及救治效率提供保障。

[1]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医疗所标准化作业》系列教材分类后送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5.

[2] 刘晓荣,刘振全,朱洪平,等.大容量医疗信息卡的研究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2):1-2.

[3] 皇甫明放,刘晓荣,陈国良,等.海上伤员分类器的研究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8):18-21.

[4] 何毅刚,郑 然.对我军战伤分类的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4):445-446.

[5] 徐立群,诸建强,高 静,等.野战医疗所批量伤员救治信息保障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6):527-529.

[6] 贺 帧,陈文亮.伤票的相关问题[J].人民军医,2008,51(2):65-66.

猜你喜欢
信息卡战伤伤情
邀你来答题
信息卡评价工具在小学英语复习课中的实践与探索分析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军用飞机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建设发展论证研究
护理士官战伤救护技能培训方法、效果及建议
战伤分类和四肢战伤发生发展趋势
384例急诊军事训练伤伤情及心理应激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上海报废信息卡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