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素梅,秦红霞,沈树周
(安徽科技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大学生占有绝对优势数量[1]。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和娱乐的重要渠道,为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网络道德问题[2-4]。规范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2013年11月和2014年3月先后两次进行随机整群调查,向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75%),其中有效试卷387份,分类分析结果如下。
(一)网络使用在大学生中已经非常普及。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有74.24% 的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其中70.82%拥有笔记本电脑;学生拥有的电脑100%具备连入互联网的功能。有93.52%的学生很熟悉学校和周边上网环境。
(二)利用手机上网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之一。调查结果显示,68.7%的大学生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网,23.5%的大学生也有在近期内想更换或购买智能手机上网。大学生在选择手机服务方面,78.7%的学生选择网络服务套餐,还有19.1% 的学生会兼顾选择通话和上网的组合优惠套餐。
(三)大学生上网以获取信息为主,少数同学沉迷网络游戏。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大学生上网主要以获取各类信息为主。在线聊天、网络新闻、网络下载、网络游戏、网络影视、个人空间等互联网服务在大学生网民中均有一定的应用。而且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在线聊天、查看网络新闻的比例最高,分别高达68%和72%。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上网在娱乐方面使用量较大,少数同学沉迷网络游戏。另外,从性别差异看,女生热衷网络影视,男生热衷网络游戏。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模糊。网络上的大量非主流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中,高达38.3%的大学生表现出崇拜网络黑客,甚至有4.5%的大学生希望自己有机会体验一下当黑客的快感;40.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存在网络诈骗、网络迷信、网络色情等信息的是正常的;46.5%的大学生认同网络言论自由,认为网络本就应该是一个“有什么就说什么”的地方。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模糊。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文明缺失。对早期网络社会情感印象研究表明,人们在网上表现得更冷漠、就事论事、易怒。大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语言表达相对应该更加文明和谨慎。然而,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语言随意,出口成“脏”,讲粗话,捕风捉影,随意传播和散布网络谣言,或随意评论,因为一点小事就随意侮辱、谩骂他人。这些网络交际言行失范,反过来会加剧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状况。83.6%的接受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的隐蔽性可以让自己的言行更加轻松,4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言行随意甚至恣意谩骂的现象,1.8%的大学生有过被网站屏蔽和禁言的经历。
(三)网络诚信的缺失。首要表现在剽窃学术论文方面。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大学生主要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获取相关论文,2.3%的大学生承认曾将自己的学术文章通过网络交易给他人。其次是表现在发布虚假信息方面,缺少监管的网络环境为虚假信息的发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调查中发现,88.9%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是使用虚假个人信息注册网站用户,87.4%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发表过不真实的言论或者有意发布虚假信息,15.1%的大学生承认自己还曾经故意利用网络欺骗别人。
(四)网络导致心理问题凸显。网络虚拟环境导致大学生产生极易产生双重人格。调查中发现,有61.9%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网络交际时故意伪装自己。有3.2%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表现与现实环境中的自我完全不一致,长期下去,虚拟的网络环境必然导致大学生产生双重人格。另外,个人中心主义泛滥。在“人机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时间久了,就会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人际情感资源的枯竭及人际交往障碍,陷入到满足自我的个人中心主义中去。调查发现,42.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因为在宿舍上网而与宿舍同学发生过不愉快。
(五)网络违法行为滋生。调查结果显示,41.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浏览过色情网站,10.3%的大学生甚至注册过并参与黄色网站内容的讨论,6.9%的大学生曾将浏览过的色情网站地址或内容转发给他人。9.6%同学遭受过过网络诈骗,其中有的同学还是被自己的同学、亲戚或者熟人骗过。在与调查的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一些人对网络黑客有着莫名的崇拜,有的甚至尝试自学黑客入侵手法和软件,还有的表现出较强的尝试欲望,想要亲自体验一下黑客的快感。由此可见,在大学生中进行网络犯罪预防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极易让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躲避当前学习负担、心理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等的“避难所”。自主性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的诱惑下难以控制自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在积极倡导网络文明的大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1]。
(一)加强道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之内;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与礼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的课堂上,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加强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还可以通过在校园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演讲比赛、图片漫画展览、校园短剧制作和展示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帮助大学生提高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二)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网站,提高网络道德认识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优秀与腐朽、文明和堕落、庸俗和高雅、先进与落后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网站,用积极的、正确的和高尚的道德去规制和占领大学生网络阵地。要将网络道德网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校园网中,而且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及时关注大学生所关注和关心的重点,及时给以正面引导,以降低大学生接触不良网站的概率。在知识性与娱乐性栏目中,可将网络道德渗透到网上查询、网上论坛、网上对话等不同的小栏目中,使学生有兴趣参与。
(三)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及时有效地遏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污染”。校园网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中心地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场所,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及时过滤和清理校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为大学生们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才能够及时有效地遏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污染”。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制定本校大学生上网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对上网时间、场所和信息发布空间以及所能够自由浏览的内容做出具体规定,落实责任到人。
(四)培养和发挥通晓网络应用,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导向。高校应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的队伍,并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这批队伍的能力,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正面教育引导和吸引学生,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保障体系,确保高校网络安全。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不良言论和舆论导向,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方向。
(五)加强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他律和自律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学校要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把文明上网、网络道德作为重要内容开展,加强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学生活动中开展文明上网,科学利用网络知识的普及宣传,把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从他律的过程中主动转变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树立遵守网络道德,文明利用网络的好习惯。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既是网络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李群.CNNIC数据:中国网民规模5.91亿手机网民4.64亿[EB/OL].http://net.chinabyte.com/441/12665941.shtml,2013-07-17.
[2]王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提升[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154-156.
[3]杨丽锦.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教育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7):23.
[4]杨丽萍.浅谈高校网络对大学生心理道德的影响[J].科技导向,2011,(17):23.